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雨穎 陳 龍
成都市蒲江縣博物館所藏十二生肖俑,系考古發(fā)掘出土,時代風(fēng)格明顯,伴出有紀(jì)年材料,可作為北宋生肖俑的標(biāo)型器,是珍貴的研究資料。
十二生肖俑是隋唐兩宋墓葬中流行的一類神怪俑,與民間信仰、道教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十分密切,受到不少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宋代生肖俑主要出土于南方地區(qū),四川、江西最為流行[1]。成都蒲江縣五星鎮(zhèn)[2]、松華鄉(xiāng)[3]、天華鎮(zhèn)[4]等三處宋墓均出土有生肖俑,但限于篇幅,簡報的描述和分析較為簡單,部分生肖俑并未公布圖片。這批生肖俑現(xiàn)藏于成都市蒲江縣博物館,筆者擬細致地介紹以往簡報中未配圖或者定名存在疑義的16件生肖俑,并進行簡要分析,求教于學(xué)界同仁。
1.北宋十二生肖牛首陶俑,編號108(圖一)。單耳殘。牛首人身,著右衽交領(lǐng)窄袖長袍,方座。青釉。座長10、寬8、通高31.5厘米,重930克。
2.北宋十二生肖牛首陶俑,編號132(圖二)。雙耳殘。牛首人身,著右衽交領(lǐng)窄袖長袍,方座。青釉。座長12、寬9、通高38厘米,重1380克。
3.北宋十二生肖豬首陶俑,編號116(圖三)。幞頭及面額殘損模糊。幞頭上飾一豬,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手中持笏,方座。幞頭、長袍、方座釉色為青,腰帶、長裙釉色近黃。座長11.8、寬10、通高40.3厘米,重1655克。
4.北宋十二生肖鼠首陶俑,編號118(圖四)。幞頭上飾一鼠,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手中持笏,方座。幞頭、長袍、方座釉色為青,腰帶、長裙釉色近黃。座長12、寬9、通高39.5厘米,重1675克。
5.北宋十二生肖狗首陶俑,編號120(圖五)。幞頭上飾一狗,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手中持笏,方座。幞頭、長袍、方座釉色為青,腰帶、長裙釉色近黃。座長10、寬8、通高34厘米,重1160克。
6.北宋十二生肖羊首陶俑,編號493(圖六)。殘存頭部。幞頭上飾一羊。青釉。殘高17厘米,重155克。
圖一 北宋 十二生肖牛首陶俑
圖二 北宋 十二生肖牛首陶俑
圖三 北宋 十二生肖豬首陶俑
圖四 北宋 十二生肖鼠首陶俑
圖五 北宋 十二生肖狗首陶俑
圖六 北宋 十二生肖羊首陶俑
圖七 北宋 十二生肖雞首陶俑
圖八 北宋 十二生肖牛首陶俑
圖九 北宋 十二生肖牛首陶俑
圖十 北宋 十二生肖手捧牛首陶俑
1.北宋十二生肖雞首陶俑,編號560(圖七)。殘存上半身。雞首人身,著圓領(lǐng)窄袖長袍。青釉。殘高20厘米,重440克。
2.北宋十二生肖牛首陶俑,編號561(圖八)。下身大部、座殘。豬首人身,著圓領(lǐng)窄袖長袍。青釉。殘高30.5厘米,重775克。
1.北宋十二生肖牛首陶俑,編號528(圖九)。單耳、座殘。牛首人身,著圓領(lǐng)窄袖長袍。青釉。殘高31.5厘米,重1025克。
2.北宋十二生肖手捧牛首陶俑,編號529(圖十)。座殘。幞頭,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雙手捧一牛頭。釉面剝落較嚴(yán)重。殘高33厘米,重1050克。
3.北宋十二生肖手捧兔子陶俑,編號532(圖十一)。幞頭,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雙手捧一兔子。長袍釉色為青。座長10.5、寬10、通高36厘米,重1270克。
4.北宋十二生肖手捧長蛇陶俑,編號534(圖十二)。幞頭,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雙手捧一蛇,蛇呈“S”形,方座。長袍釉色為青,其余釉色模糊。座長10.6、寬10、通高37.5厘米,重2100克。
5.北宋十二生肖手捧馬首陶俑,編號537(圖十三)。座殘。幞頭,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雙手捧一馬首。長袍、腰帶釉色為青,長裙釉色近黃。殘高33.5厘米,重1065克。
6.北宋十二生肖手捧羊首陶俑,編號539(圖十四)。幞頭,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雙手捧一羊首,方座。長袍、腰帶釉色為青。高35厘米,重1100克。
7.北宋十二生肖手捧猴首陶俑,編號541(圖十五)。座殘。幞頭,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雙手捧一猴首。長袍、腰帶釉色為青,長裙釉色近黃。殘高35厘米,重1230克。
圖十一 北宋 十二生肖手捧兔子陶俑
圖十二 北宋 十二生肖手捧長蛇陶俑
8.北宋十二生肖手捧豬首陶俑,編號544(圖十六)。幞頭,著圓領(lǐng)廣袖長袍,內(nèi)襯長裙,腰束大帶,雙手捧一豬首,方座。長袍釉色為青。座長11、寬10.5、通高36厘米,重1470克。
上述館藏陶俑均為三彩俑,可分為冠飾生肖、手捧生肖或獸首人身等三類。冠飾或手捧生肖的陶俑,其幞頭、長袍、方座的釉色應(yīng)為青色,長裙則接近黃色,腰帶有青色和黃色兩種;獸首人身俑通體釉色為青色。生肖動物位于陶俑的冠帽、胸前等部位是宋代生肖俑的特征[5],館藏前兩類陶俑系十二生肖俑無疑。但是,第三類獸首人身俑是否可命名為生肖俑可能還需要慎重考慮。
編號108[6]、132為牛首人身,出土于五星鄉(xiāng)宋墓;編號560為鳥首人身,561為牛首人身,出土于松華鄉(xiāng)宋墓;編號528為牛首人身,出土于天華鎮(zhèn)宋墓。這幾處宋墓曾遭盜掘,前兩類生肖俑雖不能確定成套,但數(shù)量也較多(如天華鎮(zhèn)兩座宋墓出土17件,五星鎮(zhèn)兩座宋墓出土12件,松華鄉(xiāng)宋墓出土6件),這與獸首人身俑在墓葬僅出土一件或兩件的情況不同。而且,墓葬中已存在接近成套的生肖俑,若再將零星的獸首人身俑視為生肖俑則略顯牽強。江西永豐縣北宋墓曾出土10件獸首人身的生肖俑[7],雙手皆做交叉禮,與館藏陶俑雙手均藏于袖中的特點也不相同。白彬先生結(jié)合考古資料和道教文獻,指出唐宋墓葬中出土的豬首人身、鳥首人身、牛首人身、馬首人身等陶俑應(yīng)為雷神俑,北宋中葉后各種雷神俑形象的頻繁出現(xiàn),與道教雷法的影響關(guān)系密切[8]。白文還直接列舉了本文編號108的牛首人身俑,所列鳥獸人身俑也與編號560的特征相似。所以,館藏第三類俑尚不能確認(rèn)為生肖俑,是否可暫將其歸為雷神俑?若按照外形命名,叫做牛首人身俑、鳥首人身俑應(yīng)無大的問題。
圖十三 北宋 十二生肖手捧馬首陶俑
圖十四 北宋 十二生肖手捧羊首陶俑
圖十五 北宋 十二生肖手捧猴首陶俑
圖十六 北宋 十二生肖手捧豬首陶俑
另外,館藏生肖俑有可靠的出土單位,伴出的買地券還有明確的紀(jì)年。五星鎮(zhèn)宋墓買地券有“熙寧五年”的紀(jì)年,即公元1072年;天華鎮(zhèn)宋墓買地券有“元符元年”的紀(jì)年,即公元1098年,墓主名為“魏忻”和“魏大升”;松華鄉(xiāng)宋墓買地券有“崇寧元年”的紀(jì)年,即公元1102年,墓主名為“宋燧”。所以,這批生肖俑的下葬年代十分精準(zhǔn),可作為北宋同類生肖俑斷代的標(biāo)型器,伴出的文字材料更使其研究價值高于普通的館藏文物。再者,四川是南方生肖俑流行的區(qū)域之一,但根據(jù)已發(fā)表資料和其他學(xué)者統(tǒng)計[9],目前只有蒲江、邛崍兩地宋墓中出土了成套或接近一套的生肖俑,更體現(xiàn)出館藏生肖俑作為研究資料的重要性和珍稀性。
[1]相關(guān)研究可參見:a.張勛燎、白彬:《隋唐五代宋元墓葬出土神怪俑與道教》,《中國道教考古》,第1161-1750頁;b.張麗華:《十二生肖俑的起源于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5期;c.陳安利:《古文物中的十二生肖》,《文博》1988年2期;d.盧昉:《隋至初唐墓葬中的生肖俑》,《南方文物》2006年1期;e.賴金明:《江西宋墓出土的生肖俑》,《東方收藏》2014年1期;f.張守梅、符永利:《南方墓葬十二生肖俑探析》,《西昌學(xué)院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9月。
[2]四川省文管會、蒲江縣文化館:《四川蒲江縣五星鎮(zhèn)宋墓清理記》,《考古與文物》1986年3期。
[3]龍騰:《蒲江北宋宋燧墓出土文物》,《四川文物》1996年5期。
[4]龍騰:《蒲江北宋魏忻、魏大升墓清理簡報》,《四川文物》1997年6期。
[5]張麗華:《十二生肖俑的起源于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5期;陳安利:《古文物中的十二生肖》,《文博》1988年2期。
[6]本件文物在簡報中曾被定名為馬首人身俑,在最近的文物清點中,相關(guān)工作人員將其定為牛首。
[7]賴金明:《江西宋墓出土的生肖俑》,《東方收藏》2014年1期。
[8]白彬:《雷神俑考》,《四川文物》2006年6期。
[9] a.張勛燎、白彬:《隋唐五代宋元墓葬出土神怪俑與道教》,《中國道教考古》,第1161-1750頁;b.張守梅、符永利:《南方墓葬十二生肖俑探析》,《西昌學(xué)院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