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要分析了非婚同居關系的內涵及特征,并探討非婚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糾紛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針對性提出了非婚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的區(qū)分原則、區(qū)別對待原則、價值中立原則、保護補償原則及尊重當?shù)毓蛄妓自瓌t,旨在為非婚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糾紛的司法處理實踐提供參考,為非婚同居關系相關法律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婚同居;財產分割;處理原則
引言
就目前來看,我國法律對非婚同居關系及其財產分割的處理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給非婚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的司法實踐處理帶來了難度和挑戰(zhàn),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構建非婚同居財產分割的具體處理原則,以此來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導,為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的建立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非婚同居關系的界定
所謂非婚同居關系,指的是兩個未形成法律上婚姻狀態(tài)的雙方同居在一起的關系。其中非婚指的是無法律障礙的兩性雙方尚未形成法律上的婚姻狀態(tài),而不論雙方是否存在結婚意圖。下面就對非婚同居的幾大特征展開分析,通過對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加準確的界定非婚同居關系。第一,非婚同居關系的雙方主體必須為男女兩性。雖然一些國家已經承認同性家庭,但就我國主流價值觀來看,并不包含同性同居關系。第二,非婚同居關系中的非婚要求雙方未形成法律上的婚姻狀態(tài),這一特征也是區(qū)別非婚同居和非法同居的重要依據。第三,非婚同居關系雙方主體沒有締結婚姻相關手續(xù),締結婚姻手續(xù)意味著雙方婚姻關系的形成,也就不存在非婚同居之說。第四,非婚同居關系雙方主體必須自愿同居生活在一起,自由和平等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同樣適用于非婚同居關系。第五,同居雙方有著持續(xù)、穩(wěn)定的同居生活狀態(tài),這一限制條件設立的目的是避免引起更多的社會糾紛和相關不穩(wěn)定因素。
二、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的財產分割困境解讀
非婚同居中的財產關系,其性質和處理方式不能等同于合法婚姻關系中的財產關系,同時也不能按照合伙關系相關財產規(guī)定進行處理,因此有必要了解非婚同居關系財產的特點。在非婚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糾紛中,爭論的焦點多為彼此之間共同生活而引起的財產糾紛,很少涉及到身份關系的糾紛,也就是說財產糾紛處于核心位置,雙方財產是彼此同居生活的經濟基礎。
(一)處理方式被動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財產分割問題的處理重點是解決矛盾,解決財產權屬的糾紛,并沒有過多關注其他連帶問題。這種處理方式不利于保護婦女弱勢一方的權利,同時對于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財產分割糾紛的發(fā)生也沒有預防作用。司法實踐中,往往將目光聚焦于對財產分割糾紛的處理,也就是說,只有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法律才介入,這種司法處理方式是十分被動的,存在的不利影響也很多。第一,對于非婚同居關系雙方主體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沒有任何預防性的作用,當糾紛發(fā)生之時,部分人的財產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第二,難以實現(xiàn)對非婚同居生活中弱勢一方的保障,在發(fā)生糾紛的時候,必然會加深弱勢一方的傷害;第三,不利于對社會糾紛及矛盾的處理,很容易由非婚關系解除時的財產分割糾紛引發(fā)其他社會矛盾,從而破壞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
(二)對“一般共有”原則的盲目適用
在司法實踐中,面對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的財產分割糾紛,處理人大多會依照“一般共有原則”進行處理。在英美兩大法系中,都有著關于同居約定的規(guī)定,即非婚同居關系雙方在同居之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可以就財產及非財產性的一切事物進行約定,而在非婚同居關系解除的時候,一旦發(fā)生財產糾紛或其他糾紛,則應當優(yōu)先按照約定處理。不可否認,這種規(guī)定有利于司法實踐中快速處理糾紛,從而提升司法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shù)非婚同居關系中,雙方當事人在決定同居之前,都具備一定的感情基礎,如果此時對財產進行約定,勢必會對雙方感情帶來影響,且大多數(shù)人沒有這種約定的意識,因此在絕大多數(shù)非婚同居關系中,雙方都沒有對其財產和其他方面進行約定,這就導致在非婚同居關系解除而發(fā)生財產糾紛時,案件處理人根本沒有機會依據約定進行處理,只能按照“一般共有”原則進行處理。這種對“一般共有”原則的盲目性適用有悖公平補償原則,而對于非婚同居關系中弱勢一方或為雙方同居生活付出努力更多的一方,這種盲目適用必然不利于保障他們的權利。
(三)缺乏損害賠償制度
我國《婚姻法》2001年設立了損害賠償制度,但僅適用于離婚案件,對于非婚同居關系解除的糾紛案件則不適用,不利于保護非婚同居關系當事人的權利。退一步來說,即使適用損害賠償制度的離婚案件,各地賠償標準也并不一致,賠償標準與當?shù)亟洕鸂顩r掛鉤。而在非婚同居關系解除糾紛案件中,根本不適用損害賠償制度,也就是說,在非婚同居關系中受到損害的一方,是拿不到補償?shù)模@是司法實踐上的一種不公平現(xiàn)象。
此外,離婚案件中適用的精神損害補償在非婚關系解除糾紛案件中同樣也不適用,如果在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一方受到精神損害,只能以《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作為處理標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許多國家都針對非婚同居關系設立了損害賠償制度,確定了合理的賠償標準,這是我國值得借鑒之處。
(四)財產分割同質化
相較于婚姻關系來說,非婚同居關系有著一定特殊性,也更為復雜,可能涉及到多種情況,也劃分為不同類別,包括雙方不存在結婚意圖的非婚同居、雙方存在結婚意圖的非婚同居、未被法律承認的事實婚姻、被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等等,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所發(fā)生的財產糾紛原因及具體情形也多種多樣。但我國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各種類型非婚同居關系及糾紛情形沒有明確的劃分和規(guī)定,在處理非婚同居關系財產糾紛的過程中,處理方法較為一致和統(tǒng)一,同質化較為嚴重,這種一刀切的方式與民法最基本的公平性原則相違背,也是對當事人選擇同居生活初衷的漠視,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三、非婚同居法律規(guī)則的建構
在處理非婚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糾紛的過程中,法律應當對非婚同居關系和婚姻關系有著明確的界定和區(qū)分,應以區(qū)分原則和保護及補償原則為中心,以區(qū)別對待原則和尊重當?shù)毓蛄妓自瓌t為兩翼。建立與婚姻關系相對應的完善的非婚同居關系的財產分割規(guī)則制度。
(一)區(qū)分非婚同居關系的類型
在非婚同居關系結束時,在進行財產分割時,應首先對非婚同居關系的類型做出區(qū)分。運用區(qū)別對待原則,此時筆者認為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劃分非婚同居時間的長短,在筆者看來,選擇五年作為節(jié)點比較合適,同居五年及以上的認定為同居時間長,同居五年以下的則認定為同居時間短,當然具體如何規(guī)定,應該結合現(xiàn)實中同居男女同居時間的一般狀況并借鑒他國已有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屬于短期同居關系,使用夫妻財產制就不夠合適了,而應該堅持分別財產制。
(二)建立損害賠償制度
以《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為例,其中就有關于保護和補償婦女及弱勢群體的規(guī)定,在解除非婚同居關系的過程中,如果由女方提出解除雙方同居關系,那么在財產分割處理時,涉及到經濟賠償及物歸原主等,女方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如果由男方提出解除同居關系,那么男方應當賠償女方6個月的生活費用。我國可以將其作為處理非婚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糾紛時的一項輔助性原則。
(三)具體的分割方式
在解除非婚同居關系之時,在進行財產分割之時,有約定的應當遵從事先約定的方法,具體到各自不同財產時又需加以更加細致的區(qū)別對待。對于已經確定歸屬于個人財產的依然歸個人所有,沒有必要在進行進一步的分割;對于已經被確定為屬于同居期間的共同所有的財產,依據不同的具體的情況還需要被分為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按份共有的財產,依據雙方對共有財產的各自所占的份額進行分割,享受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共同共有的財產,應參考我國《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制的規(guī)定,按共同共有進行分割,雙方對該共有財產的全部享有平等的所有權,在未經對方同意的情況下,不得對物件整體或是部分進行處分。同居一方即使死亡也不會對這種共有關系產生破壞,在發(fā)生同居關系一方死亡的情況之時,另一方會自然取得死者的權益,直到同居關系解除時,通過轉換為經濟補償?shù)姆绞浇o予保護。盡管如此,同居的雙方還是有充分的自由行使自己所擁有的自治權力,這與共同共有的理論并不存在沖突,而且同居的雙方可以通過制定雙方協(xié)議,發(fā)布聯(lián)合聲明等方式終止這種共同共有的關系。
對于婚姻關系解除時要考慮的一系列特殊的情況,在解除非婚同居關系之時也要做出相應的考慮,首先,如一方以非法手段對共有財產進行轉移、損害,試圖獨占共有財產或同居中的一方對同居的伴侶犯有重大過錯如家庭暴力、又與第三人再次同居等致使同居關系不復存在的,過錯方應少分或不分共同財產,并且無過錯方還享有請求給予賠償損失的權利。其次,在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應給予有困難的一方當事人經濟幫助請求權,且這種請求權應該通過具體的實施條例確定下來,以便可以對弱勢一方的當事人進行及時的幫助。最后要對在同居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的相關利益進行保護,認可她們在家庭內部從事家務勞動的價值,在我國大多數(shù)家庭中,男性一般從事報酬性工作,而把無顯性報酬的家務勞動分配給女性去做,比如撫養(yǎng)兒女,贍養(yǎng)雙方父母,照顧家中大小事務,為在外工作的男性提供安穩(wěn)的家庭環(huán)境等?,F(xiàn)在許多國家只是給予了女性家務勞動在實踐層面上的肯定,并未給予其在法律層面上的地位。在這方面,我國相關法律的基本內涵與其是相同的,不過這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更好的保護在同居關系中弱勢的一方的有關利益,讓其在遭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同時不會在受到物質財產的損失,我們必須把女性家務勞動的價值提升到法律規(guī)制的具體層面,比如通過最高法院發(fā)布指導案例的方式對其進行規(guī)制。
非婚同居的雙方當事人,在解除他們的關系時,不僅要分割他們同居時的財產,也同樣的,要對其債務進行分割。關于這部分,原則上,要依據合伙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同時也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如二位當事人對有關債務的償還,有過事先約定的,要遵循約定。沒有約定的債務,以個人名義的舉債,由負債方單獨承擔;若是以二人共同名義,二人應共同償還,首先要以以其共同財產進行償還,共同財產清償后,不足部分,二人應承擔連帶責任。
結語
法律不應當回避非婚同居的發(fā)展,這不利于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而是積極完善相關制度和規(guī)定,對非婚同居關系的健康發(fā)展進行規(guī)制。尤其是非婚同居關系財產糾紛問題的處理,這是非婚同居法律規(guī)制的核心所在,應當從法律上規(guī)定非婚同居關系雙方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的界定。
參考文獻:
[1] 段淏天. 同居關系財產糾紛處理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7.
[2] 張偉,郭海洲. 同居理論問題初探——以非婚同居為指引[J]. 法學雜志,2010,31(06):78-81.
作者簡介:
杜帥,1996年9月12日出生,男,滿族,籍貫內蒙古赤峰市,現(xiàn)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8級經濟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