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淏琳
(濟南大學 泉城學院,山東 煙臺265600)
審美教育,即通過自然美,藝術美與社會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中對廣大人民進行情感的陶冶,以達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音樂教育,指通過音樂影響人的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增進知識技能的教育。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高校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不只是培養(yǎng)有知識文化的高智商人才,更要培養(yǎng)出有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高素質人才。美育就是完善人格,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學科教育。因此,我們應正視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過正確的方式培養(yǎng)青少年一代的審美力。
音樂教育是高校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秉承著“以人為本”和“以審美為核心”的育人過程,在培養(yǎng)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通過可聽可感的藝術作品欣賞來構建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陶冶心靈和塑造人格的作用。因此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審美力的培養(yǎng)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高校音樂教育課程主要包括音樂欣賞與藝術創(chuàng)造課程,審美教育群體主要分為藝術生與非藝術生。藝術專業(yè)學生在學習專業(yè)課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的藝術課程相對豐富,特別是在音樂教育中,藝術史,藝術鑒賞課等均能夠更好的切入美育教育。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音樂專業(yè)課程僅僅滿足于音樂教學任務,對于課程內容的選擇并沒有針對性,也沒有一套統(tǒng)一完整的美育教學提綱。而非藝術類專業(yè)接受審美教育的渠道十分有限。大部分院校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大多是通過開設藝術選修課的方式來實現(xiàn)。高校學子中,非藝術生占比重大,而藝術選修課的課程類型較少,選課名額也十分有限,且藝術選修課也并非在每個學期開設,這便造成部學生整個大學期間都沒有接觸過藝術課程,對美的感知力相對較弱。
目前,高校的音樂課程大部分是建立在滿足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開設的。美育思想較少體現(xiàn)在課程設置中。特別在選修課程中,由于學生們的基礎水平差異化明顯,影響到了音樂課程教學的質量,美育思較難滲透的課程中。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部分高校音樂課程建設中并沒有很好的推廣美育思想,即便有音樂美育課程,內容方式也十分單一,以致學生們很難有效的融入課堂,審美教育思想也不能通過課堂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課程建設是高校音樂教育實施的核心。加強美育的實施應在課程設置中體現(xiàn)美育內容。音樂教育作為最有效直接的美育實施手段之一,必須優(yōu)化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選修課的開設要豐富課程類別,注重基礎教育培養(yǎng),滲透思想教育,從不同專業(yè)學生特點出發(fā)進行課程內容的編排。
優(yōu)化師資建設是高校音樂教育實施的關鍵。教師作為審美教育工作的實施者,對審美受教育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比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美育的開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對于美育的培養(yǎng)并不是紙上談兵,大部分高校教師的雖然自身專業(yè)素質過硬,但并非都善于審美教育的講授。這便需要政府或學校組織培訓,針對美育教育課程進行全面講解和分析,從而優(yōu)化教師資源。對于教師本身,也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增強自身實踐技能,從而保障教學質量。
音樂實踐與音樂活動是美育實施的重要一步。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同時,也可通過課外的音樂實踐與藝術活動感受美的教育。音樂本身作為一種情感表達,只有走出教室,才能融入同學們的生活中,達到以美育人的作用。教師可以優(yōu)選好的音樂作品推薦學生們去欣賞,把音樂會引進大學校園,豐富校園文化。對于音樂專業(yè)學生,要鼓勵其登臺演出,展示自我。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完成知識內化,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使學生在高校生活的氛圍中自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取向下的審美趣味。
總之,現(xiàn)代高校的音樂審美教育目前仍存在諸多因素導致教學質量沒有達到預期水準,我們應該重視青少年審美教育,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學科建設,力圖通過美育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并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