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周菁葆
(接上期)
巴基斯坦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流域,就其音樂而論,與印度音樂同屬一種范疇。但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中國維吾爾等的音樂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巴基斯坦由四個省組成,因此形成了四種各具特點的音樂文化。這四個省中只有信德省完全處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卑路支地區(qū)延伸到伊朗,旁遮普地區(qū)延伸到印度,西北邊境則與阿富汗相接。巴基斯坦的國家語言是烏爾都語,但主要的地方語言卻是上述四個省各不相同的語言。由于伊斯蘭教的影響,巴基斯坦音樂也屬于伊斯蘭文化范疇。
巴基斯坦的古典音樂與印度一樣,是以拉格為代表的。其豐富多彩的旋律展示著許多不同的音階,有三個音構(gòu)成的音階,也有超過一個八度的音階,其音樂基本上屬于七聲音階。音階類型中的拜拉維(Bhairavi)、卡茲(Kafi)、克默杰(Kh.a(chǎn)maj)、比拉費爾(Bilaval)等都是相當(dāng)流行的“拉格”音階。巴基斯坦音樂中廣泛使用即興的華彩演奏,從而豐富了音樂的發(fā)展。
巴基斯坦拉格音樂中雖然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但是仔細(xì)辨聽,則又不一樣。其原因在于這種微小的音分變化,產(chǎn)生了四分之三音的中間音程,形成了伊斯蘭音樂的顯著特點。巴基斯坦的古典音樂是以聲樂為主體的。歌詞的上下文結(jié)構(gòu)直接決定著音樂的曲式,大多數(shù)歌曲是由兩行或四行音韻不同的詩歌組成,因此使得其音樂也由此而分節(jié)進(jìn)行。有韻和無韻的詩行,在音樂上的處理上經(jīng)常是有區(qū)別的,或者是用改變同一旋律的方法,或者是在轉(zhuǎn)換部中選擇不同的旋律加以變化。
巴基斯坦音樂的即興演奏,也是一個顯著的特點。器樂曲的結(jié)構(gòu)類似回旋曲式,短小動機的反復(fù)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很有風(fēng)味。音樂節(jié)奏也很豐富,在俾路支與西北的邊境省有一種最流行的節(jié)奏是6/8拍,此外5/8、7/8拍也常使用,這是受到阿富汗塔吉克音樂影響的結(jié)果。
巴基斯坦和印度有許多共同的樂器,但有些又與阿富汗、伊朗的樂器類似。其中的喇巴卜(Rabab)是一種彈撥樂器(圖2,見上期《樂器》第28頁)。這種Rabab有4根主奏弦,12根共鳴弦,與阿富汗的形制一樣。主要在與阿富汗交接的邊境省流傳,用于伴奏,也用于獨奏。[7]
坐落在帕米爾高原西部的塔吉克斯坦是中國的鄰邦。塔吉克斯坦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具有濃郁的高原特色,堪稱“帕米爾”之聲?!八恕币辉~不是自稱,而是他稱。公元11世紀(jì)時,突厥人將中亞地區(qū)操伊朗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tǒng)稱為“塔吉克”,以后,“塔吉克”逐漸成為族稱。塔吉克人的族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帕米爾高原東部操東部伊朗語的諸部落。
塔吉克斯坦的傳統(tǒng)音樂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風(fēng)格獨特,其中熱布普(Rebupu)又稱作庫木日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封建迷信為庫木日依罩上了一層宗教色彩,不論是喜慶、婚禮的歌舞,還是在日常的娛樂中,人們都不能彈奏庫木日依,而只能在為死者送葬、演奏《卡素依》哀樂時才能彈奏。
圖12 中亞塔吉克斯坦的熱布普(庫木日伊)
傳統(tǒng)的庫木日依,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組成(圖12)。通體用杏木制成,琴身較大,全長84~93厘米。共鳴箱呈扁瓢形,正面蒙以大馬皮或牦牛皮,面徑27厘米,有的還在琴箱內(nèi)張以兩條鋼絲作為琴膽。琴頭從弦槽處向后呈直角彎曲。琴桿較短而中空,上窄下寬,正面平直為按弦指板,背面呈圓弧形,不設(shè)品位,琴桿左側(cè)面另設(shè)一個高音弦軸。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的兩側(cè),設(shè)有呈長方形木翅狀的護(hù)身裝飾。皮面中央置木制實心琴馬,橫截面呈銳三角形。張七條或十一條羊腸弦。
圖13 中亞塔吉克斯坦的熱布普(巴朗孜庫木)
塔吉克斯坦熱布普(Rebupu)中還有一種叫巴朗孜庫木。它的外形和熱布普十分相像,但形體較大。巴朗孜庫木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合而成(圖13),琴身用一整塊杏木制成,全長92厘米。共鳴箱呈扁葫蘆形,上半部與較寬的琴桿相連,其上開有6~9個圓形小音孔,也有將音孔拼成各式圖案的,兩側(cè)設(shè)有與鷹翅形相似的裝飾物。共鳴箱的下半部呈扁瓢形,上面蒙以牦牛皮、羊皮、馬皮或驢皮,面徑24厘米。琴頭部分呈半圓形向后彎曲,中間開有弦槽、不通透。六個弦軸分列兩側(cè)(左右各三)。琴桿較長,約占琴長的3/4,上窄下寬,正面子直為按弦指板,不設(shè)品位,桿的背面呈圓弧形,在琴桿的左側(cè)面設(shè)有一個高音弦軸。木制橋形琴馬,置于琴面正中。琴的底部設(shè)有縛弦。張有七條琴弦,過去多用羊腸弦,后來才改為用絲弦。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木制撥片彈奏。經(jīng)常將兩條相鄰弦定為同音,以外弦作為主奏弦,其余各弦為共鳴弦。
其中的庫木日依與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的喇巴卜幾乎一樣(圖1,見上期《樂器》第28頁)。而巴朗孜庫木則與古代中亞伊斯蘭文獻(xiàn)中的描繪非常相近(圖8,見上期《樂器》第30頁)。所以我們說,中亞塔吉克斯坦的這兩種樂器歷史非常悠久,對中國維吾族的熱瓦普(Rewap)的形成有直接而深遠(yuǎn)的影響。
中亞烏孜別克這個名詞來自14世紀(jì)金帳汗國可汗的名字,但是在歷史上,史籍中對烏孜別克人的稱呼大都用的是地名,如元代稱月即別、月祖別;明代稱撒馬爾罕人;清代稱安集延人等。
中亞烏孜別克族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和中國維吾爾族語言十分接近,甚至基本上可以互相通用。這是因為,在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下,烏孜別克族也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拼寫的文字。中亞烏孜別克斯坦的熱瓦普(Rewap)并沒用采用中亞塔吉克斯坦的模式,而是受到印度音樂的影響。
印度北方于公元十一世紀(jì)初就開始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所以,在印度音樂文化中,北方較南方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要深。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又形成了印度文化的獨特風(fēng)格。
圖14 印度細(xì)密畫中的維那(Vina)
1526年在印度的莫兀兒王朝時期,在波斯細(xì)密畫的影響下,也開始在印度流傳細(xì)密畫。特別是在阿克巴時代,是印度細(xì)密畫的發(fā)展時期。在印度細(xì)密畫中我們看到一位女子在演奏維那(Vina),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印度樂器(圖14)。[6]
圖15 印度的維那(Vina)
16世紀(jì)印度細(xì)密畫的一直流傳到當(dāng)代。印度的維那(Vina)發(fā)展到許多種。其中有一種維那(Vina)它只有七根主奏弦,沒有共鳴弦,有24個品位,同樣帶有一個圓形共鳴箱(圖15)。
19世紀(jì)中亞烏孜別克人對印度的這種維那(Vina)進(jìn)行了改良,將七根主奏弦減少到五根,去掉了前端下方的共鳴體,將整個體積縮小,同時又采用了中亞塔吉克斯坦熱布普(Rebupu)共鳴箱上的兩個羊角裝飾,形成了中亞烏孜別克人獨特的樂器。中亞烏孜別克人將這種改良的樂器賦予了新的名稱——熱瓦普(Rewap)(圖16)。
圖16 中亞烏孜別克斯坦的熱瓦普
烏孜別克斯坦的熱瓦普琴頸較寬,有5條琴弦,全部采用鋼絲弦,兩條主奏弦同定為d音,3條共鳴弦定音為d、a、a音,是里外八度、中間加純五度。演奏時以主弦為主,時而會彈掃共鳴弦。這種熱瓦普音量較大,彈奏出的音樂音色明亮、渾厚,有一種不同的美。
烏孜別克斯坦的熱瓦普(Rewap)不但是少數(shù)民族喜歡的彈撥樂器,更是一件精制的純手工藝品。聰慧的烏孜別克族民間藝人在制作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只稍把熱瓦甫的體積縮小,精工制做出的熱瓦甫色澤考究、精巧,而且鋼絲弦還可正常發(fā)音(但不適合演奏),是居家觀賞、朋友饋贈及收藏的佳品。全長92厘米。共鳴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塊木料拼合而成,琴箱長20.5厘米,正面蒙以蟒皮,面徑15.4厘米,正面粘有塑料指板,背面為圓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個或25個銅制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的兩側(cè),置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制彎角,左右各一。琴頭與琴桿的角度比喀什熱瓦普大,使之不易斷弦。琴頭有后下彎(設(shè)弦槽)和平板式(無弦槽)兩種,上設(shè)T形或提琴式弦軸四個(左右各二)或五個(左三右二)。皮面置木制長橋形琴馬,琴底設(shè)有木制縛弦。張有四條或五條琴弦,采用鋼絲弦(圖17)。
圖17 中亞烏孜別克斯坦熱瓦普的演奏
此外,還有一種中音改革熱瓦普。琴身全長100厘米,共鳴箱面徑22厘米??捎糜讵氉?、合奏或伴奏。中音改革熱瓦普用桑木制,全長90.5厘米,用八塊木板拼合而成的共鳴箱呈半球形,正面蒙以蟒皮,面寬18厘米。琴頭在弦槽部位向后下彎,與綿羊角形相似,上置紅木制提琴式弦軸五個(左二右三),琴桿前平后弧,上粘紅木指板,嵌有24個骨制音品。在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cè)各設(shè)一個對稱的鷹翅形木制彎角。竹制長橋馬。通體鑲嵌黑白相間骨飾圖案條紋。這件樂器選料上乘,做工細(xì)致,可謂琴中精品。
演奏時,不論坐立,身體都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將琴橫置胸前,共鳴箱放在右肘彎中間,指板朝上。左手虎口托持琴桿、手指按弦取音,右手腕與琴馬平齊,拇指與食指執(zhí)撥片彈弦發(fā)音。撥片可用骨片、牛角片、賽璐珞板或木片制成三角形,其中以用0.4厘米左右厚的賽璐珞板制的撥片為佳。五弦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定弦分為三組,即內(nèi)弦為一弦一音,中、外弦為兩弦同音。常用的定弦法有三種:
第一種定弦為:d、a、a、d1、d1,內(nèi)、中兩弦為五度關(guān)系,中、外兩弦為四度關(guān)系,內(nèi)、外弦為八度關(guān)系。
第二種定弦為:d、g、g、d1、d1,內(nèi)、中弦為四度關(guān)系,中、外弦為五度關(guān)系,內(nèi)、外弦為八度關(guān)系。
第三種定弦為:c、g、g、c1、c1,內(nèi)、中、外弦之間的關(guān)系與第一種定弦法相同。音域d~d3或c~c3,達(dá)三個八度。
烏孜別克熱瓦普的每條琴弦發(fā)音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外弦清脆、響亮,中弦明亮、圓潤,內(nèi)弦豐滿、厚實。常用彈、挑、滾、掃等技巧。不僅能在外弦上彈奏主旋律,在中、內(nèi)弦的較高把位也能演奏旋律,彈出八度以內(nèi)的雙音和三音和弦。轉(zhuǎn)調(diào)極為方便,常用C、F、G、?B、D等幾個調(diào)。這種熱瓦普,音域?qū)拸V、音色清脆、明亮,最適于獨奏,也可參加樂隊用于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