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清
(哈爾濱市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冠心病心絞痛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血管腔出現(xiàn)的閉塞或狹窄現(xiàn)象,在冠狀動脈功能改變的情況下使得人體出現(xiàn)心肌缺氧、缺血現(xiàn)象,進而引起胸悶、胸痛或胸部其他不適感;西醫(yī)對該病治療的主要方法即對癥用藥,但是其效果不甚理想,故中醫(yī)相關治療方法逐漸被應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中。本次研究以筆者工作經驗為基礎,對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效果做出分析,詳情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女14例、男16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2.35f2.13)歲;觀察組女13例、男17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2.98f2.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選擇阿司匹林腸溶片指導患者口服,每天用藥1次,每次用藥50 mg,同時給予硝酸異山梨醇酯片10 mg,每天用藥3次[1];連續(xù)治療1個月。
觀察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血府逐瘀湯治療,其中常規(guī)治療方法和對照組相同,血府逐瘀湯包括甘草6 g、牛膝10 g、桔梗10 g、枳殼10 g、赤芍10 g、柴胡10 g、當歸10 g、紅花10 g、生地15 g、川芎15 g、桃仁15 g,藥物均混合煎熬至300 ml左右分為2份,指導患者分別在早晚服用,連續(xù)用藥1個月[2]。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情況,按照組別統(tǒng)計其比例并實施對比。同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實施評價,經過治療患者的心絞痛基本無發(fā)作,且心電圖檢查可見患者情況基本恢復正常表示顯效;經過治療患者的心絞痛發(fā)作頻次減少超過治療前的一半,同時心電圖檢查可見ST段有所降低,T波的倒置轉為直立表示有效;經過治療患者恢復情況未達到有效和顯效中標準表示無效;其中前兩項之和表示本次治療的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未出現(xiàn)心血管不良事件,對照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33%(1例心肌梗死);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 [n(%)]
中醫(y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屬于“真心痛”、“胸痹”等范疇,病情發(fā)生和氣滯血瘀、心氣不足、心脈瘀阻等因素存在密切關系,因此治療中除對患者實施緩解癥狀等對癥干預外,同時應該注重理氣、通絡、止痛和活血化瘀等干預[3]。常規(guī)的西藥治療,大多數注重改善和緩解患者癥狀,但是其效果欠佳,本次中醫(yī)對患者開展治療時,應用的血府逐瘀湯中包括多種中藥材,其中紅花、川芎等均能夠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枳殼能夠行氣活血、調理患者氣機,牛膝可行血逐瘀,柴胡則能夠疏肝解郁,多種藥物在聯(lián)合使用的情況下可對患者起到良好的止痛、祛瘀和活血功效,進而顯著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并擴張其動脈血管,最終使得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提高患者心腦組織對于缺氧的耐受性,進而獲得較好的療效[4]。故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血府逐瘀湯應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中,可起到良好效果,因此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