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蔬千植地,萬菜萬根系。世界上有長在樹上的菜嗎?有!我的老家魯西北地區(qū)不僅有,而且多!稱它為長在樹上的菜,可不是隨便一說的,《辭?!酚性唬浩洹澳廴~稱‘芽’,作蔬菜”。
這種長在樹上的菜,也叫開春第一菜。記得小時候,農村還沒有塑料大棚,這種菜最宜為春。每當早春的陽光初灑大地,第一縷春風拂過田野的時節(jié),它就冒著乍暖還寒的涼意,勇敢地鼓苞孕蕾、抽芽分蘗。再經幾
夜風雨,它便攜著紫、裹著綠搖曳在枝間梢頭,繼而送上人們的餐桌和舌尖,讓人們品嘗一年中第一抹綠色,享受冬雪后第一片春光。那醇香的味覺、潤爽的口感,不但頗受當地人的推崇,而且蜚聲海內外。2000年初,我到香港工作后參加了一次春茗酒會,席間有位香港的朋友聽說我是山東人,笑容可掬地湊到我跟前說:“李先生,你們山東有一樣種在樹上的菜,好好吃啦……”當時我一愣,繼而爽朗一笑:“那不是種在樹上的菜,是長在樹上的菜,叫香椿!”
這種長在樹上的菜——香椿,在《周禮·天官》中就把它作為喬木佳蔬列入“八珍”食物之一,后來的《揚州畫舫錄》更是把它舉為“小八珍”的前列。不僅如此,香椿還是良好的藥材,據《本草綱目》載:“春芽治白禿,取椿、楸葉心搗汁涂抹之即可?!爆F代中國醫(yī)藥學研究認為,香椿味苦、性寒、無毒,有清熱解毒、健脾理氣、滯帶固精之功效,尤其對治療脫發(fā)、胃潰瘍、絲蟲病等疾病療效奇好。
老家那地方從何年何代開始種植香椿,我在小時候曾幾次問過年老的長輩,均沒有得到確切的說法。但一個美麗的傳說是人所共知的:很早以前,老家那里只有大片的棗林,并不見椿樹。有一年立春,青天白日中突然刮起一陣沒有方向的旋風,緊接著又下了一場春天里罕見的大雨。還沒等人們回過神來,驚蟄過后,房前屋后、河畔溝旁長出了一株株嫩綠的樹苗苗,有人上嘴一嘗,熱血沸騰地高喊:“香椿!”這聲音傳遍十里八鄉(xiāng),人們突然想起立春那場風、那場雨,紛紛感謝風神爺護佑這一方水土,送來了“桃三李四杏五年,當年的香椿就換錢”的“搖錢樹”。從此以后,老家“春天香椿秋天棗”,幫助鄉(xiāng)親們度過許多荒年災月,如今又助力鄉(xiāng)親們踏上致富奔小康大道。
家鄉(xiāng)這種長在樹上的菜——香椿,給我兒時里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記得春回大地的時候,香椿的枝枝丫丫間就冒出了兔耳朵般的芽兒,只幾天工夫,“兔耳朵”便涂上紅的、紫的、橙的、黃的等顏色,春風吹來嫩葉飛揚,儼然是一片彩旗的海洋。我們一群快樂的小伙伴徜徉在田壟之間,嗅嗅這瓣芽兒,嚼嚼那片葉兒,歡呼雀躍,快活極了。至今我還記得第一茬香椿吃到嘴里,那香在雙頰、甜在喉頭的感覺。老家那一帶的香椿,蒂胖、葉厚、莖脆,馨香純正,甜苦適中,無論蒸、煎、炸、炒,還是生拌、腌泡,都是上等的美味佳肴。有一年春天,我得了重感冒,幾天不吃不喝,家人急得不得了。那時候家里窮,沒有什么好吃的。母親無奈在天井里掰了一把香椿炒了兩個雞蛋,霎時一股奇妙的香味直沖我的肺腑,我一口氣吃下去,竟然一骨碌爬起來,頓時感覺輕快多了。
聽老人們講,老家的香椿質量好、口感佳,除家鄉(xiāng)的土地是黃河沖積而成,屬紅土和沙土混合土質,特別適合香椿的生長外,最主要的是栽培時有獨到之處。椿樹有香椿和臭椿之分,它倆活像一對雙胞胎,長相酷似,難以分辨。就像人群中有好人和壞人一樣,臭椿可是香椿中的害群之馬,只要有一棵臭椿,就會影響周圍一片香椿的質量,有一片臭椿混入香椿之中,就會使香椿味道全無。鄉(xiāng)親們栽種香椿時,先是根據根系和個頭把臭椿剔除出去,萬一有臭椿蒙混過關,等香椿發(fā)芽以后,再根據其芽狀和葉色將臭椿及時根除。不過這種識別香椿和臭椿的技巧,從老輩起就是我們那一帶的秘密,而且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只傳男不傳女,至今沒什么改變?,F在看來,這種做法已不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了。
后來到海島上當兵,十年沒有見過椿樹,更沒有吃上香椿。轉業(yè)到地方的第一年,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外地吃上了香椿,但怎么吃也吃不出老家香味兒來。親人們知道我愛家鄉(xiāng)的香椿,每年便給我捎一些來。前幾年,他們可能是受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啟發(fā),便把幾棵小香椿樹帶過來。幾年過去,小香椿樹在露臺的木盆里沐浴著風雨生根安家,如今已冠蓋如傘。
“雪消山水見精神,滿眼東風送早春?!保ㄋ巍ぴ栐娋洌┙衲甏汗?jié)剛過,小香椿樹就“椿椿欲動”了,靠近墻根那棵已經鼓破樹皮挑起了簇簇小旗迎風飛舞??匆娝拖肫鸺亦l(xiāng)海洋般長在樹上的菜,咀嚼出母親制作的各種香椿菜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