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亞磊
(廣東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由于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客家山歌的曲調和內容與現(xiàn)代流行歌曲有差距,客家山歌逐漸滿足不了客家人的娛樂需求,導致追求客家山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客家山歌的創(chuàng)作人和歌唱者更是屈指可數(shù)。但是自從客家山歌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客家山歌就受到政府部門社會各界音樂人士的重視,才能夠使客家山歌發(fā)展迅速,逐漸由農村走出城市,走出國門和世界。客家山歌無論在演唱風格上還是在節(jié)拍和音調上都與現(xiàn)代音樂有所差異,能夠更好的體現(xiàn)出閩西、粵東和贛南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和山歌的獨特形式。
山歌,顧名思義,離不開山區(qū),客家的山歌也與山區(qū)有著關系①。自從西晉末以后,戰(zhàn)火頻繁、天災人禍,導致民不聊生,因此居住黃河流域周邊的漢人,受到戰(zhàn)亂的影響,不斷向南遷移,以此來遠離戰(zhàn)亂,最后在閩粵贛地區(qū)定居??图业淖嫦榷ň釉谀戏街?,與當?shù)氐木用裨谏钌稀⒄Z言上都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在文化藝術這一方面,也吸收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藝術風格特點,再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漸漸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民族音樂。
福建客家大多分布在閩西,比如武平、連城、明溪等地區(qū),閩西屬于“山歌之鄉(xiāng)”,地處山區(qū)且人口比較分散,由于閩西地區(qū)的交通不方便,語言有所不同,這些復雜的因素使客家山歌顯得更加豪爽和有力量。
廣東客家大多分布在粵東,比如河源、汕頭、梅州等地區(qū),特別是梅州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主要以“離別”和“戀人間的戀情”為題材,歌曲比較婉轉抒情、感情真切,容易打動人心。
江西客家大多分布在贛南,比如信豐、崇義、寧都等地區(qū),贛南的客家人都是唐宋時期遷移至此,贛南地區(qū)的山歌豐富多彩,興國山歌為贛南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贛南是革命時期的搖籃”它在長征和其他歷史時期都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贛南山歌具有革命的性質,顯得格外簡樸和獨特。
客家的山歌在音調中以“羽”和“商”為骨干搭成了純四度的框架。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信天游”以及“花兒”形成了音調高亢洪亮、音域較寬廣的特色音樂,在閩西、粵東和贛南的地理環(huán)境也是居住在山區(qū)中,打開門就能夠看見山,對客家山歌來說是屬于隔山演唱。雖然地處山區(qū),但是在山區(qū)中地形都屬于丘陵地帶,海拔平均都在千米以下,而且每座山之間的距離挨得很近,因此,只要客家居民在唱山歌的時候稍提一點聲調,中音區(qū)就能夠回旋甚多。
客家人一共在歷史上經歷五次遷徙,具有猶太人的特點,早年在秦始皇時期,客家人就已經開始遷徙,一直持續(xù)至明末清初,客家人才完成從中原遷徙到閩粵贛分布的南方。他們遷徙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戰(zhàn)亂,客家人在經歷過殘酷的戰(zhàn)爭之后,變得更加堅強,但是,戰(zhàn)亂也給客家人帶來了悲痛,使他們心里留下了陰影,在客家的山歌中能夠明顯的感受到這種悲痛的情感?!坝鹨簟钡恼{式帶給人們的感覺是屬于凄涼婉轉的,“商音”的調式帶有悲痛的感覺,但是在演唱山歌的時候比較具有婉轉的特色,客家山歌的文化特色和感情基調都是受到多次遷徙才能夠激發(fā)出來的。
客家山歌的進行歌唱時音比域較窄,而且也與山歌的即興表演有關系,客家居民將山歌通過即興編歌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成為他們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也將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變得更加精彩有趣,客家居民根據(jù)場景和情境現(xiàn)場即興編歌,足以凸顯民族的特色,和客家人的思維反應能力。
但是,即興編歌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對于歌曲的旋律不夠專業(yè),太過于注重歌詞的編唱,導致歌曲旋律單調,不能夠融合其他經典音樂,只局限于原創(chuàng)歌曲的旋律和音調,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②。其次,客家山歌的即興演唱表演中,歌手對歌詞必須有相應的敏感力,因為歌手在即興表演的時候大腦機能和生理機能同時運轉,無法同時兼顧歌曲的旋律,因此根據(jù)歌曲套用的歌詞比較多,導致歌曲對唱的時候時間比較長,甚至可以從早上對唱到晚上,足以看出即興對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會影響歌手的嗓音,所以客家上個也具有音域局限性。
在客家山歌中,一部分山歌是根據(jù)區(qū)域內現(xiàn)有曲子的小調進行改編,編完之后就形成了客家山歌,因此,客家山歌中時常帶有小調的感覺,歌曲具有曲折婉轉的特點??图疑礁枰渤S糜谌粘I钪小蕵讽椖恐?、戀人之間傳達愛情,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山歌會在聲調和腔幅中做出相應的改變。
由于受到語言、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性,形成了閩西客家山歌具有豪爽、剛健的特點。閩西客家的山歌演唱方式自由可變,通常采用即興編曲,他們在唱法上,如果是高腔山歌就通過真嗓和假嗓結合演唱,如果是平腔山歌主要以真嗓音為主。閩西客家山歌對于襯托歌詞的那一部分運用的非常豐富,一般運用在一句歌詞的中間或結尾處。
粵東客家山歌的演唱風格能夠表達出質樸醇厚的感情和從容的音腔,粵東客家山歌在襯詞的運用上顯得山歌更加抒情化、婉轉細膩的特點。在唱法上主要以真聲為主,運用清晰地客家方言、從容的音律和嘹亮的音色表達出醇厚的感情。
贛南客家山歌在唱法上分為假嗓、細嗓和本嗓,假嗓是由真嗓和假嗓混合演唱,應用于高腔山歌;細嗓大多數(shù)是由婦女獨唱,音量比較小,音調比較細膩動聽;本嗓的形式比較常見,唱腔復雜多變,多應用于即興對唱中。根據(jù)不同的演唱場地,不同的場景和內容,歌手要去判斷和選擇歌曲的唱法。
閩西客家山歌在節(jié)奏上比較自由多變,相對于粵東地區(qū)和贛南地區(qū)的客家山歌來說,歌曲開頭和結尾一般都是腔多字少,在節(jié)拍上大多數(shù)以四二拍為主,比如歌曲《勸郎當紅軍》?;洊|客家山歌在實際演唱節(jié)奏方面變化的同時又趨于平穩(wěn),比如《對面桐子》,是以四二拍以及四三拍交替使用,相對于贛南地區(qū)和閩西地區(qū)客家山歌來說,更加能夠刻畫內心感情世界。贛南客家山歌在節(jié)奏方面較為豐富,比如《桃花開》,節(jié)拍是以四三拍和四二拍相互交替應用,相對于粵東地區(qū)和閩西地區(qū)的客家山歌來說,旋律起伏較少,歌曲擅長于敘述故事,山歌中的音節(jié)和歌詞都以說唱的形式展現(xiàn)。
閩西地區(qū)的客家山歌基本上分布在龍巖和連城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③。其中,福建龍巖長汀的客家山歌和福建連城的客家山歌都比較具有特色。在閩西地區(qū),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屬于東高西低、北高南低。閩西地區(qū)的客家山歌多以2/4、3/4 和4/4 的拍子拍為主要節(jié)拍,調式主要是徵音調式和羽音調式,音階基本上以四聲和五聲為主要音階,山歌的曲式結構多通常為雙樂段,有四、二句體,也有二段體。
閩西客家山歌中,如《新打梭標》,是閩西地區(qū)的客家山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整首歌曲只由羽音調式和商音調式構成,是比較典型的羽調式、二音音列。整首曲子都是以純四度的節(jié)拍來跳進。除此之外,閩西地區(qū)還有很多能夠明顯突出歌曲中的羽音調式和商音調式的山歌,以這兩種音調式來作為骨干對歌曲進行旋律的布局。
粵東地區(qū)的客家山歌大多分布在廣東省的梅州和河源。梅州市處于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地勢主要是盆地。從地理的角度看,雖然廣東省梅州市屬于多山的地方,但大部分都是盆地山,山大且多,但是不高。廣東省河源市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地勢較平坦。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導致粵東地區(qū)的客家山歌具有音域較窄的特色?;洊|地區(qū)的客家山歌主要以2/4、3/4 和4/4 拍為主,調式主要是徵音調式、羽音調式和宮音調式,音階基本上是五聲和四聲,曲式結的構多是雙樂段,有四、二句體,也有五句體。
比如,粵東客家山歌中《新繡荷包兩面紅》,能夠表現(xiàn)出歌曲的歌音域窄的特點,主要以羽音調式、商音調式作為主要骨干。羽音調式的最大特點是旋律在主音上方小三度和大二度,色彩和旋律,商音羽音骨干的作用比較明顯,以此構建粵東客家山歌的旋律。
贛南地區(qū)客家山歌中《興國山歌》最具有特色。由于興國山歌的流傳于民間被人們所熟知,才導致很多居民都認為它是獨立的漢族歌曲,但是興國山歌在歌詞的演唱中的主要語言是贛南地區(qū)的客家話,屬于典型的贛南客家民歌。興國縣為贛州市的一個縣級地區(qū),地區(qū)的地形基本上是以低山和丘陵為主,局部會有一些山。贛南地區(qū)的客家山歌以2/4、3/4 和4/4 變換拍子交替運用拍為主,其余的都是散拍子,調式多見徵音調式和羽音調式,音階大多數(shù)都是四聲和五聲,曲式的結構屬于雙樂段,有四、二句體,也有二、三段體、多段體和變奏體④。比如,贛南地區(qū)客家山歌中《蘇區(qū)干部好作風》,羽調式色彩,也是以商音調式和羽音調式為主要骨干音來進行構建贛南地區(qū)客家山歌旋律,音調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山歌的音域比較窄,基本上都是回旋在五度之內。
客家山歌是漢族民歌中的精髓所在,既能夠和漢族的民歌一脈相承,又具有屬于自己民族的特點。學習和研究客家的山歌,不是在最簡單的學唱上面,而是要挖掘客家山歌更具有深度的精華。要想讓客家山歌的音樂特征不斷延續(xù),就必須要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先挖掘本特音樂的資源,吸取其獨特鮮明的特點,再將外界音樂文化加以創(chuàng)新,共同弘揚客家音樂文化,將民族藝術散發(fā)更多魅力。
注釋:
①楊嘉駿.論粵、閩、贛客家山歌的音調特征[J].嘉應學院學報,2016(09):23-26.
②李廣貞,鐘璟.論客家山歌“唱與腔”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意義——以銅鼓客家山歌為例[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114-119.
③吳越. 戎馬倥傯歌嵌情——試論閩西客家地區(qū)革命山歌的藝術特征[J].藝苑, 2007(10):9-10.
④謝怡.閩粵贛客家山歌音樂特征之比較[J].教育界,2016(3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