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業(yè)娜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總覺得自己己長大,獨立意識覺醒,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實際上他們心理還不夠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現(xiàn)讓別人失望,就會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會把這種擔憂無限放大,卻又無法排遣。
“我恨自己!”——自殘的孩子讓人心疼!
一天傍晚,我在校內巡視,隱約看到操場的東北角坐著一個人。我很驚訝,此時學生都在上自習,會是誰孤零零地待在那里呢?我不覺加快了腳步,走向前一看。原來是八年級的一位女生小紅。
“你怎么在這啊?”
“老師,我心里難受?!毙〖t是位很要強的孩子,在一次運動會上,5000米長跑只剩下她一個人了,她也仍不放棄,堅持跑到終點。
“跟我到辦公室里坐會吧?!?/p>
剛一落座,我就突然發(fā)現(xiàn)她的手臂布滿了紅色的傷痕,縱橫交錯,有的還在滲血。
我一把抓住她的手,心里直發(fā)寒:“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小紅囁嚅道:“期中考試沒考好,我恨自己,自己劃的!”
我不相信地追問:“就這么簡單?”
她肯定地點點頭。
“誰都不能保證每次都考好,失利了不怕,總結教訓,多下些功夫,下次趕上來就行了,以后千萬別干傻事,好嗎?”
她又一次重重地點點頭。
我安慰了她幾句,肯定了她不服輸一心上進的愿望,并指出她自殘的錯誤做法,再次鼓勵她。本以為事情就這么過去了,誰知沒幾天,她的班主任來找我,說:“心理老師,小紅又因為數(shù)學作業(yè)做錯了,在教室里—直打自己耳光!”
一連串的自殘自傷舉動,讓我震驚又擔憂。我打算盡快把小紅帶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和班主任一起挽救這個“心殘”的孩子。
“我需要愛!”——孤獨的孩子渴望被關注!
小紅父母早在她7歲時離異,她判給了父親,父親后來再婚,對她不管不問。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對她好,可是奶奶體弱多病,爺爺忙于打工賺點小錢,勉強負擔她的生活和學習費用。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小紅缺少溫暖和關注,缺少交流和陪伴,十分羨慕和渴望正常的家庭生活。因為性格等諸多原因,她在學校里也沒有朋友,和老師的關系也不親近。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學校師生的關注導致情感缺失,讓小紅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空殼,沒有存在感。肉體的疼痛可以減輕精神的巨大折磨,所以她開始自殘,每當她用刀片輕輕劃過手腕,鮮血流出的疼痛都讓她覺得“很爽”,也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活著??墒亲詺堉?,精神的空虛與情感的匱乏仍舊還在,且越來越深,小紅手腕上的傷口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
小紅自殘的原因基本清楚:她追求完美而不得,就時常自責、內疚,希望通過身體的痛苦來緩解精神上折磨,希望得到師長和同學關愛,自我傷害,以得到親人同學等等的關注。家庭的不幸讓孩子自卑,自卑升級為自恨,最后用自殘排解內心痛苦。
“我要自立!”——自卑的孩子得到眾人幫助!
初中生正處于發(fā)育迅猛的青春前期,生理和心理發(fā)生劇烈變化而又遠未成熟,情緒波動較大,加上社會閱歷淺和學業(yè)壓力大等諸多原因,造成許多心理問題。心病還須心藥醫(yī)。
首先,要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發(fā)育還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關愛。同時又認為自己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采用強制打壓、棍棒教育,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反抗與厭煩,出現(xiàn)叛逆心態(tài),做出家長難以理解的行為,也很容易導致自殘和抑郁。如果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和引導,最終很可能導致更大的傷害,比如自殺。父母一定要經(jīng)常陪伴孩子,與孩子做平等的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遇到雙方意見不一致時,要避免肉體和精神上的“體罰”,學會用鼓勵和適當引導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還要學會積極從自身找原因,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孩子。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自殘傾向,先要和老師一起研究對策,對這種行為提出合理的施救方法,同時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心理治療。
其次,老師和同學及時伸出溫暖的手。遇到學生想不開,自傷自殘的緊急情況,教師要先穩(wěn)定學生情緒。請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一種表達,千萬不要指責說“你怎么割腕了?”而是該告訴孩子,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上問題,沒有問題不叫成長,這不是無法克服的困難;給孩子充分的自信和勇氣,多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切忌要求太高和與別人比較;學校應該多舉辦一些文娛活動,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同時,同學們也要伸出友誼之手,體現(xiàn)班集體的善意與溫暖!
再者,引導學生改變不當認知,要給自己正確的定位。正確評價自己就是根據(jù)實際情況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確定合理的目標。一個好的目標可以使人奮發(fā)努力,積極進取,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只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跳一跳夠得著“桃子”,獲取自我成就感和“高峰體驗”,學習才有活力和激情,也才能有真正的進步和快樂。
“我有了笑臉!”——感謝大家的溫暖!
通過家校一段時間的努力,小紅慢慢懂得如何正確對待重要他人的評價,開始學會接納自己、尊重自己和珍愛自己。
父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對她更多了一份溫情和關愛,工作再忙也能抽出一些時間坐下來,同她一起討論事隋、互相傾聽了。
同學和老師對小紅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她的情緒越來越穩(wěn)定了,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其自傷自殘的行為再也沒有了。無論什么教育,我們的目的絕對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孩子健康成長,使孩子將來可以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只有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共同努力,學生才能后顧無憂,更好地發(fā)展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最敏感,有時“紅燈”頻現(xiàn),而自殘的行為給青春蒙上陰霾。這時家庭、學校及社會都要及時送來關懷和溫暖,而最需要的還是自己選擇理性和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