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敏 ,袁山旗
1.西安市第九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西安 710054);2.西安市第九醫(yī)院神經外科(西安 710054)
人體內靜脈血栓的形成與血液在靜脈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非正常凝固狀態(tài)有關,可將其劃分為淺靜脈血栓以及深靜脈血栓,前者多發(fā)生于大隱靜脈與靜脈輸液部位;后者多發(fā)生于下肢深靜脈,且現(xiàn)階段其發(fā)生率呈較快上升趨勢,將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1-3]。此外,肺栓塞屬于深靜脈血栓中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病情進展速度較快,可導致大面積肺部栓塞或者猝死等,危及生命安全[4]。故采取有效診斷方式、分析引發(fā)該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以降低疾病發(fā)生率,控制疾病進展顯得尤為重要?;诖?,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超聲診斷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診斷價值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116例疑似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62例,女54例;年齡36~77歲,平均年齡(56.87±3.39)歲;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8~39 kg/m2,平均BMI(28.67±2.53)kg/m2。納入標準:①下肢存在淺靜脈曲張、疼痛、腫脹等癥狀者;②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完整者;③無凝血功能障礙(纖溶系統(tǒng)異常、血液高凝等)者。排除標準:①長期接受抗凝治療者;②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③先天性心臟病者;④嚴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
2 檢查方法 檢查前記錄兩組年齡、性別、BMI、是否飲酒、是否吸煙、是否存在腦血管病史、是否存在手術外傷史、是否存在靜脈血栓史等信息。超聲檢查:采用GE美國Vivd9型彩色超聲診斷儀檢查,取仰臥位,調整探頭頻率為7~12 MHz,暴露下肢,并略微外展外旋,通過兩側對照,依據(jù)由遠及近的原則,進行多切面掃查,查看其股總靜脈、髂外靜脈、股深、淺靜脈、脛前靜脈全程情況,若患者股靜脈存在病變,需再次向上擬行查看髂靜脈。而后取俯臥位,查看腓靜脈、腘靜脈、脛后、同時連續(xù)掃查其下肢深靜脈的縱軸、橫軸二維圖像,觀察管腔、管壁結構、管壁厚度、血管直徑、血栓累及范圍、位置、大小等,經彩色多普勒查看其彩色血流充填以及充盈缺損情況,并測量血流速度。深靜脈造影:采用西門子(德國)第三代Artis Zee Ceiling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機檢查,取仰臥位,將下肢微微外旋,于踝部、股骨踝上、大腿根部環(huán)扎止血帶,于3~5 min內在患者足背靜脈將復方泛影葡胺注射液注入40~50 ml,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將止血帶松解,拍攝深靜脈血管。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結果 以深靜脈造影檢查為金標準,超聲診斷的敏感度為96.51%(83/86),特異度為96.67%(29/30),準確度為96.55%(112/116),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結果對比(例)
2 超聲顯示結果 經超聲診斷為陽性的84例患者中,左下肢占69.05%(58/84),右下肢占30.95%(26/84),無雙側受累情況。其中股靜脈血栓占比最高,其次為髂靜脈及股靜脈,而髂靜脈占比最低。見表2。
3 單因素分析 兩組性別、飲酒占比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陽性組年齡>60歲、飲酒、BMI>28 kg/m2、存在腦血管病史、存在手術外傷史、存在靜脈血栓史占比均高于陰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超聲顯示結果[例(%)]
表3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單因素分析[例(%)]
4 危險因素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高齡、吸煙、肥胖、腦血管病史、手術外傷史與靜脈血栓史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4。
表4 下肢靜脈血栓相關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靜脈血栓形成屬于血管外科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且好發(fā)于下肢,究其原因可能與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以及高凝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有關[5]。有研究指出,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病情進展快、起病急驟等特征,約有10.00%的患者可發(fā)展為肺栓塞,而其余患者也極有可能進一步進展為深靜脈血栓綜合征[6]。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均無下肢壓痛、小腿疼痛以及下肢腫脹等表現(xiàn),導致早期診斷難度系數(shù)較高,加之部分患者因骨折、制動、炎癥反應等多種因素可引起肢體疼痛或腫脹等表現(xiàn),極易混淆診斷[7]。
靜脈造影檢查為臨床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疾病的金標準,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且部分患者存在對造影劑過敏等現(xiàn)象,致使其無法作為篩查手段進行大范圍應用,而超聲檢查具有重復性好、無創(chuàng)、檢查費用相對較低、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現(xiàn)已被廣泛用于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當中,且局限性較小,不易受腎功能不全、妊娠、造影劑過敏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故適用于大部分患者[8-9]。本研究結果顯示,以深靜脈造影檢查為金標準,超聲診斷的敏感度為96.51%,特異度為96.67%,準確度為96.55%;經超聲診斷為陽性的84例患者中,左下肢58例,占69.05%,右下肢26例,占30.95%,無雙側受累情況,提示超聲為診斷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有效手段。超聲檢查可有效顯示患者體內血流動力學特征以及靜脈解剖結構,利于臨床及早發(fā)現(xiàn)血栓部位、大小、類型以及栓塞程度等,同時可動態(tài)觀察其血栓形成與再通情況[10]。此外,該檢查技術無輻射,可應用于溶栓治療后療效的判定,利于為臨床后續(xù)相關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據(jù)。
對誘導下肢靜脈血栓的相關危險因素給予有效分析,可幫助患者改善預后,降低發(fā)病率。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60歲、吸煙、BMI>28 kg/m2、腦血管病史、手術外傷史與靜脈血栓史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手術部位與手術類型均與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具有較大關聯(lián),且通常以骨科手術為主[11]。分析其原因為,手術過程中通常對出現(xiàn)體液流失以及大量出血等情況,導致患者體內有效循環(huán)血量相對較少,致使血液黏度較高,而麻醉劑可促使患者下肢肌肉在某段時間內處于松弛狀態(tài),促使小腿肌肉泵作用減弱,進而致使血液瘀滯,且手術操作很可能對血管造成壓迫或牽拉,致使靜脈內膜受損。此外,術后長期制動將促使其血流速度減緩,血液瘀滯,誘導該疾病發(fā)生。香煙中均含有尼古丁成分,其可損傷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利于提高氧化型中低密度脂質蛋白含量,并降低高密度脂質蛋白含量,且吸煙可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肥胖患者多伴有血脂水平異常等現(xiàn)象,易導致血液黏度增加,加之部分患者不愛運動,可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而高齡患者多存在全身臟器功能逐漸退化等現(xiàn)象,進而將導致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風險性較高。
綜上所述,超聲為診斷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有效手段,利于降低漏診與誤診率,而高齡、吸煙、肥胖等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