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隨和,民間俗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云:和氣而不固執(zhí)己見。
隨和用來形容人的性格,詞典釋義大抵正確。倘若深究,則不止于此。孔門弟子說老師“溫、良、恭、儉、讓”,其中“溫、恭、讓”三點均與隨和有關。溫和與和氣義近,只不過后者更加口語化?!肮А笔亲鹁?、尊重,“讓”是禮讓、謙讓,無此二者,何來隨和?孔子的形象又被概括為“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隨和之人皆不猛,顯而易見。安,則是根本,是基礎。外表看是安靜、安詳,而內(nèi)心則安定——高標準說,似止水而波瀾不驚,如磐石而巋然不動。至于不固執(zhí)己見,其實還有兩種言外之意:其一,非原則問題,沒必要爭短長;其二,己之見他人未必懂,無需多說。
隨和不單是好性格,好脾氣,而且是待人、處世的好方法。形容詞隨和又是一個由動詞“隨”與名詞“和”組成的詞組。望文生義,由隨而和,為和而隨。隨,跟隨、順隨,是主動行為;和,和睦、和諧,是客觀效果。我無力考證隨和一詞的緣起,卻情不自禁地贊賞其發(fā)明者的聰慧。自覺的隨和是有思想、有修養(yǎng)之人的明智之舉。同胞之間,本該同心同德,緊密團結。在多數(shù)時間內(nèi),在多數(shù)場合中,人們面臨的都不是大是大非問題,最適宜的態(tài)度和最恰當?shù)霓k法,就是從眾、隨和。如此,沒有分歧,沒有磨擦,一團和氣,皆大歡喜。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敝心暌院蟮目鬃悠渌枷胍呀?jīng)超越不妄測、不專必、不固執(zhí)、不自我四態(tài),七十歲時更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進入到一種自由、圓融的境界。從個人角度說,這是最高的和之境界。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一切都自然而然,已無為和而隨。此時,有意的隨和只能歸于第二等。不過,世間能夠升華到第一等隨和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各走各的路,沒錯;但還是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