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米廣弘 羅曉汀
從2007年的《奮斗》到正在播出的《青春斗》(如圖),青春劇仿佛在12年迎來一個輪回。趙寶剛執(zhí)導的《青春斗》如今豆瓣評分僅4.7分,在爭議聲中將青春劇這一類型帶回到觀眾視野。趙寶剛告訴筆者,《青春斗》講述5個女孩的成長故事,該劇沒有在對錯、是非上做文章,而是展現(xiàn)青春路上的跌撞起伏,“我想讓觀眾聯(lián)想到自己的經(jīng)歷。在青春的過程中,大部分人的經(jīng)歷不是如何成功,而是一點點的成長進步”。
國內(nèi)最早也最具影響力的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于1989年播出,講述的是白雪、陳非兒、歐陽嚴嚴和韓小樂等十六歲少男少女在高中校園里的生活故事,成為一代經(jīng)典。此后,1997年的《十七歲不哭》讓郝蕾、李晨等劇中演員為人所熟知,該劇至今在豆瓣上保持著8.8分的高分。1998年,李亞鵬、徐靜蕾等主演的《將愛情進行到底》與以往校園劇不同,增加成長和愛情元素,甚至還涉及走私、坐牢等劇情。2000年之后,臺灣和日韓偶像劇催生出新的觀劇需求,內(nèi)地偶像劇集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到場景設置上都帶著模仿痕跡,比如《流星花園》風格的兩部作品:《紅蘋果樂園》和《一起來看流星雨》。2007年的《奮斗》聚焦青年創(chuàng)業(yè)、買房、閃婚等社會熱點話題,將內(nèi)地偶像劇從模仿中拯救出來。此后,以趙寶剛的作品《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青年醫(yī)生》為代表,一批展現(xiàn)“80后”生活態(tài)度和愛情觀的劇集陸續(xù)出現(xiàn),這類作品故事背景多發(fā)生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青年人如何奮斗成為主線?!按蠹艺f我拍的青春劇很熱血,我也一直這樣覺得?!壁w寶剛告訴筆者,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最想說的故事,“如今一些影視作品的問題在于缺少一顆真誠的心,為了賺錢而完成,怎么可能創(chuàng)作出好東西”。
在IP改編熱潮裹挾下,從2016年開始,《微微一笑很傾城》《夏至未至》《泡沫之夏》等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劇集取得不俗的網(wǎng)播量和收視率,但口碑卻不斷下滑。與此同時,《最好的我們》(2016年)、《你好,舊時光》(2017年)和《獨家記憶》(2019年)則不同于“狗血”IP劇,這類描述普通高中生活的劇集取得較好口碑。近年來,市場上也開始出現(xiàn)各種細分的青春題材:《旋風少女》《我們的少年時代》《甜蜜暴擊》將青春與體育題材結合,周冬雨、張一山主演的《春風十里,不如你》融入軍旅元素,徐靜蕾監(jiān)制的《同學兩億歲》融入軟科幻元素。
有評論認為,當下青春劇多為懷舊與甜寵主題,不僅是對本身題材的窄化,更是對青春的窄化。而年輕編劇缺乏社會積淀,成熟編劇又把握不了當下年輕人的青春。趙寶剛認為,年輕人最寶貴的是“敢于拋棄一切重新來過的叛逆精神”。在他看來,現(xiàn)在有些年輕人抗壓不夠,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還有些人好高騖遠、渴望速成,這都是青春的“背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