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偉, 邵燕靈
(中北大學 數(shù)學系,山西 太原 030051)
圖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是由Harold在1947年研究化學分子結構提出的.目前,Wiener 極化指數(shù)已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1-11].設U=(V,E)是一個簡單連通圖,且|V|=n,|E|=m,稱U為(n,m)圖.若m=n+c-1,則稱U為c圈圖,特別當c=1時,稱U為單圈圖,并用c(U)表示U中圈的長度.用dU(u,v)或d(u,v)表示圖U中u與v兩點之間的距離.用NU(v)表示點v的鄰點集合,則dU(v)=|NU(v)|為點v的度,特別的,如果dU(v)=1,則v稱作U的懸掛點,一條i度懸掛路是一條內(nèi)部點度均為2且兩端點度分別為1和i(i≥3)的路.如果一個圖U是由一個頂點v連接若干條長度至少為2的路所得到的圖,則稱U為類星圖,點v為U的中心點.
圖U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定義為圖U中距離為3的點對{u,v}的數(shù)目[1-2],記為
Wp(U)=|{{u,v}|dU(u,v)=3,u,v∈V}|
目前關于樹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的研究較多,但是對于含圈圖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問題的研究卻很少,本文將研究具有k個懸掛點且無1長懸掛路的n階單圈圖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通過引出五種圖的變換,給出了這類圖的極大Wiener極化指數(shù),并且刻畫了相應的極圖.
引理1[1]設T=(V,E)是一個樹圖,則
令mi,j是樹圖T中一端點度為i且另一端點度為j的邊的數(shù)目,則由引理1,有
引理2[4]設U=(V,E)是一個單圈圖,C是U中的圈.
(i)若c(U)=3且記V(C)={v1,v2,v3},則
(ii)若c(U)=4且記V(C)={v1,v2,v3,v4},則
(iii)若c(U)≥5,則
為證明本文結果,下面定義五種單圈圖的變換,并考慮變換前后單圈圖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
設n≥2k+c,U是如下圖所示的具有k個懸掛點且無1長懸掛路的n階單圈圖,其中U1是U的含圈子圖,e=uv∈E(U),點v處連接k1條懸掛路.設圖U′=U/e是圖U通過對e收縮得到的,即在圖U中刪除邊e,將點u和v合并為一點,然后在點v連接的某條懸掛路上添加一個頂點得到.稱圖U′是由圖U經(jīng)過第I種圖變換(縮邊變換)所得(如圖1所示).
圖1 第I種圖變換
引理3 設n≥2k+c,圖U′是由圖U經(jīng)過第I種圖變換(縮邊變換)所得(如圖1所示).若c≥4,或c≥3且u不在圖U的圈上,則Wp(U′)≥Wp(U).
證明令NU(u)/v={u1,u2,……,us}和NU(v)/u={v1,v2,……,vt}.考慮以下兩種情形.
情形1.c≥5或點u不在圈c上時,根據(jù)引理2,有
由于
又由于dU(ui)≥2,dU(vi)≥2,則
故
因此,Wp(U′)-Wp(U)≥0.
情形2.c=4且點u在圈c上,根據(jù)引理2,有
同理由于
因此
1-(dU(u)-1)(dU(v)-1)+(2-dU(v))
由于dU(ui)≥2,dU(vi)=2,dU(u)≥3,則
故
(dU(v)-1)(dU(u)-1)+(dU(v)-3)
因此Wp(U′)-Wp(U)≥0.
當c=3且點u不在圈c上的情況已在情形1中證明,因此引理得證.
設c≥4或c=3,n=2k+3,m≤c,U′(n,k,c)是在一個c長圈的m個頂點v1,v2,…,vm處分別連接k1,k2,…,km條2長或2長以上的懸掛路所得的n階單圈圖,其中k=k1+k2+…+km,設U(n,k,c)是將U′(n,k,c)的k條懸掛路全部連接到c長圈的一點處(如v1)所得的圖.稱圖U(n,k,c)是由U′(n,k,c)經(jīng)過第II種圖變換所得(如圖2所示).
圖2 第II種圖變換
引理4 設c≥4或c=3,n=2k+3,m≤c, 圖U(n,k,c)是由U′(n,k,c)經(jīng)過第II種圖變換所得n階單圈圖(如圖2所示),則Wp(U(n,k,c))>Wp(U′(n,k,c)).
證明分別記U=U(n,k,c),U′=U′(n,k,c).將Wp(U)和Wp(U′)分為三部分計算,第一部分
是懸掛路之間Wiener極化指數(shù)的值,第二部分
是懸掛樹到圈上Wiener極化指數(shù)的值,第三部分
是圈上Wiener極化指數(shù)的值,則
由引理1和引理2知
(1)當c≥7時,因
Wp(U1) =(k1+k2+…+km)(k1+k2+…+km-1)+(n-2k1-2k2-…-2km-c)=
k(k-1)+n-2k-c=n+k2-3k-c
Wp(U2)=4(k1+k2+…+km)=4k
Wp(U3)=c
所以Wp(U)=n+k2+k.同理,
Wp(U1′)=k1k2+k2k3+…+km-1km+kmk1+k1(k1-1)+…+km(km-1)+
Wp(U2′)=4(k1+k2+…+km)=4k
Wp(U3′)=c
(2)當c=6時,因Wp(U2)=Wp(U2′)=4k,Wp(U3)=Wp(U3′)=3,Wp(U1)>Wp(U1′),故WP(U)-WP(U′)>0.
(3)當c=5時,因Wp(U2)=Wp(U2′)=4k,Wp(U3)=Wp(U3′)=0,Wp(U1)>Wp(U1′),故WP(U)-WP(U′)>0.
(4)當c=4時,因Wp(U2)=Wp(U2′)=3k,Wp(U3)=Wp(U3′)=0,Wp(U1)>Wp(U1′),故WP(U)-WP(U′)>0.
(5)當c=3,n=2k+3時,因Wp(U2)=Wp(U2′)=2k,Wp(U3)=Wp(U3′)=0,Wp(U1)>Wp(U1′),故WP(U)-WP(U′)>0.
綜上所述,引理得證.
設圖U1是具有k個懸掛點、圈長為3且無1長懸掛路的n階單圈圖(如圖3所示),其中v1v2v3是一個3圈,3圈上每一點連接一些懸掛樹,其中這些懸掛樹可以是懸掛路,也可以是通過一條邊與一個類星圖中心連接.設圖U2是將U1中3圈上點v2,v3處連接的懸掛樹全部移到點v1處所得的圖.稱圖U2是由U1經(jīng)過第III種圖變換所得(如圖3所示).
圖3 第III種圖變換
引理5 設圖U2是由U1經(jīng)過第III種圖變換所得的n階單圈圖(如圖3所示),則Wp(U2)>Wp(U1).
證明設在圖U1中,與v1點距離為1的點有a個,距離為2的點至少有a+m1(m1≥0)個;與v2點距離為1的點有b個,距離為2的點至少有b+m2(m2≥0)個;與v3點距離為1的點有c個,距離為2的點至少有c+m3(m3≥0)個.則
Wp(U2) -Wp(U1)=(a+b+c+1)(a+b+c+m1+m2+m3)-ab-ac-bc-
(a+1)(a+m1)-(b+1)(b+m2)-(c+1)(c+m3)
因(a+b+c+1)(a+b+c+m1+m2+m3)=(a+m1)(a+b+c+1)+(b+m2)(a+b+c+1)+(c+m3)(a+b+c+1),所以Wp(U2)-Wp(U1)>0,引理得證.
如圖4所示,圖U2只在點v1處連接一些懸掛樹,其中這些懸掛樹可以是懸掛路,也可以是通過一條邊與一個類星圖中心連接,設這樣的類星圖有m個,將每一個類星圖以及與它直接連接的邊記做一個分支,每個分支上分別有k1,k2,…,km條懸掛路,在懸掛路不變的情況下,設圖U3是將U2上這m個分支的懸掛路均轉移到一個分支上的圖.稱圖U3是由U2經(jīng)過第IV種圖變換所得(如圖4所示).
圖4 第IV種圖變換
引理6 設圖U3是由U2經(jīng)過第IV種圖變換所得的n階單圈圖(如圖4所示),則Wp(U3)>Wp(U2).
證明假設第i個分支上的2長懸掛路的數(shù)目是最多的,從除第i個分支的其他任意一個分支取一條懸掛路轉移到這個分支上,可知此時第i個分支上有ki+1條懸掛路,第j個分支上有kj-1條懸掛路,則Wiener極化指數(shù)變化為
ΔWp(U)=2ki-2(kj-1)=2(ki-kj)+2
由于ki-kj≥0,則ΔWp(U)>0,因此可知經(jīng)過變化后,圖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是增大的.依次將其他分支上的懸掛路均移到第i個分支上,可知Wiener極化指數(shù)是不斷增大的,直到將所有分支上的懸掛路都移到這一個分支上,此時圖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是最大的.證畢.
圖5 第V種圖變換
定理1 設圖U是具有k個懸掛點且無1長懸掛路的n階單圈圖,c(U)≥4,則
等號成立當且僅當U=U(n,k,c)(如圖2所示).
證明由引理3,圖U經(jīng)過第一種變換(縮邊變換)后,得到所有2長以上的懸掛路均分布在圖U的圈上各點,再通過引理4,所有2長以上的懸掛路均集中在圖U的圈上一點,用U(n,k,c)來表示所得到的圖.超過2長懸掛路的點均可以轉移到其中的一條懸掛路上,因為在圈長不變的情況下,這些點移動到圈圖上的任何一個位置,都不會改變單圈圖Wiener極化指數(shù)的值.下面根據(jù)引理1、引理2分別進行計算.
(iii)當n=2k+6時,圈圖U(n,k,c)有c=4、c=5、c=6三種情況.計算得
(iv)當n≥2k+7時,c≥7.當c=7時,Wp(U(n,k,7))=n+k2+k,當c>7時,圈長的增加并不影響圖U的Wiener極化指數(shù),則Wp(U(n,k,c))=n+k2+k(c≥7).
綜上所述,定理得證.
定理2 設U是具有k個懸掛點且無1長懸掛路的n階單圈圖,c(U)=3,則
證明由引理3,圖U經(jīng)過第一種變換(縮邊變換)后,得到圈上每一點連接一些懸掛樹,其中這些懸掛樹可以是懸掛路,也可以是通過一條邊與一個類星圖中心連接.通過引理4,將所有懸掛樹均集中在圖U的圈上一點,通過引理5,在懸掛點不變的情況下,將各分支上的懸掛路集中到一個分支上,用U(n,k,3)來表示所得到的圖.超過2長懸掛路的點均可以轉移到其中的一條懸掛路上,因為在圈長不變的情況下,這些點移動到圈圖上的任何一個位置,都不會改變單圈圖Wiener極化指數(shù)的值.下面根據(jù)引理1、引理2分別進行計算.
綜上所述,定理得證.
將定理2中c=3的情況與定理1中c≥4的情況在階數(shù)相同時分別進行比較,顯然可得以下結論.
定理3 設U是具有k個懸掛點且無1長懸掛路的n階單圈圖,c(U)≥3,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