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雁文學隨筆 《舊書陳香》與 《轉益集》讀后"/>
◎艾雨青
作為我國當代知名學者、藏書家和書話書評家,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徐雁教授,多年來致力于中國書籍文化史研究和書話書評撰寫,先后結集出版有 《秋禾書話》 (1994)、 《雁齋書燈錄》 (1998)、 《書房文影》(2001)、 《開卷余懷》 (2002)、 《秋禾話書》 (2009)等多部書話書評集。徐先生的書話書評創(chuàng)作,結緣于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求學期間。后來的筆名 “秋禾”,則取自蘇東坡 《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在 “開卷書坊”中,徐先生先后有 《舊書陳香》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版)和 《轉益集》 (文匯出版社2019年版)問世。
所謂 “舊書陳香”,正如作者在 《閉門讀舊書,開卷覓新知》的書序中所言:“在歷經了時間更迭和空間位移之后,記載著舊人言行和舊事情理的故紙,依然會在無意中被有心人揀拾起來笑談一番,猶如盛宴上忽然啟封的一壇被主人遺忘已久的陳年老酒,頓時香釅滿室,歡聲盈座。于是,言者樂道而聞者悅納,一種人文的精神,便在如此這般的言傳中傳承著……天地之中,今昔之間,這種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該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呢?”
該書共收隨筆文章18篇,以作者所閱舊書的讀后、推介和導讀為主,兼談與這些舊書相關的書人書事。其中,所閱 “舊書”,如 《獵書小記》 《獵書記趣》《買書瑣記》 《過去的中學》 《胡適選專業(yè)》 《圍城》 《青春之歌》;所及 “舊人”,如張中行、艾煊、薛冰、陳寒川、魯彥、何為、畢沅;所談 “舊事”,如借卞之琳 《音塵集》說話,以表中國 “線裝文化”的珍貴價值,探尋 “幾、復風流”的真正價值取向與南社群彥所遙承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等等。字里行間的舊書、舊人、舊事,正是作者透過此書,想要向我們傳達的一種人文精神。
《舊書陳香》中的書話書評,涉獵書目范圍甚廣,這無疑得益于作者在書林學海中的海量閱讀和深厚積淀。所評 《獵書小記》、 《獵書記趣》和《買書瑣記》三部隨筆集,均圍繞一個 “書”字,反映愛書人徜徉于書林的 “獵書故事”,經作者的筆墨勾勒,不難感受到從中散發(fā)的濃濃書卷氣?!丁催^去的中學〉讀后》和 《〈胡適選專業(yè)〉推介》兩文,通過對往昔教育方式的回憶,不免產生對當下文化教育之反思。
書中所評兩部小說,一是 《圍城》,一是 《青春之歌》。對于前者,作者從文學社會學層面,剖析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悲劇,進而點出錢鍾書先生想要通過作品告訴人們的深刻教訓;對于后者,作者則透過小說本身的文學簾影,將張中行與楊沫二人的真實儷影,展現在讀者眼前。這兩篇書話,也著實顯示出徐先生善于出入文本, “深閱讀”鑒賞小說的審美能力,昭示了其通過小說人物,解讀作家人生智慧的獨特認識論和方法論。
在品評舊書之余,作者談及與這些舊書相關的書人書事,也是書中的亮點所在。如祖籍本為安徽的作家艾煊,卻因為 《碧螺春訊》里那 “真切、細致、清香的筆墨”,讓高曉聲將其籍貫錯記為蘇南,大概也正是因為 《碧螺春訊》 《太湖漫游》這一類作品的問世,使艾煊贏得了 “艾江南”的雅稱。再如南京知名作家薛冰先生,他 “生于南京,長于南京”, “長期興趣盎然地關注并悉心搜集南京城市史料”,這才誕生了 《家住六朝煙水間》 《南京城市史》等飽含人文情懷的城市文化作品。
正如書中的 《花香樹蔭〈榕城賦〉,水鏡波明〈湖畔〉詩——讀何為散文兩篇隨記》一文,不僅有對何為 《榕城賦》 《湖畔》兩篇散文的品讀鑒賞,還有對作家人生經歷、作品風格的分析解讀,更是借此談及福州的西湖、榕樹、茉莉花,辛稼軒的詩詞與郁達夫、曹聚仁等人的美文穿插其間,使讀者們也得以一覽這具有福州鄉(xiāng)土人文特色的 “西湖美景”、 “花香榕蔭”,著實令人大飽眼福。
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言: “通過仔細、扎實、全面地研讀史料,才有可能不斷地跨越時空,盡量地挨近歷史現場,理解真實語境,以獲得學術靈感的新啟迪。”為全面深入地反映所評作品之風貌和所談作家之性情,作者不辭辛勞,在故紙堆里埋首尋覓,翻閱、查考、輯錄各方文獻資料。在紀念畢沅誕辰二百八十周年的文章中,作者查考相關典籍資料,把有關畢沅的歷史評說網羅殆盡,將這位快被遺忘的 “畢狀元”的人生成敗和學術成就娓娓道來。為探尋南社群賢的人文傳統(tǒng),作者追根溯源,從東林黨人士與幾、復二社說起,徐徐展開這幅歷史的畫卷。
蘇州大學教授潘樹廣先生曾這樣評價說: “虛心向學、勤奮積累和文學修養(yǎng),是 ‘既有學術深度,又有書卷氣和辭章美’的秋禾讀書隨筆自成一家的原因?!鼻锖痰臅挄u作品,往往從所評之書發(fā)散開去,或是談論該書的創(chuàng)作背景,或是介紹作家的生平事跡,更多的是融入了自身對此書的思考與感悟,且語言凝練,文風優(yōu)雅,滿懷古典情意,讀罷總令人有種將秋禾所評之書一睹為快的沖動。
位于 “開卷書坊”第八輯中的 《轉益集》,其基本主題是 “懷師念友”和 “感恩言志”。書名題為 《轉益集》,取自杜甫七絕名句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原意是指向多位良師益友請教,以收 “多師請益,綜聽則明”的求學增識之效。這也是作者多年來 “轉益多師”,并向社會大課堂求知的最佳闡釋。
書中依次記述了作者在北京大學求學、國家教育行政機關及調到南京大學工作期間,先后請益受教和交游過從的十四位良師益友,其中有 “中國書評之父”蕭乾,中國古典文學家、南京大學教授程千帆,還有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以及浙江海寧文賢陳伯良、藏書家姜德明和臺灣作家余光中等,他們在文壇、藝林、學界享有盛譽,更對作者產生過重要的文化學術影響。
一來,他們是作者治學方向的導航者和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先生,曾善意提醒在國家教育行政機關工作的作者,不要身在機關,就把自己的那點專業(yè)研究興趣給 “放”了,“這對一個剛剛誤入似海侯門,四顧茫然正不知此身何寄的小公務員來說,不啻是汪洋人生中的導航?!弊髡咧鴮嵭拇娓屑?,并將之轉化為讀寫動力。此后離開國家教育行政機關,請調南京大學出版社,來先生的支持也增添了作者南行的毅力和決心。北大朱天俊教授,對此次工作調動也大加贊賞,并勉勵作者千萬不要忘記自己喜歡的中國古代藏書家研究和書評寫作。這樣的勸勉教導,使作者時刻謹記師訓,勤于學問,并不斷在專業(yè)研究中豐收碩果。
二來,他們的言傳身教也對作者為學、處世的態(tài)度產生了重要指引和導向作用。老一輩學者勤奮堅韌、好學求知的治學之態(tài),對作者來說,是最為鮮明的表率,在很大程度上激勵著作者靜心學問,埋首讀寫。
來新夏先生雖曾連續(xù)十多年被投閑置散,仍然以一種韌性堅持讀寫,時刻秉持 “刻刻苦苦地研書,嚴嚴謹謹地治學,規(guī)規(guī)矩矩地作文”的學術信條,即使退休多年, “可是文章一篇接一篇地見報,著作一本復一本地上市,尤其是那學問一層摞一層地在腹”,作者深深欽佩來先生為學的執(zhí)著與堅毅,并以此為自勉,不斷在學術道路上開拓進取。中華書局總編傅璇琮先生,雖身處逆境,卻也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既敬業(yè)又樂業(yè)地努力工作著。作者在 《蒼茫書城》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一書中就評價傅先生道: “一個能夠在人生逆境中,不斷保持著求知問學精神的人終將是幸福的,一個能夠在平凡得甚至頗為瑣屑的編輯崗位上,最終把自己修煉成為學者的人的人生必然是成功的?!庇纱丝梢?,傅先生在坎坷歷程中,仍能“一心為學,靜觀自得”的學者風范,早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師長們多年來教書育人的心得體悟和經驗智慧,也給作者帶來了許多啟發(fā)。如程千帆先生認為:身為人師,須注意處處嚴格要求弟子們,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所施加的壓力必須是友善的,耐心的和不斷的;朱天俊老師重視貫徹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傳統(tǒng)優(yōu)良學風,始終謙虛謹慎,勤勉努力;潘樹廣老師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趣味擬定論文題目,并教導學生 “治學與做人要一致”。凡此種種,讓如今同樣身為人師的作者,也得以在自己的教學道路上,博采吸收他們的教育理念,傳承弘揚他們愛崗敬業(yè)、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贏得了院內師生和業(yè)界同行的一致好評和尊重。
《轉益集》以隨筆形式記述了作者與師長友人間的點滴過往,同時也記錄了師友們的人生歷程和學術成就,且傳且評,夾敘夾議,讀來足以略窺二十世紀文教中人的精神風貌和學術風采。
“轉益多師是汝師?!睙o論是 《舊書陳香》,還是 《轉益集》,都是開卷有益之書,不僅能給讀者以知識和學問,而且還能予人以見識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