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希望書里有答案
哲理的故事:
有一次,美國“動物奇幻小說女王”凱瑟琳·拉絲基想從馬的角度去寫美洲的開拓史,就去羅徹斯特大學(xué)圖書館翻閱資料。圖書館的管理員黛安了解了她的來意之后,就很熱心地幫忙一起查找資料。
不久之后,凱瑟琳就開始動筆了。原本凱瑟琳打算采用一種“寓教于書”的寫法,借用自己的故事去教育孩子,或在書中揭示一些現(xiàn)實。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黛安,黛安卻說:“每年都有許多人來羅徹斯特大學(xué)圖書館借閱各種書籍、查找各種資料,然后編寫成故事給孩子閱讀。說句實話,如果您寫出來的故事只是給孩子提供答案,那么您寫完之后干脆放到我這里算了,因為反正會有人來‘找答案!”
聽完黛安的話,凱瑟琳感到很震驚。她愣了有足足五秒鐘,然后緊握黛安的手,連聲說:“謝謝你!謝謝你!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一段時間之后,凱瑟琳借用美國西部野馬傳說,寫出了這樣一個充滿幻想的故事:西班牙征服者帶著馬群來到美洲,其中有一匹母馬生下了小母馬,因為食物匱乏,整個馬群都被主人扔進了茫茫大海。小母馬跟著馬群掙扎著登上陸地,媽媽卻不幸葬身鯊魚之口。小母馬帶著馬群歷經(jīng)千辛萬苦,其中有貪婪的殖民者布下的天羅地網(wǎng),也有野獸神出鬼沒,但最終,它們成功回到了遍布茅香草的發(fā)源之地。
這個故事,就是如今熱銷各國的動物小說《危境馬王》。《危境馬王》出版之后,凱瑟琳接受了不少媒體的采訪。其中記者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危境馬王》的故事跌宕起伏,您是想借故事告訴孩子們什么道理嗎?”
凱瑟琳說:“不不不,我不希望孩子們在我的作品中尋找什么答案。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們在閱讀這本書時感到激動。換句話說,我更關(guān)心我的作品在孩子心中能激發(fā)出什么樣的問題?!?/p>
“您為什么會這樣想?”
“因為我的朋友黛安曾給過我一個很重要的創(chuàng)作啟示:講述好故事的價值,要遠遠高于給出答案的價值,即好故事勝于好答案!”(張珠容)
故事的哲理:
作為管理者,你是在讓員工去根據(jù)組織設(shè)定的目標去尋找答案,還是去激發(fā)員工去創(chuàng)造目標并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很多時候,不是員工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而是管理機制把創(chuàng)新的路堵死了。
去肯尼亞修路為什么難?
哲理的故事:
孟遠是中鐵十局在肯尼亞的常務(wù)副經(jīng)理。前不久,他在肯尼亞基蘇木修一條26公里長的路,公路周圍有大片荒地,荒地上有一種沙礫土,它長不出莊稼,但卻是非常好的修路材料。孟遠和十幾名中國同事興高采烈地來到村民家購買,沒想到村民居然獅子大開口,開出了比他們賣給當(dāng)?shù)厝烁?0倍的價格!
“我們要修的這段路,原本要走兩個半小時,但修好之后只走25分鐘!”孟遠的一個同伴苦口婆心地和村民們談了半個多小時,說明這條公路的重要性,以及公路修好之后有多方便??扇斡伤趺凑f,村民始終不松口。而有意思的是,孟遠只用幾句話就說服了村民:“這種沙礫土長不出莊稼,我們買走之后給你們換一層能長出莊稼的土,好不好?”村民們一聽,樂了,立馬答應(yīng)把這些土原價賣給孟遠。
原來,孟遠留意到,同伴在做思想工作時幾個村民嘴里一直蹦出一個詞——“阿里巴巴”。他私下問一老人“阿里巴巴”是什么意思,對方告訴他,這個詞是“強盜”的意思。從這個詞語里孟遠讀出村民的真實心思——他們以為一群中國人要來掠奪他們的土地,所以報出天價,想嚇走“強盜”。
同伴談修好路的未來如何好,村民卻始終不為所動。孟遠只談莊稼和土,立馬就解除了村民對他的信任危機。為什么?因為孟遠是揣摩好了村民的心思再交談。對村民而言,未來是“遠方”,虛無縹緲,而莊稼和土是“眼前”,切實可信。(流念珠)
故事的哲理:
對于企業(yè)的普通員工來說,餓著肚子談未來是不現(xiàn)實的。員工既需要遠方,更需要現(xiàn)實的回報,這是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特別越是基層員工越是如此。
不肯多寫一個字
哲理的故事:
周有光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學(xué)家,由他撰寫的《語文閑談》是一部介紹語文知識的趣味性讀物。
一天,朋友老李來訪。一番寒暄后,周有光起身去泡茶,老李順便拿起桌上的幾頁草稿看起來。最初的一份草稿足足寫了兩頁半紙,大約有400余字,上面用筆刪去了很多。第二份上的字數(shù)一下子縮減至200多字,但也是改了又改。到了第三份草稿上,只剩下大半頁幾十個字了。看到這里,老李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最后,他忍不住點頭評價道:“行文短小,通篇沒有廢話。結(jié)尾戛然而止,似乎很突兀,細細品來,卻意味深長。”恰在此時,周有光端著泡好的茶水走進來。老李晃一晃手中的稿紙,笑著問:“不容易??!一篇文章刪去了多半,不覺得可惜嗎?”周有光微笑著回答道:“不可惜,要說的事情已經(jīng)全部交代清楚,再多說一個字也顯多余?!崩侠罟室庹f:“如此一來,稿費少了好多!”周有光正色道:“那也不能多寫一個字!”
不肯多寫一個字,周有光十分“吝嗇”自己的筆墨,《語文閑談》中的文章因其短小精悍、干凈利索,卻又一語中的,被讀者視為“奇書”。(侯美玲)
故事的哲理:
當(dāng)整個社會都在談產(chǎn)業(yè)升級之時,對品質(zhì)的要求越來越高。要追求極致的產(chǎn)品和體驗,是要產(chǎn)量還是要質(zhì)量,這就是企業(yè)的不同的價值追求。(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