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黨校
【摘要】河源地處東江中上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河源客家文化。它有著自己優(yōu)越的特性與地位,一是開天下客家文化之先河,二是重文崇教、人才輩出,三是獨具民俗風情與地域特色。
【關(guān)鍵詞】東江文 明河 源客家文化 研究
東江文明是珠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珠江文明和嶺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皷|江文明”這一提法,是2010年11月在河源召開世界客屬第23屆懇親大會的國際客家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上,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周大鳴教授提出的。河源地處東江中上游,因古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
一、河源客家文化開天下客家文化之先河
河源始為古龍川屬地,據(jù)《史記·南越列傳》載:“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日……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p>
由秦(前221-前207)前207年前推13年,正是秦始皇27年(前220),秦兵進嶺南應即在此年,其時趙佗為副將,屠睢為主將。由于屠睢被殺,秦第一次平定嶺南失敗。秦始皇33年(前214年),派遣主帥任囂、副帥趙佗領(lǐng)兵再次平定嶺南,勝利后設(shè)龍川縣,由趙佗任龍川縣令。之后,南??ぃ◣X南三郡之一,其下設(shè)龍川等縣)尉任囂患有重病,趙佗授其囑托主南海郡事。前206年,為防中原戰(zhàn)亂禍及嶺南,為保境安民,趙佗在嶺南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南越國存續(xù)96年,其中趙佗執(zhí)政69年。
趙佗為嶺南的開發(fā)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傳播中原文化,促使嶺南百越人從蒙昧的荒蕪走向禮樂教化的文明社會;他施行“與越雜居”“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漢人與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將數(shù)十萬軍隊留駐在嶺南建立軍事營寨和治所,這些將士成為南遷的第一批北方移民,從而為后來歷代中原人遷入嶺南打下了基礎(chǔ)。趙佗在任龍川縣令時,為解決駐地將士縫補漿洗問題,曾上書朝廷,要求撥三萬北方婦女,結(jié)果朝廷許其“萬五”。留駐在這里的將士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河源至今保留著48個古老祠堂。這正是秦代中原人大舉南遷并在嶺南定居的歷史見證。所以,河源是“最早的客家先民的落居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
二、河源客家文化重文崇教
河源客家文化內(nèi)在的人文精神是儒家的“重文崇教”,其突出表現(xiàn)是河源客家“四重”的道德價值觀念?!八闹亍奔粗孛?jié)、重孝悌、重文教、重信義。這種客家文化精神既帶有濃厚的理想色彩,又富于求實的精神,培育了許許多多各領(lǐng)風騷的仁人志士。
在古代,河源地方曾經(jīng)出過許多進士賢人,如宋朝廣東第一進士古成之、廣州僉判鄒大昕、工部尚書王汝礪,明朝“槎城之槐”李燾,清朝還曾出過“一門三代四節(jié)鉞,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檢家族。在近代,這里不僅是太平天國名將馮云山、石達開的祖居地,還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的祖居地。在現(xiàn)代,這里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農(nóng)民運動領(lǐng)袖、人民審計制度奠基人阮嘯仙,中國青年運動和廣東工人運動的先驅(qū)劉爾崧,以及中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肖殷的故鄉(xiāng)。在當代,這里是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肖揚的家鄉(xiāng)。
還值得一提的是,河源客家女人同天下客家女人一樣,具有顯著的客家文化特色。她們作為漢族女性中獨特一類,是唯一沒有纏足陋習(始于五代,廢除于辛亥革命后)的女性。美國傳教士艮貝爾在1912年撰寫的《客家源流與遷徙》中說:“婦女不纏足,通常體健而軒昂,惟其如此,故能過其戶外生活?!遍L期艱苦動蕩、披荊斬棘的遷徙生活,錘煉和造就了客家婦女與男性一樣剛毅勇敢的人文特質(zhì)。漢樂府《隴西行》中“健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和唐杜甫《兵車行》“健婦把犁鋤”的詩句,不啻為客家婦女的真實寫照。
三、河源客家文化獨具民俗風情
一是別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图颐窬咏ㄖ砸宰谧濉⒓易鍨閱挝唤⒆≌?,屋形多為圍龍屋、四角樓、四合院和吊腳樓等屋式。其中河源客家的圍龍屋是以半月形為主體,四角樓以炮樓式為主體,四合院以天井采光為主體,吊腳樓以走馬樓為主體。除吊腳樓屬山寨人居住有著明顯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樓、四合院建筑內(nèi)部設(shè)計都與半月形圍龍屋有著大同小異之處。
二是美味獨特的飲食文化。河源客家的烹調(diào)技術(shù)和菜色制作別具一格,主要有三個系列:其一是風味餐,如揚名海外的“客家釀豆腐”等;其二是湖鮮餐,如河源著名的“生煽河鯇”等;其三是野味餐,如河源著名的“客家山地雞”等。另外,“五指毛桃湯”、“客家娘酒”和“米排粉”被稱為河源客家餐桌上的“三寶”。
三是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河源客家能歌善舞,有著吟詩作對的習慣??图颐耖g藝術(shù)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F(xiàn)在,河源每個縣區(qū)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連平縣的忠信客家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龍川縣的客家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客家采茶戲有著漢劇和采茶劇相結(jié)合的戲韻。
四是得天獨厚的景觀文化。以黃潭寺遺址、龜峰塔、文天祥二女墓、顏氏三代故居、紫金孫屋排等為特色的史跡文化;以烈士陵園、阮嘯仙故居等為代表的紅色旅游文化;以萬綠湖(“中國最優(yōu)質(zhì)飲用水資源開發(fā)基地”)、漳溪黃龍巖(“地下龍宮”)、霍山(“中國南疆的翡翠”)、連平內(nèi)莞山水(“粵東小桂林”)等為亮點的山水文化;以河源客家風情為特點的蘇家圍(“南中國的畫里鄉(xiāng)村”)鄉(xiāng)村文化。同時,河源還擁有多項國家、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及“中華恐龍之鄉(xiāng)”“溫泉之都”等稱號。這些基本反映出河源客家的地域特色,河源不愧為“港澳及海外華人心目中最適宜人居、旅游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