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黎
“山子”是指以山水、人物或歷史故事為題材制作的擺件或觀賞件,區(qū)別于體積較小的把件、掛件,講究“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原則,于細微處見工藝。作為清代圓雕玉器的代表作,桐蔭仕女玉山子以極高的工藝水準享譽盛名,是中國玉雕藝術寶庫中技藝最精湛、藝術價值最高的品種之一。
“桐蔭仕女玉山子”長25厘米,寬10.8厘米,高15.5厘米,由和田白玉籽料雕成,帶有黃褐色玉皮。玉山子描繪的是江南庭院景致,上面是數(shù)輪圓筒瓦,微微下垂,庭院西側壘筑太湖石,周圍有芭蕉樹、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圓形的月亮門內(nèi)外各站立一位仕女。院外的少女手持靈芝,姿態(tài)靈動,正向徐開的院門走去。門內(nèi)的長衣少女雙手捧盒,正向門外走來。兩位少女透過細細門縫的竊竊私語仿佛能傳到耳邊,人與景互為呼應、渾然天成。
少為人知的是,桐蔭仕女玉山子實則是由玉材廢料雕琢而成。相關資料記載,整塊玉材被蘇州玉雕師雕威了玉碗,剩下的廢料有裂紋,而且還有黃橘色的皮子。如何將玉材本身顏色與所需雕刻內(nèi)容相結合,成了最大的難題。因為玉山子的雕刻講究材料、題材、工藝的統(tǒng)一,而黃橘色玉材對題材的展現(xiàn)有較大影響。聰明智慧的玉工,以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最早的油畫作品《桐蔭仕女圖》為藍本,進一步將畫中的縱深感延伸到玉器上,使之更為立體與豐富。
玉工首先利用玉料的橘黃色皮和白色皮子,琢制成周圍的梧桐、蕉葉、覆瓦、疊石;再利用取材時留下的圓洞,雕琢成庭院建筑中的“月洞照壁”,上嵌半月形扉門;其裂縫更是經(jīng)匠師巧妙處理,幻化為半開半掩的門縫,自然光恰好由此穿透,形成朦朧感。經(jīng)此一番化腐朽為神奇的處理,棄料終于變成價值連城的珍品。
乾隆皇帝看到這件作品后,愛不釋手,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贊美這件稀世玉雕:“相材取碗料,就質(zhì)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蔭蕉軸庭。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弊詈笠痪洹傲x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無疑是乾隆皇帝對這件寶物的高度贊美。他認為,桐蔭仕女玉山子完全可以和春秋時期的和氏壁相媲美。他贊美玉工之“義”,比卞和在楚國宮廷上不怕斷足致殘、多次獻玉璞之舉還“重”,由此可見乾隆皇帝極致的愛玉之情。此外乾隆還題寫了敘述這件玉器雕琢情況的“御識文”,命人刻在器物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