梁辰
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的中國首次個展于3月16日在北京光社影像中心開幕。這是自1988年藝術家在中國完成行為藝術《情人——長城》(她與情人分別從長城的兩端各自行走超過2000公里,在中點相遇,就此結束一段曠世戀情)后,時隔三十余年與這片土地的再次交集。本次展覽包括阿布拉莫維奇幾個重要創(chuàng)作階段的照片、視頻和裝置作品,其中多件作品更是首次在中國亮相。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啟藝術生涯以來,阿布拉莫維奇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先鋒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光社影像中心創(chuàng)始人王珺之所以選擇與阿布拉莫維奇合作,是源于他個人對藝術家的欣賞,“一般人把身體當作歡愉的載體,而她把身體看作痛苦的媒介,來喚起人們對身體極限的感知,也引發(fā)觀者對哲學、宗教和人性的深度思考?!蓖醅B猶記得第一次看到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上世紀90年代末在歐洲,當他看到藝術家用刀片在腹部切出一個五角星時(《托馬斯的唇》(Lips of Thomas)),雖然不知道她是誰,也不知道究竟要表達什么,卻被強大的沖擊力所打動。
策展方之一里森畫廊的上海負責人董道茲表示,此次展覽的初衷是希望觀眾關注阿布拉莫維奇40年藝術生涯的創(chuàng)作思維,而不是單純地把她當作一個明星。這次參展的八件藝術作品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卻完整地涵蓋了藝術家不同創(chuàng)作階段的代表作。
《藝術必須美麗,藝術家必須美麗》(Art Must be Beautiful,Artist Must be Beautiful,1975年)
《釋放記憶》(Freeing the Memory,1975年)
《瑪雅舞蹈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Maya Dance)
阿布拉莫維奇早期的創(chuàng)作用身體來表現(xiàn)生理的極限,同時也考察心理的承受極限,這些作品都散發(fā)著自我毀滅、痛苦和無情的黑暗?!翱梢郧宄乜吹?,我是不開心的?!边@種不開心來源于藝術家孤獨而壓抑的童年。
阿布拉莫維奇1946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生長在一個激烈的戰(zhàn)爭年代,父母都是支持鐵托的共產(chǎn)黨游擊隊員。她從小在軍事化的管理下長大,生活的一切都講究紀律和限制。這種精神的壓抑激發(fā)了藝術家尋求身心極限狀態(tài)下的自我解放和自由,成為她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線索之一。
光社影像中心一層展廳的作品呈現(xiàn)了藝術家對內(nèi)在自我的探索。作品《藝術必須美麗,藝術家必須美麗》(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1975年)由20件攝影作品以方形組合的方式呈現(xiàn),記錄了藝術家的行為表演——赤身裸體,手中拿著一把金屬梳子激烈地梳理甚至是撕扯自己的頭發(fā),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同時嘴里像念咒一樣重復著“藝術必須美麗,藝術家必須美麗”。這個“懲罰式的儀式”展現(xiàn)了強加的美麗造成的痛苦,藝術家本人的解釋是,“對我而言,疼痛和血不過是美學的表達方式。我喊叫‘藝術必須美麗只是一種嘲諷。無論是藝術還是現(xiàn)實都沒有必要美麗?!?/p>
《釋放記憶》是阿布拉莫維奇在29歲告別故鄉(xiāng)貝爾格萊德時創(chuàng)作的三段式行為藝術《釋放》三部曲之一(另外兩段分別是《釋放聲音》和《釋放身體》)。這件作品僅由錄像做成。攝像機對準她后傾的頭,藝術家的眼睛盯著空白處,在這種姿勢下試圖背誦記憶中存儲的所有單詞。一個半小時后,她用完了所有的詞,行為藝術結束。這是阿布拉莫維奇第一次表演純粹的精神活動,試圖以此擺脫所獲得的語言。三部曲用完了她的聲音(以尖叫到她無法發(fā)出任何聲音的方式);放空了她的記憶(通過背誦她記得的所有詞匯),耗盡了她的體力(持續(xù)跳舞6小時以致身體無法繼續(xù)移動)。她使自己完全成為一個空的容器,準備進入人生嶄新的階段——與烏雷的合作期。
《無量之物》(Imponderabilia,1977年)
從1975年到1988年,阿布拉莫維奇和德國藝術家烏維·賴斯潘(Uwe Laysiepen),(又被稱為烏雷Ulay)一起表演,他們是親密戀人也是互相激發(fā)靈感的合作伙伴。和烏雷在一起后,瑪麗娜把肉體上的磨煉轉向了探討性別的意義和時空觀念。
二層展廳入口處的一組照片記錄了作品《無量之物》(Imponderabilia,1977年)的完成過程。它是這對藝術情侶合作的著名作品之一。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裸體面對面地站在一家畫廊狹窄的入口處,迫使觀眾側身從他們之間穿過進入畫廊。觀眾唯一可以自己決定的是,想面對裸體的烏雷還是裸體的阿布拉莫維奇。墻上的兩臺監(jiān)視器實時拍攝觀眾從倆人之間擠過的過程。觀眾一進入畫廊內(nèi)部,這件作品的主要部分就結束了。畫廊大廳的墻上,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用潦草的字跡寫下:不可預知。人們不可預知的行為就好比他們的審美判斷。不可預知是決定人類行為的重要因素。
《英雄》(Hero,2002年)
從1989年離開烏雷恢復單獨表演后,阿布拉莫維奇開始在作品中思考自己的個人歷史。她借由作品《英雄》(Hero,2002年)向自己的父母致敬。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藝術家的父親去世后,“我一動不動地坐在白馬背上,白旗在空中飄動。我就一直那樣呆著,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名女性的聲音在唱歌,唱的是她記憶中鐵托時代南斯拉夫的國歌。視頻的圖像是黑白的,因為我想要強調(diào)過去和記憶?!?/p>
首次在亞洲展出的《瑪雅舞蹈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Maya Dance)是藝術家2016年的最新作品,其靈感源于瑪雅文明的薩滿舞蹈。阿布拉莫維奇的自畫像被精確地雕刻在透光的雪花石上,觀眾隨著位移,看到的圖像在不斷變化。這件作品探討了藝術家不在場的情形下,觀眾如何獲得行為藝術的現(xiàn)場感和互動。阿布拉莫維奇曾將行為藝術定義為:藝術家與觀眾在特定時空內(nèi)的能量共鳴。如何在藝術家不在場的情況下保存這種能量的互動,是她最近在探索的問題。
關于這一點,王珺認為,行為藝術發(fā)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nèi),讓觀眾直面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由此產(chǎn)生能量的凝聚與交換,是有“場”的。行為藝術本身是一種能量的對話,攝影作為行為藝術的物質媒介,在捕捉瞬間影像的同時,將這股能量定格下來。就好比佛陀涅槃,即使再也無法示現(xiàn)真身,卻留下了舍利子,它同樣具有強大的能量。
編輯 楊靜茹? ?rwzkhouchu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