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瀟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不知道你心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于我而言,母親是我成長道路上最為重要的一個人。因此看到這個作品的名字時就已經(jīng)在腦海里有了先入為主的想象。作品幕起,悠遠的水聲鳥鳴中,一位藏族老阿媽步履蹣跚卻不失沉著的行走在舞臺中央,盡管她身體佝僂、鬢發(fā)斑白,卻仍不能掩蓋她靈魂深處的靜謐從容。舞蹈是用肢體語言傳情達意的藝術形式,舞蹈《母親》將這一職能發(fā)揮到極致。自古以來,無數(shù)的作家、詩人、歌者贊頌過“母親”,在每一個人心中,她都是無可替代的存在卻又都有不同的感受。如何用肢體語言刻畫出一個既符合觀眾審美期待有獨具個性的母親形象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張繼鋼曾說過,做民族舞蹈要從民族風貌入手,但不能以民族風貌為結(jié)果;做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舞蹈,不能局限在少數(shù)民族的角度里。
筆者認為,這是編導對于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的自我要求。強調(diào)動作是外化的,是可變的,但風格要保留。在這里,我們認為決定風格的是人的思想和情感。試想,一個老去的,在無私的奉獻和給予后耗盡了生命能量的母親,怎能不令人心之慟然。筆者認為,《母親》這個作品共分為三段,第一段表現(xiàn)出了一個步履蹣跚卻心有所依,慈祥且面帶微笑,努力伸展肢體卻力不從心的老嫗形象,而第二段則是老者回憶過去的美好,重返年輕時的歡快活潑,這一段中演員的動作步履輕盈,活力無限。第三段是回到現(xiàn)實中,卻仍是掩唇輕笑,仿佛沉浸過去的回憶里久久不能自拔。成功塑造了一位歷經(jīng)滄桑卻心中有愛的美好形象。
張繼鋼先生于2011 年出版了專著——《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張繼鋼論藝術》。他在書中說道:“‘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絕對自由’肯定不是藝術大家的搖籃?!薄白怨乓詠砦膶W藝術天才都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睆埨^鋼所追求的這種“限制”在近些年來他的作品中都大有存在,如《千手觀音》《解放》《魚戲》等。而在《母親》這個作品中,張繼鋼的“限制”編舞主要體現(xiàn)在體態(tài)、動作語匯以及人物定位三個方面。舞蹈演員的體態(tài)特征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礎,“塌腰提臀,前傾彎腰”這個體態(tài)是體現(xiàn)老阿媽的特點的最好表現(xiàn)。身體的低矮與孱弱反襯了一位母親胸懷溫暖與愛的偉大,這樣極具張力的對比,給觀者帶來極大的情感沖擊,母親的形象也因此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超強的感染力。此為體態(tài)限制。動作語匯的限制則是作品采用了藏族舞中“弦子”的動律和語匯,這一風格韻律的選用與人物形象相吻合。限制了的動作語匯和體態(tài)二者相輔相成,為更好的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心理狀態(tài)而服務。最后,人物的定位則限制為一位來自于雪域高原的藏族阿媽。編導之所以選擇卓瑪來表演這個作品,大概也是因為對于一個年紀甚輕、初為人母的演員來說,詮釋這個角色的關鍵在于揣摩老母親歷經(jīng)滄桑后面對青春的懷戀、面對生命衰老的坦然、甘心為子女付出一切的復雜情感吧。
事實上,張繼鋼的編導藝術如今逐漸成為學者們進行研究的熱門課題。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屬他在編舞中的“限制”運用了,這也一部分是因為在近些年他運用動作部位限制來編舞的作品愈加增多了,且每一個都在社會中產(chǎn)生了極大反響,如《魚戲》《解放》《千手觀音》等。當然,編舞的技法固然重要,但貫穿始終的仍是編導賦予作品的內(nèi)在的深層含義。好比《解放》講述的是一個解放小腳的故事,而這其中又包含有他對母親的深沉愛意。又好比本文主體《母親》這個作品,不單只是描述一位藏族老阿媽的形象,而是深入挖掘這一形象,描繪了一個藏族女子從韶華到遲暮的漫長一生,哪怕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心懷溫暖與愛。這樣情感與技法相交融、外在表現(xiàn)與深層內(nèi)容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藝術值得當代舞蹈創(chuàng)作者們?nèi)ド钊氲匮芯亢蛯W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