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波
業(yè)界普遍認為,大熊貓在地球上的存活時間為800萬年左右,是中國的“國寶”,廣受世人喜愛。它們受歡迎不僅是“憨態(tài)可掬”的功勞,在科學家眼中,它們是實實在在的生物進化“活化石”,身上還有很多寶貝等待我們去發(fā)掘!
熊貓牙表面寬闊和鋒利堅固,可以碾壓磨碎竹子使其成為其胃囊之物。年初,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劉增乾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首次發(fā)現了大熊貓牙齒能夠實現自修復——熊貓牙釉質界面中的天然有機質,在水合條件下會發(fā)生溶脹,進而發(fā)生高分子鏈柔性提高、玻璃化轉變溫度降低等轉變現象,從而實現牙釉質的自修復,而熊貓唾液中的水分子能夠對自修復效應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熊貓牙的自我修復為新型仿生材料研發(fā)提供了新思路,并在人牙匹配型仿生復合義齒材料、高強高導電接觸材料等方面研究取得新進展。劉增乾博士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新型材料組織結構取向梯度的概念與設計原則,即通過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與所受外力之間的取向關系,實現材料抗拉又抗壓,從而提高材料整體的力學性能。
大熊貓的祖先是誰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為什么呢?第一大熊貓化石很少,第二大熊貓的身體構造特殊——雖然吃素,但卻是一個肉食動物。從這一點來追溯,大熊貓從古時候進化到現在一定做過一段時間的“肉食動物”。但它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素的,現在還沒有定論。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領導的團隊今年年初在《現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稱,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間里,熊貓仍然是吃肉——至少是雜食的。這與人們認知的“熊貓在200萬年前就開始吃竹子的”認知相違背了。
部分人認為,中國古籍上記載的“竹熊、貓熊、花熊”指的都是熊貓,這些名字尚好理解,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銀狗、貊、貘(mò)、洞尕(gǎ)、騶虞、執(zhí)夷、猛豹、食鐵獸”指的也是熊貓。種種跡象,讓人對大熊貓古時候的樣子更加好奇。無論古籍中的名字指的是不是熊貓,但是我們能確定的是,大熊貓是吃過肉的,或許還兇猛過。
既然有著能夠消化肉的身軀,為什么現在以竹子為食呢?答案是為了生存。與熊貓?zhí)幵谕粫r代的劍齒虎已經滅絕,從目前的認知來看,劍齒虎的滅絕或許正是因為它們沒有一張像熊貓一樣什么都能吃的嘴。而從熊貓的角度來看,它們那張不挑食的嘴,最終也幫助他們順利地坐上了“國寶”的寶座。
大熊貓遵循物競天擇之道,于數以萬類物種的夾縫間求存活,是適者生存的典范。它是遠古的生命、冰川時期的動物在當今世界的遺存,是原始的大自然留給今天人類的遺產,是地球上的動物活化石,因此稀有而珍貴,成了國寶級的物種。在美學家的眼里,那自然流暢的線條和圓乎乎的形態(tài)給人以美感;在史學家眼里,那古老而神秘的身世是一個捉摸不透、研究不完、探索不止的課題;在生物學家的眼里,那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而頑強生存下來的無與倫比的生命力,是一種生命價值的象征,是一個仍然沒有完全解開的科學之迷;在實業(yè)家的眼里,它和萬里長城,秦兵馬俑齊名,是中國旅游走向世界的三大著名品牌之一,以大熊貓為品牌的產業(yè)產品蘊涵著巨大的商機和發(fā)展?jié)摿Φ取?/p>
魏輔文研究團隊的人員的研究結果表明,大熊貓在哪都能睡得香:既能適應相對較干旱寒冷的氣候,也能在溫暖濕潤多水的環(huán)境中生存。無論是高山森林、還是開闊平原,它們都能快樂地安家生娃。盡管由于各種原因大熊貓棲息地現已退縮到四川、陜西和甘肅等地。正是這種不挑食不挑氣候的“品質”,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可愛的“活寶”,我們便應該好好愛護它,保護它,并期待它能繼續(xù)給我們驚喜。(編輯/侯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