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人是需要感恩的。別人幫了你,你覺得理所當然,那些幫你的人內(nèi)心里難免會產(chǎn)生不快。不過,感恩這東西就像天氣一樣復雜,絕不可一概而論。
朋友的母校一百周年校慶,他一直為是否回去參加校慶而糾結(jié)。回去吧,“優(yōu)秀校友”們都是被單獨邀請的,會場有位子,賓館有名單,晚會現(xiàn)場有影像,而他只得到過一張籠統(tǒng)的面向所有校友的邀請函,名不正言不順的;不回去吧,又覺得母校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能夠有不錯的工作,內(nèi)心里有一份感激需要表達。我對他說:“你的母校培養(yǎng)了60多萬人,健在的起碼有三四十萬,不可能一一邀請。有頭有臉的校友被邀請回去參加校慶,給母校捐錢捐物、向母校匯報自己的人生成就,固然是一種感恩;一般校友未被邀請,沒有親臨現(xiàn)場,你愿意表達對母校和老師的祝福,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宣傳校慶的盛況,其實也是一種感恩?!?/p>
現(xiàn)在一些人總喜歡將感恩物化,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得到某個組織、某個人的幫助之后,必須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進行回報才算數(shù)。殊不知,物質(zhì)的感恩是需要條件的,假若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深深地關(guān)注有恩于自己的人或組織,用心靈化的方式向他們表達感激,也未嘗不是感恩。
我認識一對鄉(xiāng)下的年過八旬的老夫妻,小兒子在外經(jīng)商,每年至少給他們30萬元錢,不要說生活在一個小縣城,哪怕是生活在二線城市,過得都非常舒適了。他們的大兒子、二兒子是農(nóng)民,一年給父母千兒八百不成問題,再給多一點就有些力不從心了。這當大兒子、二兒子的很會做人,他們知道自己在經(jīng)濟上無法幫到父母,于是有空就往父母家跑,陪他們說說話,千方百計解除他們精神上的煩惱,還不時通過視頻將父母的近況告訴遠方的弟弟。這樣一來,弟弟安安心心做生意,做兄長的也覺得自己盡了責任。
是的,關(guān)注也是一種感恩。有時,我們關(guān)注的對象,未必缺少物質(zhì)條件,甚至也不需要我們付出其他的幫助,他們?nèi)钡闹皇莿e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只是憂郁時的溫馨開導、快樂時的真心共享。
還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感恩則是以自己“優(yōu)質(zhì)”的思想反哺恩人。曾國藩當年考上同進士入京做官后,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弟曾國潢操持,不僅大家庭的事是這樣,小家庭的事亦是如此。曾國藩在家書中多次對大弟的辛勞表示感謝。然而,曾國藩是一個立志做清官的人,最初做京官本來就清貧,常年要靠借款度日,沒有多少錢寄給家里。后來做了外官,手中攥著大把白花花的銀子,但曾國藩不想亂來,給家中寄去的金錢依然很少。他始終如一地做的是非常勤快地給家人寫信,將自己的人生理念傳達給他們,本本分分地教育子侄如何做人處世,最后曾家的子孫都非常優(yōu)秀,代有才俊。曾國藩對大弟的感恩不是金錢上的,而是優(yōu)良的家風。
每個人的感恩理念、付出能力相異,需要感恩的人處境也千差萬別,希望用一種模式感恩,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一個人時刻記著別人的好,以適合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方式進行報恩,我們便可問心無愧。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