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瑩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200444)
作為網絡新興稱謂語的“寶寶”一詞從2015 年一產生便因其可愛、幽默的表達方式而風靡網絡,成為時尚、追求潮流的年輕人喜愛的網絡熱詞。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從形式特點、語義特征、社會功能等幾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初步研究,包括通過舉例來說明“寶寶體”的走紅、分析其流行的主要原因等等,但是由于對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認識還不夠深刻,多數文章不能關聯(lián)到相關的理論依據,缺乏深入的理解。
值得關注的是,現(xiàn)下的“寶寶”一詞,不論是在使用主體、指稱對象上還是使用場合、情感內涵上都和其在剛剛流行的時期有所不同,泛化程度越來越深,甚至成為一些人的日常口頭禪和打招呼用語,聽話人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轉變,從一開始的喜愛、覺得有趣漸漸變得不適應、感到厭煩。
本文將從社會語言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試圖通過分析性別、年齡等社會因素以及權勢同等理論,對當前“寶寶”一詞的過度泛化和人們的態(tài)度轉變作出一些解釋。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寶寶“一詞解釋為“名詞,對小孩兒的愛稱?!痹趪艺Z委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輸入關鍵詞“寶寶”,可得到49 條例句,除去其用作名字的情況,有23 句的“寶寶”指的是小孩子,22 句的“寶寶”指的是小動物。由此可見,“寶寶”可以指稱所有的新生命,包括人類、動物和植物。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寶寶”還可以用在對愛人、戀人或女性閨蜜之間的稱呼。
在網絡平臺上,“寶寶”作為稱謂語的使用開始于一些女生以撒嬌、賣萌為目的的自稱。例如:
“嚇死寶寶了?!?/p>
“寶寶好方?!?/p>
“我還是個寶寶。”(摘自微博)
用名詞借指自己或他人,是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一大特點,因為兒童的代詞習得相對于名詞來講要晚的多,小孩子往往受到身邊大人的影響,用自己的名字或者“寶寶”來代指自己。一些女生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對兒童語言無意識或者刻意地模仿,塑造出一個乖巧可愛的“準兒童形象”,意欲得到對方的喜愛、包容和照顧。除了可以用于自稱,“寶寶”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的一般聊天中稱呼他人,如網購服務、游戲對話、交友平臺中等等。在虛擬的空間里,交際雙方使用這種親密的稱呼能夠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提升個人的親切度和好感度,從而快速進入一種輕松、隨意的聊天狀態(tài),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成功實現(xiàn)預期的交際效果。
在網絡文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求新、求異成為現(xiàn)代人的普遍心理追求?!皩殞殹币辉~既滿足了人們尋求創(chuàng)新與陌生化的表達的愿望,符合人們追求純真、渴望關注的心理,又充滿幽默感和娛樂精神,親民性強,加上大眾的跟風模仿,導致其廣泛地流行開來。
有了大眾傳媒的渲染和傳播,加上網民身份的雙重性,該詞語漸漸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尤其是關系親昵的同齡年輕人私下聊天的稱呼和表情達意的工具。隨著流行程度的不斷加深,如今許多青年男性,甚至有一些中年人也開始使用“寶寶”一詞稱呼自己或他人。究其原因,或是為了迎合年輕人的說話方式,達到交際雙方的情感趨同,從而順利完成交際活動;或是以活躍氣氛為目的,對自我或他人進行的一種調侃和玩笑。
在指稱對象上,“寶寶”從一開始僅用于自稱,逐步地演化為稱呼關系較親近的人,但仍以女性為主;如今發(fā)展成可以稱呼陌生人,成為了一些人的日??陬^禪和打招呼用語,使用次數也越來越多,問候他人、介紹自己皆以“寶寶”開頭。如果再加上“寶寶”可以用來表示新生命等含義,在一個句子中可能出現(xiàn)多個“寶寶”并存的現(xiàn)象,如:
“寶寶聽說,群里的**寶寶有一個三歲的寶寶?!保ㄕ晕⑿湃海?/p>
在稱謂語“寶寶”日益泛化的過程中,聽話人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轉變,由最初的喜愛、覺得有趣,變得感到膈應、不舒服,如果說話人過于頻繁地使用“寶寶”一詞,聽話人甚至會感到厭惡,不愿意繼續(xù)談話,交際行為有可能會終止。
每個語言現(xiàn)象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內外部共同作用的結果,稱謂語“寶寶”從產生到如今的過度泛化,這其中除了有網絡用語自身熱度下降、難以長久的必然趨勢之外,還包含一些深層次的原因。接下來,本文將從年齡因素、性別認同、權勢同等理論等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于性別概念,有兩個常用的術語:sex 和gender。sex 是生理決定的特性,即生理性別;而gender 是一種社會范疇上的定義,即社會性別。決定社會性別的因素包括參與的社會活動、承擔的角色、所做的工作等,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方式不同,被賦予的地位不同,使用的語言形式也不盡相同。稱謂語“寶寶”之所以能在一些男性之中廣泛使用,一部分原因在于如今男性的女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現(xiàn)代社會男女的互補性不再像過去一樣強,外在差異越來越小;學校教育過度“女性化”,家庭教育中父教普遍缺失;極端女權主義的泛濫也使得男性的陽剛之氣逐漸扭曲、消失。一些男性在以女性為主導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備受呵護和照顧;同時又受到流行文化的誘導,性別意識模糊,“寶寶”一詞的女性化特點很容易受到他們的青睞,并在言語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
此外,在跨性別交流中“寶寶”的頻繁出現(xiàn)以及聽話人的抵觸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出了性別差異。異性之間交流時,講話人的性別認同變得很弱,互相之間通過調節(jié)反映性別差異的語言使用頻率來向對方的語言表示靠近,這就是交際適應理論。在網絡交友平臺中,因為有女性的參與,為了保持和他們的等同感,促進團結友好的交際氛圍,一些男性會趨向于使用“寶寶”進行稱呼,但這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會接受的。如同上段所說,很多女性由于社會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性格偏向獨立、中性,對自己的性別認知可能并非女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對“寶寶”這種稱呼感到不舒服、厭惡,認為這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女性的偏見和歧視,從而抵觸這種說法。
心理兒童期個體在一生中所要經歷的各種轉變似乎是生物性決定的,每個人都要經歷一系列普遍的、一致的生命進程,但是從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個人的生命歷程受到文化差異、物質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于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大多數人來說,兒童期是一個清晰、獨立的生命階段,介于嬰兒和青年之間。《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將兒童定義為18 周歲以下的任何人。然而在許多情況下,一些年輕人直接從漫長的嬰兒期進入到群體的工作角色之中,作為獨立發(fā)展階段的“兒童期”似乎并不存在,或者說“兒童期”在心理上被無限延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小孩子在很早的年齡就開始從事工作,他們和成年人一樣工作與活動,但是心智的發(fā)展和成熟速度要遠遠慢于成年人。另一方面原因是全球化、科技化的社會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兒童與成人曾經穩(wěn)固的界限正在迅速消失,導致了童年的“消逝”或“延遲”。
當今社會,許多年輕人在家人長輩精心的呵護和關愛之中長大,經歷的教育年限越來越長,對于社會不甚了解;即使參加了工作,也缺乏自主精神和獨立意識,拒絕承擔成年期的責任,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自己依然是個“寶寶”,依然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視、關心和照顧,稱謂語“寶寶”的產生完全符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所以才能夠得到如此普遍而廣泛的使用。
權勢和同等是交際關系的一組重要概念。如果一個人能控制另一個人的行動,他對后者就具有權勢。權勢是一種非相互的關系,因為兩人不可能在某種范圍內同時對對方具有權勢;而同等是對稱的,是相互的,因此與之相應的稱呼語使用規(guī)則也是對稱或相互的。很顯然,稱謂語“寶寶”是一個表示同等關系的稱呼,在面對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人時是不可以對其使用的。
其次,在日常交際中稱呼對方,我們往往會使用禮貌性的標記,互動的參與者以此作為構建與他人關系的手段,但是對于什么是禮貌,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人際關系中,同等通常要比禮貌更加重要?!皩殞殹辈⒎且环N禮貌標記,它和交際雙方的關系親密程度有關,只適用于較為親密的情況下,對陌生人貿然使用,可能會導致成見,使得交際活動被迫終止。
“寶寶”作為一個網絡新興稱謂語,它的廣泛流行和過度泛化是有著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依據的。
通過分析,我們得到如下結論:(1)稱謂語“寶寶”的過度泛化以及聽話人的抵觸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了性別差異;(2)“寶寶”一詞的流行與許多成年人存在心理兒童期的延長有很大關系;(3)稱謂語“寶寶”是一個表示同等關系的稱呼,并非一種禮貌標記,和交際雙方的關系親密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