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勇, 郭清吉, 蔣小鈺, 褚衍生
(四川發(fā)展中恒能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 610094)
我國苧麻常年種植面積1×105~2×105hm2,占世界的90% 以上,苧麻廢棄物是指苧麻經過纖維分離之后留下的麻葉和麻骨等,纖維只占苧麻全株生物量的5%,剩下95%則是麻葉和麻骨,如何處理大量的麻葉和麻骨,是苧麻生產工藝中急需解決的問題[1-4]。目前這類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主要是飼料化與食用菌基質化,較少探索其厭氧消化產沼氣的潛力,而厭氧消化可使大量的廢棄麻葉和麻骨減量化,減輕后續(xù)處理的負擔,同時獲取綠色能源沼氣,為后續(xù)處理工藝提供能量。所以,苧麻廢棄物的產沼氣潛力和特性是十分值得研究的[5-10]。
本文根據預實驗中苧麻廢棄物的產氣情況,對污泥進行馴化,通過對整個厭氧消化過程中各項參數的追蹤,分析苧麻廢棄物的產氣特性,為下一步研究和利用到實際生產中做準備。
1.1.1 苧麻廢棄物
苧麻廢棄物取自湖南省岳陽市洞麻廠,主要是纖維提取后剩余的麻葉和麻骨。主要性質見表1。
表1 苧麻廢棄物的主要性質 (%)
1.1.2 污泥
試驗所用污泥取自本公司豬糞厭氧消化反應器中的厭氧污泥,其主要性質見表2。
表2 接種污泥的主要性質 (%)
實驗裝置由2000 mL消化瓶(有效體積1500 mL)和1000 mL的排水集氣裝置組成(見圖1)。反應瓶放入水浴中,并保證水浴液面高于反應瓶內液面。水浴用加熱棒控溫在35℃±1℃。
圖1 厭氧消化反應裝置圖
馴化實驗按照污泥∶苧麻廢棄物TS=4∶1進料,發(fā)酵罐TS=7.5%~8%,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個平行。發(fā)酵過程持續(xù)12 d,每12小時搖動1次反應瓶,保證有機質被充分利用。
表3 馴化實驗各實驗組組成 (g)
馴化后實驗按照接種物∶苧麻廢棄物TS=2∶1進料,發(fā)酵罐TS=7.5%~8%,接種物采用馴化實驗后的厭氧消化液,TS約7.5%。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個平行。發(fā)酵過程持續(xù)29 d,每12 h搖動1次反應瓶,保證有機質被充分利用。
表4 正式實驗各實驗組組成 (g)
pH值、總固體(TS)、可揮發(fā)性固體(VS)、污泥體積指數(SVI)等常規(guī)參數使用標準方法進行測定[11]。CH4和CO2百分比利用氣相色譜法進行測定,色譜柱使用PEG-20M毛線管柱,以氮氣為載氣,流速30 mL·min-1。柱箱、進樣器和檢測器的溫度分別是180℃,180℃和200℃。產氣量采用排水集氣法測定。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灰分根據文獻方法[12]測定。
圖2 污泥馴化前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日產氣量曲線
圖3 污泥馴化前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累計產氣量曲線
圖4 污泥馴化前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CH4百分比曲線
圖5 污泥馴化前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CO2百分比曲線
厭氧消化過程中日產氣量變化規(guī)律如圖2 圖5所示,3組平行實驗均出現2個產氣高峰,第1個高峰出現在發(fā)酵第2天,日產氣量約500 mL左右,第2個高峰出現在發(fā)酵1周左右,日產氣量大于1300 mL。CO2百分比(見圖5)的高峰與第1個產氣高峰時間一致,說明發(fā)酵第2天底物出現強烈的水解并產生大量CO2,隨后CO2百分比下降,CH4百分比(見圖4)升高,從第2天的25%左右,到第10天CH4百分比超過60%,說明這段時間水解產物逐漸被產甲烷菌利用,并且在第7~8天達到日產氣(見圖2)最大值。隨后日產氣量逐漸下降,累計產氣量(見圖3)的增加也隨之變得緩慢。在第12天累計產氣量達到7000 mL左右。
在整個反應過程中1#,2#,3#3組平行實驗的CO2百分比變化相對一致,僅在發(fā)酵初期產生較多CO2,而CH4百分比也逐步穩(wěn)定上升,同時,此過程中pH值都穩(wěn)定在7.1~7.5,這說明苧麻廢棄物作為原料進行厭氧消化的過程并不易發(fā)生酸化。第9天之后CH4百分比穩(wěn)定于60%,且產氣正常,表明污泥馴化成功,并初步顯示苧麻廢棄物的厭氧消化可行性,為后續(xù)的厭氧消化實驗提供了接種物。
圖6 污泥馴化后苧麻廢棄物日產氣量曲線
圖7 污泥馴化后苧麻廢棄物累計產氣量曲線
圖8 污泥馴化后苧麻廢棄物CH4百分比曲線
圖9 污泥馴化后苧麻廢棄物CO2百分比曲線
經過2.1的污泥馴化,采用其厭氧消化液作為接種物,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過程中日產氣量變化規(guī)律如圖6所示,3組平行實驗均出現兩個產氣高峰,第1個高峰在發(fā)酵第1天,日產氣量約1000 mL左右,第2個高峰出現在發(fā)酵一周左右,日產氣量大于1100 mL。CO2百分比(見圖9)的高峰與第1個產氣高峰時間一致,說明發(fā)酵第1天底物出現強烈的水解并產生大量CO2,隨后CO2百分比下降,CH4百分比(見圖8)升高,從第1天的10%左右,到第5天達到55%,說明這段時間水解產物逐漸被產甲烷菌利用,并且在第7~12天達到日產氣(見圖6)最大值。隨后日產氣量逐漸下降,累計產氣量(見圖7)的增加也隨之變得緩慢。在第19天累計產氣量達到14000 mL左右,后續(xù)產氣增加非常緩慢。在第27天,日產氣量接近0。因此,可計算出苧麻廢棄物原料產甲烷潛力為44 mL·g-1鮮料,即194 mL·g-1TS。
在整個反應過程中1#,2#,3#這3組平行的CO2百分比變化相對一致,僅在發(fā)酵初期產生較多CO2,到第10天降至20%左右,而CH4百分比也逐步穩(wěn)定上升至60%,可見采用馴化后的污泥進一步確認了苧麻廢棄物的厭氧消化可行性。
相比于普通接種污泥,采用馴化后的污泥:1)可使第1個產氣高峰提前,表明馴化后的污泥更易水解底物,為后續(xù)反應加速;2)可延長第2個產氣高峰時間,從馴化前的第7~8天,延長到馴化后的第7~12天,提升產氣速率;3)采用馴化后的污泥,CH4百分比從第1天的小于10%,在5天內,迅速上升至55%,而采用普通接種污泥,需要9天才能使CH4百分比上升至55%,可見污泥馴化提升了厭氧消化過程的甲烷化速率;4)采用馴化后的污泥,累計產氣量的快速增長期可延長至第19天,而采用普通接種污泥,第12天開始累計產氣量增加得非常緩慢;5)采用馴化后的污泥,CO2百分比在第3天可下降至30%左右,而采用普通接種污泥,推后至第6天,表明馴化后的污泥使系統(tǒng)生化反應快速進行;6)采用馴化后的污泥,CO2百分比第10天下降至20%,而采用普通接種污泥,CO2百分比提前至第6天下降至20%,由于CO2,產生量也代表著微生物自身活性,可見馴化后的污泥使厭氧消化系統(tǒng)整體生物活性更加持久[13-15]。
圖10 污泥馴化前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日產甲烷量曲線
圖11 污泥馴化前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累計產甲烷量曲線
圖12 污泥馴化后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日產甲烷量曲線
圖13 污泥馴化后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累計產甲烷量曲線
從圖10~圖13可知,污泥馴化對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產甲烷量產生了較大影響。對比圖10和圖12可知,污泥馴化使得日產甲烷高峰期延長,從馴化前的第7~8天,延長至馴化后的第7~12天,與日產氣量變化一致,但污泥馴化后的日產甲烷量,從第1天開始迅速上升,無緩滯期,而馴化前的日產甲烷量則在第1~4天,存在一個顯著的緩滯期。累積產甲烷量方面,從圖11和圖13可知,污泥馴化使得累積產甲烷量的快速增加期延長,從未馴化的12天,延長至馴化后的19天,與累積產氣量變化一致,但污泥馴化后的累積產甲烷量,從第1天開始迅速上升,無緩滯期,而馴化前的累積產甲烷量則在第1~4天,存在一個顯著的緩滯期,與日產甲烷量變化一致。因此,采用馴化后的污泥,可顯著延長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產甲烷量的高峰期,縮減或消除緩滯期,提高了原料產甲烷速率,有利于快速獲取甲烷能源。
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產沼氣出現兩個高峰,甲烷百分比在一周左右可快速上升至55%以上,原料產甲烷潛力為44 mL·g-1鮮料,即194 mL·g-1TS。直接采用普通接種物,苧麻廢棄物表現出厭氧消化可行性,采用馴化后的污泥,可使甲烷百分比快速上升,明顯縮減或消除產甲烷緩滯期,延長產氣高峰期,提升原料產甲烷速率。所以下一步計劃在厭氧消化過程中進行微生物群落的對比分析,以解析污泥馴化有利于苧麻廢棄物厭氧消化的機理,通過調控微生物活性,進一步增加其產甲烷量和處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