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偉
關鍵詞: 習近平修身觀;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弘揚與超越
摘 要: 習近平修身觀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理論基礎,以“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為核心內容,以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為基本模式,以君子和人民公仆為理想人格,以解決新時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問題為使命,以世界各國修身思想為借鑒、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在修身內容上,將偏重于“愛有差等”的傳統(tǒng)私德修養(yǎng)轉化為大德、公德與私德修養(yǎng)相結合;在修身模式上,將道德自律的基本模式轉化為自律和他律相結合;在理想人格上,將君子人格轉化為君子和人民公仆相結合,由此實現了對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的歷史性跨越。
中圖分類號: B 8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2435(2019)01006310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f self-cultivation is based on Marxist human science, with "clarifying overall morality, observing social ethics and maintaining private virtues" as its core content, with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as its basic model, gentleman and public servant as its ideal personality, with the mission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society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thought of self-cultivation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aiming at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its content, Xi Jinping transforms the private morality of traditional self-cultivation into a combination of overall morality, private virtues and social ethics. Transform the basic mode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in the self-cultivation mode, and transform a gentleman's personality into a combination of a gentleman and a public servant in an ideal personality, thus realizing a historical leap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elf-cultivation.
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以人性論為理論基礎、以修“私德”為核心內容,以自律為基本模式,以君子為理想人格,形成了系統(tǒng)和博大精深的修身思想體系?!白蕴熳右灾劣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己以安百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1]53可見,修身既能提高個人道德水平,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一系列講話、重要文章和著作中,多次引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闡述其修身觀。它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理論基礎,以“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為核心內容,以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為基本模式,以君子和人民公仆為理想人格,以解決新時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問題為使命,以世界各國修身思想為借鑒、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習近平的修身觀立足于國家建設方面,是對“怎樣治理好國家”重大問題的回應。以德治的方式治理國家,可以將國家積聚的道德力量越來越多地激發(fā)出來,使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道德合理性得到進一步夯實,但同時德治應與法治相結合。立足于黨的建設方面,是對“怎樣治理好黨”重大問題的回應。主張黨員要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必須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立足于社會建設方面,是對“怎樣治理社會”重大問題的回應。強調社會應以道義為基本訴求,優(yōu)良的社會狀態(tài)和社會風氣能夠使民心凝聚和社會穩(wěn)定。立足于公民培養(yǎng)方面,是對“怎樣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重大問題的回應。主張道德修養(yǎng)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修身應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人民幸福、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發(fā)展保駕護航。
習近平修身觀在修身內容上將偏重于“愛有差等”的傳統(tǒng)私德修養(yǎng)轉化為大德、公德與私德修養(yǎng)相結合;在修身模式上將道德自律的基本模式轉化為自律和他律相結合;在理想人格上將君子人格轉化為君子和人民公仆相結合,并且在修身的理論基礎、修身目標、內容與模式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對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治國理政始終,厚植治國理政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理論基礎:由傳統(tǒng)人性論轉向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人性論解決了修身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問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對人性問題的認識表明了對天命的懷疑與否定,標志了人的自我意識能動性的覺醒。在《論語》中,孔子提到“性相近也,習相遠”,認為每一個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后天的變化都是因為后天的“習”造成的,因此,要想成為君子、圣人就必須“修己”。孔子沒有提出人性之善之惡,其人性說包含有多種人性論的萌芽。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人具有“四心”,分別是仁義禮智“四德”的發(fā)端。仁義道德是人的良知良能,一切道德皆出于人性。人性本善,是因為人具有道德的意識或萌芽。如果為人不善,那肯定不是人本性的問題,而是由于人沒有保護好這些本性,沒有思考罷了。孟子認為,人的“性”在于人得“心”,“心”能總治五官,包括人得“身”。因此,“修身”須“修心”。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人性與人為是有區(qū)別的。人性是先天自然生成的;人為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獲得的。人可以改造自然和社會,國家的法度、人們遵守的禮儀都是由圣人、賢人、君主制定出來的,都是人為的東西。人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嫉妒仇恨之心、愛好聲色之心,因此需要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儀的引導。荀子強調,人的善、德是后天獲得,因為人會學習、會謙讓,有能力用禮儀對自己的本性進行加工,從而使人的本性變得完整美好。荀子堅持“化性起偽”,修身養(yǎng)性,從日常吃飯﹑行走﹑思考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以禮修身。漢代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三種,一種是不用教而自為成善的圣人之性;一種是教而不能為善的斗筲之性;還有一種是通過教化可以為善的中民之性。他強調人性皆有善質,尤其是中民之性,而其不善或為惡,皆由情欲所掩,財利所敗,故教化有可能和必要。持此觀點還有揚雄,他說,人的本性是善和惡混雜在一起的,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善惡相混說的目的還是在于強調后天修身的重要。北宋張載和南宋朱熹都認為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之分。天地之性主要說明主體人的善良本性來源于天命,氣質之性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的現實存在,從氣稟不同來論證人的善與惡,目的是強調后天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以“致良知”為哲學依歸的陽明“心學”繼續(xù)開掘善性,提出了“良知者,心之本體”,并且強調開掘善性的方法與途徑。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道德修養(yǎng),中國古代豐富的人性學說為修身奠定了理論基礎。不論是性善還是性惡,或善惡相混,“
貌似各執(zhí)一端,實則殊途同歸,都強調修身正心,開掘善性,具備大儒的風范,以鑄成美好的心靈”[2]。
習近平修身觀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基礎?!叭恕笔邱R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論域。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問題的思考途徑,是從自然到人類,從社會到個體。從人的存在、人的本質到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研究基本線索。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運用的是從自然到人類的思考路徑,主要從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角度,指出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是類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他指出,“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盵3]46馬克思指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耙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盵3]46人與動物相區(qū)別在于人具有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凸顯人的本質的動態(tài)性。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則通過從社會到個人的思考路徑,從個體差異的角度揭示了人的本質。馬克思并不反對研究一般人性,但他更重視人的現實規(guī)定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3]56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屬性,而人是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中彼此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只有從社會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中來考察人性,才能揭示真實的人性。因此,馬克思主義從社會的角度出發(fā),“要求社會對個人以及人們相互之間的關心和同情,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全面發(fā)展”[4]699。至此,馬克思在實踐層面開啟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視域。馬克思從人的社會價值角度出發(fā),關心人的價值實現的社會歷史條件,關心如何提升與實現人的價值,指出提升人的價值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凸顯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理想價值。即馬克思是從人的外在環(huán)境出發(fā)以外在的社會改變來修養(yǎng)“人道”,把人看作最高價值和目的本身。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要解釋人是什么的問題,而且還要通過在改變人的客觀世界和人的主觀世界的同時來改造人本身,即在伴隨著人類世界向更合理和更民主自由的理想狀態(tài)行進的同時,實現人與人類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解放。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形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5]123也就是說,人的發(fā)展是自由的、全面的,既是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協調發(fā)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梢?,馬克思人學理論經過對現實的個人的存在、人的本質的考察,其最終落腳點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習近平高度評價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理論,他說:“這是馬克思從人類社會的宏觀視野來全面、深刻認識和把握人的本質之后得出的科學結論”。[6]“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原理,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解決改革開放中的深層次問題的‘鑰匙”。[6]習近平長期關注人的理論研究,將人的時代實踐內容延伸到人的本質領域,豐富了馬克思人的本質學說中的“在其現實性上”的內容,凸顯了人的本質的現代性、人的本質的時代力量,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所生成和發(fā)展的人的本質力量。他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 ‘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學命題,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習慣于以人為出發(fā)點并以人為落腳點來認識事物,一以貫之的是一種建立在人與人關系基礎之上的‘人-物-人,也即‘主-客-主的思維框架,這與西方哲學的‘人-物的思維框架和認識路線是明顯不同的。”[7]“將這種思維框架和道德規(guī)范引入社會經濟活動之中,人就不再是抽象的人,社會經濟關系也不再是抽象為某一種類型諸如商品、資本、勞動或人與物的單純或單向關系,而是一種以復雜的人為主體的錯綜復雜的利益和感情關系,人的主觀因素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作用也不再局限于個體的人或某個具體范圍,而是滲透于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盵7]可見,從社會經濟活動之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去建構人的本質學說,是習近平人的本質學說的重要特點。習近平還提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 的人;是能動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 的人?!盵8]150這一論斷表明,文化作為人的本質和其他屬于人的本質的層次不同。文化是專門屬于人的本質,或者是屬于人的最高層次的本質,只有當文化成為人的真正本質之后,人以文化的方式實現了人的特殊本質,人才能超越其他非生命本質的存在,實現物我一體。也就是說,“也只有在人的本質的文化鏡像中實現人的個性和主體性,人才能是真正能動的、全面的人,從而占有自己的全部而全面發(fā)展?!盵9]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共產黨人的終極追求,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盵10]21在現階段,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提出和確立,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從社會主義本質出發(fā),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學說做出的新詮釋,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實踐中“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發(fā)展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習近平不僅深化了人的本質學說,而且還拓展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容,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發(fā)展不能脫離‘人這個根本,必須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發(fā)展,這是發(fā)展的終極目標”。[8]116
習近平修身觀是習近平關于人的修身理論。把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作為習近平修身觀的理論基礎,源于兩者對“人”的問題的共同關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著眼于人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人們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習近平修身觀的目標所在。因此,從宏觀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無疑是習近平修身觀的理論源泉。
二、修身內容:由 “修私德”轉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發(fā)端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時舊制度、舊統(tǒng)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tǒng)治秩序在確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策略的修身思想,此時開始受到統(tǒng)治者和人們的關注。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主要以 “修私德”為主,這是由我國幾千年的小農經濟的生產、生活方式所決定的,同時也是受到傳統(tǒng)中央集權的影響。它依據親情和友情的力量,奉行的是“愛有差等”原則,依據自己與對象親疏遠近的不同,道德責任的大小、道德情感的份量和調節(jié)要求迥異。因此,一般情況下這種私德是不能推而廣之的 。但是私德不是小事,它關乎個人形象和事業(yè)成敗;私德不是私事,它影響他人行為和社會風氣。傳統(tǒng)修身思想從“修己”走到“己敬”“安人”“安百姓”;從“內圣”走到“外王”,都是從“己”的內在根據即“仁”出發(fā),這是修身的內在動力與根基,其最終走向是要通過自覺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具備“周之德”,成為舜禹那樣的人。這是我們要肯定的私德的價值,但它是靠人與人的私人關系聯結的家族關系人情社會,中國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者都是靠嚴格等級秩序的封建倫理或者私德來維護其統(tǒng)治,所謂“教訓正俗,非禮不備”正是私德泛濫的表現。因此,在傳統(tǒng)差序格局的社會中,以狹隘的血緣、親緣與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愛有差等”的私德修養(yǎng)具有很大的狹隘性。
習近平特別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他多次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11]173。但私德是農業(yè)文明的產物,以私德為主要修身內容的傳統(tǒng)修身觀對應的只是私人社會,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市民或公民社會。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1]173。由此,他提出了新時代“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道德修養(yǎng)的新內容,這是對傳統(tǒng)修身思想以修私德為核心的修身內容的弘揚和繼承。
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12]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所以,從根本上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質就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與準則,既是國家和社會井然有序、正常運行所應遵照的基本準則,也是個人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關系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它是國家、社會之大德。大德出自《周易》的《易·系辭上》,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币馑际钦f,天地的大德在于使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生生不息??追f達詮釋為“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則德之不大。以其常生萬物,故云大德也”,[13]86即“與天地合其德”[14]2,這種生生不息、生靈昌盛、生命永續(xù)、運動不息的品質剛健有力,表現了大自然的自動生發(fā)和人類的自我外化和自我實現,代表了宇宙觀中最高道德即盛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12]。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任何國家、任何社會,要想健康發(fā)展,就必須高度重視作為“大德”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德,體現為中國價值,確保我國的社會主義方向、原則和要求,是國家和社會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是中國之魂,是實現“中國夢”的信念之本與力量之源,是治國理政的價值支撐。
當今時代,知識經濟高速發(fā)展,政治、外交與軍事風云多變,一個國家要在國際上立于不敗之地,黨政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一個政黨能否發(fā)展,“全視乎黨人智能道德之高下”[15]486,核心在“關鍵少數”,也即是各級領導干部。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明大德,就是要有政治品德。政治品德是首善之德,是大德,是為官之本,立業(yè)之基。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偉大的斗爭,宏偉的事業(yè),需要高素質干部。”高素質的干部首要是德才兼?zhèn)?,又紅又專。習近平在2013年6月28日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好干部的標準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其中信念堅定就是其政治品德??梢姡I導干部明大德就是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對于普通公民來說,大德就是個體對于國家、民族的情感,是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夢當做個人信仰,并愿意為之奮斗和奉獻。顯然,明大德就是要講方向,講根本,以人類、世界、國家、百姓利益為重,具有為人類、世界、 國 家、為 民 族、為個人奮斗、犧牲和奉獻的精神,它踐行的是集體主義思想。
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鑄就國人的精神家園世界,還是中國夢的早日實現,都需要培養(yǎng)公民的公德素質?!肮隆币喾Q“社會公德”或“國民公德”,它是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行為準則,它是與集體、社會、民族或國家有關的道德,包括簡單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公德就是公眾之德、公權之德和工作之德。守公德就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最低層次,其實質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最廣泛、最普遍從而也是最簡單的一般社會關系。人無私德不能立身,對于黨員領導干部尤甚如此。黨員干部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于人民。習近平的諄諄教導,對于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私德建設,堅持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具有重要意義。私德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在私人生活中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與品質的總和。嚴私德是指從道德意識及個人生活習慣等方面嚴格要求自身,崇德向善,鑄造君子人格。
“明大德”是修身的方向,“守公德”是修身的行為準繩,“嚴私德”是強調個人操守,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習近平修身觀的內涵。其中,大德引領自身修德建設,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于平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終堅持用大德規(guī)范自身行為、引領人生方向。公德與私德是道德的一體兩面,其關系是辯證、對立統(tǒng)一的,在保持一定張力的情況下,可以達到和諧狀態(tài),不能片面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價值與意義??偠灾?,傳統(tǒng)修身重私德、輕公德的傾向是封建宗法差序格局關系的倫理反映,是為封建專制體系服務的。但是傳統(tǒng)修身思想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體系,對于儒家所倡導的“仁”“忠”“孝”等個體和家庭道德,可以揚棄其中的糟粕并為現代社會所用,來提升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因此,習近平新時代修身觀提出不是要一味地弱化私德,而是將私德在個人日常私生活范圍內加以發(fā)揚光大——因為這正是中國的優(yōu)秀道德遺產之一。
三、修身模式:由“自律”轉向“自律與他律”相結合
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以自律為基本模式,把修身當作一個人的自覺行動,這種自覺行動是一種自律的主動行為??鬃又v修養(yǎng),最為注重自律,他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6]487指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來成為完善的人,并且自律是人自覺能動性的一種表現。這種自覺能動性的產生源于“己”認識到自身的不完美。只有當“己”意識到自身有欠缺,才會有“修己”的意愿和行動,就像孔子所說的“人潔己以進”。孟子的自律思想發(fā)展了孔子的“省”“思”的內心修養(yǎng)方法,注重“修心”。內心修養(yǎng)是傳統(tǒng)修身的重要方式,他強調要“存心”?!按嫫湫?,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盵17]531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為他“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人如果不能“存心”,就會和禽獸一樣。其次就是“養(yǎng)心”,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17]378。修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清心寡欲,減少與外物的接觸,減少自己內心的欲望。再次就是“充心”,“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7]83。如何“存心”“養(yǎng)心”“ 充心”,孟子強調在于人內心的反省和自覺。人如果產生了違背道德的想法和做法,就應該閉門“思心”“求其放心”。因此,“修心”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管順境還是逆境,個人都不能動搖,窮乏時要修好自己的善性,顯達時要把這種善性擴展到天下。荀子的自律思想可以概括為“化性起偽”。 荀子強調,人的善、德是后天獲得,因為人會學習、會謙讓,有能力用禮儀對人的本性進行加工,從而使人的本性變得完整美好。他說: “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盵18]308因此需要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儀的引導。總之,在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中,自律意識是一種自覺、能到的意識,主張在修身方面自我約束、嚴以律己,是其修身的主要模式。
習近平提出: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19]弘揚和繼承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應當弘揚和繼承傳統(tǒng)自律修身模式。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是說明人為什么要修身,那么人怎樣修身?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則是修身的主要模式。中國共產黨人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批判地改造、繼承了傳統(tǒng)的修身模式,彰顯了其特有的風范風骨。
自律就是嚴以律己,是衡量一個人有無修養(yǎng)和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是憑借內心的自省自覺來培養(yǎng)情操、端正品行,樹立人格,弘揚正氣。他律是一種外在力量的規(guī)范與約束,包括對人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的法律、制度及輿論監(jiān)督等。自律與他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輔相成,他律是自律的前提與基礎,自律是他律的目標與指向,他律追求的是最終發(fā)展為自律。修身是一個通過他律作用,自我修煉、養(yǎng)成和提升,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格修養(yǎng)不斷達到新的更高水平的過程。因此,修身需要他律與自律相結合,并最終會走向自律,本質在于自律。習近平指出,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要嚴以律己,牢固樹立紀律和規(guī)矩意識,而且還須他律,用黨紀國法嚴格約束自己,強調在思想上、行動上講規(guī)矩、嚴紀律、立道德,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jiān)督。因此,內在的品性修養(yǎng)(自律)和外在道德性的法律、制度安排(他律)的融合是習近平修身觀的基本模式。
“人”不是抽象的、理想的人,而是具體的、現實的人。人的現實性又不是固定不變的,正是人的這種可變異性、差異性和層次性決定了修身中只有自律是不夠的。如果說在傳統(tǒng)社會,在經濟利益沖突不明顯的情況下,依靠自律能夠修身的話,那么在強調和突出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修身還需要他律。因為自律是純粹的自覺,而他律是一種必須自覺。故此,必須在自律的基礎上輔以強制性的他律,把道德要求上升為懲戒性的法律約束。
自律是一個自我不斷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是基于對他律基礎上產生的自覺、自為和自主。早期的知青生活、求學經歷及其后期工作經歷,是習近平自律和他律相結合修身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他說:“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20]446
這就是他的赤子情懷和責任擔當。可以說,習近平最初對“人民”二字的體悟,就來自梁家河。正如雷平生所言,梁家河“7年努力拼搏,自強不息,刻苦磨煉,這是他成長的重要內因”[20]38。1982年3月,習近平從中央軍委辦公廳到河北正定,開始執(zhí)掌一方。他在主政之路上更為注重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個領導干部的作為,取決于本人的修為。在寧德,他堅持學習教育,認為學習教育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重要手段。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在整個一生中都需要不斷地接受教育、加強學習,保證自己始終做到德才兼?zhèn)?。他說:“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干部,如果不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如果不用馬列主義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要在革命斗爭中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增強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是不可能的?!盵21]此外,他還堅持共產黨人要修身正己,承擔起廉政建設的歷史使命。共產黨人必須過好“兩關”?!暗谝魂P是自我關。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第二關是“人情關”。[21]28在福州,他低調親民,關愛民生,盡力解決群眾的困難,著力推行“馬上就辦”的工作作風。習近平認為,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是第一位的,要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修養(yǎng)。讓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滿意是“馬上就辦”最高的價值取向,這是共產黨員黨性修養(yǎng)的核心和最高準則。主政浙江期間,習近平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謙虛地以學生自居,強調官德修養(yǎng)和力戒浮躁。習近平指出:“用權講官德,實質上是自律問題,是個人修養(yǎng)問題?!盵22]他認為干部要謹言慎行,“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潔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養(yǎng)德”[8]272?!肮俚隆毙摒B(yǎng),不僅要加強自律,而且要加強他律。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因此,加強官德建設要努力促進官德規(guī)范的法律化、制度化,強化對各級政府官員的道德監(jiān)督,這體現官德修養(yǎng)中的他律性。實踐出真知。習近平由基層到中央長期的執(zhí)政實踐和工作積淀,讓他深知修身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2015年《習近平用典》一書出版,在修身篇中,習近平闡述了修身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強調的是反躬自省、自我批評;“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強調的是遵紀守法、不碰底線;“慎權、慎獨、慎微、慎友”,強調的是防微杜漸、不棄微末;“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強調的是領導干部要管住自己的欲望??梢哉f,都是強調自律與他律的重要性,要求主動接受他律,加強自律,“
從安身立命的各個方面,為領導干部的崇德修身標注出認識論和方法論”[1]55。
四、理想人格:由“君子”轉向“君子與人民公仆”相結合
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強調人格上的自我完善,注重對“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期望通過修身,確立和完善浩然偉健的理想人格。“君子”作為一種理想的人格范式,一直是傳統(tǒng)修身思想在人格修養(yǎng)上追求的目標?!熬印北玖x是指當時處于社會統(tǒng)治和管理地位的貴族階層,是指在位者,但是在《論語》中的君子大都可以看作“是對(已經或即將)有位之人的要求;同時,也可以看做一般人(無位之人)提升自己道德修養(yǎng)的人格標準”[23]。因此,“君子”的引申義是指有德者,強調是一個人內在的精神、修養(yǎng)和意志品質。所以,孔子說,君子有四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盵16]196作為理想人格,如何成為君子?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盵16]613-614可見,“仁、知、勇”是成為君子之道,只有具備這三者,才是一個完美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其中,“仁”是君子修養(yǎng)的基礎。君子不能離開仁德,“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因而應以求仁為出發(fā)點,修養(yǎng)君子理想人格。同時,“求仁”須“明義”,按照“義”去做,主要強調道義。其次,“知”通“智”。強調一種能力。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盵16]248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擁有智慧,具有教化能力,去教化百姓。再次,“勇”表現為一種精神意志。代表著一種不畏懼、敢于承認錯誤、追求至仁的精神力量。因此,君子修養(yǎng)的“三達德”,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仁”是“智”和“勇”的基礎,“勇”和“智”是實現仁的途徑。
“仁、智、勇”君子人格精神強調有德行的人要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外在環(huán)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但君子人格畢竟是封建宗法社會的產物,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君子人格所體現的一種道德為上、功利為輕的“仁”精神、一種公而忘私、舍生取義的“勇”精神;一種明辨是非、不為事物表象所迷惑的“智”精神,其現實價值著重體現在它固有的道德意蘊。如“仁”精神固然能提升人的道德修養(yǎng),但由于過分強調道德的至上性,以道義消解功利,否定了人們對正當利益的訴求,壓抑個性自由,客觀上不利于商品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但它強調把自我融于社會、國家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客觀上包含有濃濃的家國情懷,強調立德須立言、立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意識以及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價值追求,與集體主義人生價值觀的要求相契合。通過剔除其封建性、不合理的消極因素,吸收其合理、積極的因素,對于我們社會主義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借鑒價值。
習近平非常重視人格的力量,倡導人們修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高尚君子人格。習近平是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1969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習近平只有15歲多。艱苦的生活沒有擊垮他,反而使他形成了更為穩(wěn)重頑強的性格,比同齡人更具有刻苦的學習精神和拼搏奮進的頑強意志。這為其擔當重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是他人生修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盵11]158自強不息是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激勵人們敬業(yè)進取,不斷向前。厚德載物是要求一個人要有高尚的道德,能夠與人為善,為社會做貢獻,造就了中華民族寬厚包容的民族精神。為此,習近平結合時代條件和人民群眾的實際,對這一人格做出了具體化、通俗化、形象化的闡釋。習近平說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種前仆后繼、勇于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彝瞥绲嗡┦木坝^,實在是推崇一種前仆后繼,甘于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種胸有宏圖、扎扎實實、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21]57-59。
針對領導干部而言,習近平倡導修煉“人民公仆”理想人格。我們的大多數黨員領導干部是牢記并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格執(zhí)行“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為改革、開放、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確實有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忘記了黨的根本宗旨,喪失了理想信念,背離了“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拔锉刈愿?,而后蟲生?!币恍h員領導干部嚴重違紀違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他們自身蛻化變質是主要原因。他們放松世界觀改造,不注意提高自身修養(yǎng),錯誤看待干部與群眾的關系,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以致公仆之心淡忘,謀私之心膨脹,利欲熏心、見利忘義,想問題、辦事情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完全憑自己個人的價值取向來判斷事物。為此,習近平提出“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8]3,領導干部人格修養(yǎng)的目標是人民公仆。
人民公仆人格,是黨員領導干部德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否具有公仆意識,是衡量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1990年4月,在談到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問題時,習近平指出:“地、縣的各級領導干部,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盵21]621990年5月,在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時,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我們黨的各級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密切聯系群眾,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盵21]208-209在習近平的心中,人民公仆是每個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始終牢記的身份,也是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2005年6月,在金華調研時,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是干什么的?領導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當官做老爺?!盵24]526“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就是公仆與主人的關系?!盵8]216-217
習近平的領導干部理想人格具體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充分尊重人民權利。尊重人民群眾的權利。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11]140-141尊重人民權利要依法進行?!拔覀円婪ūU先w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盵11]141尊重人民權利“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盵25]40“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盵25]52第二,真實反映人民意愿。習近平說,“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盵11]12“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1]4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11]98真實反映人民意愿,領導干部則需“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決策、科學安排,落實好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8]245第三,切實維護人民利益。習近平說,“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覺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檢驗自己的工作和政績,做到凡是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計辦好,凡是損害廣大群眾利益的事就堅決不辦?!盵8]33切實維護人民利益,就是要將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進行考慮,而且還要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是因為“堅持執(zhí)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公仆的天職”。[8]4第四,緊緊依靠人民。我們對我們的事業(yè)充滿信心,因為我們的事業(yè)符合人民群眾的期盼,我們的事業(yè)有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經過長期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fā)展道路,只要我們緊緊依靠13億多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們就一定能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最終實現我們確定的目標。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僅僅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盵11]40“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11]98第五,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黨員領導干部在工作中要自覺接受人民的批評和監(jiān)督,這既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自信。習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I導干部手中的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領導干部使用權力,使用得對不對,使用得好不好,當然要接受黨和人民監(jiān)督。不想接受監(jiān)督的人,不能自覺接受監(jiān)督的人,覺得接受黨和人民監(jiān)督很不舒服的人,就不具備黨員領導干部的起碼素質?!盵2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