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國
“推開那扇狹小壞朽的門,∕我一個人在花園里徜徉。∕早晨的陽光甜美,明亮,∕露水閃爍,把花朵滋潤。∥一切如舊,仿佛時光停止:∕葡萄藤纏繞的棚架和熟悉的∕藤椅……噴泉仍喃喃低語,∕老楊樹的聲音也依然悲戚?!蚊倒孱潉?,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驕傲的百合隨風搖曳;∕每只往來的云雀都是我故知。∥甚至,殘破的薇莉達雕像∕也仍在走道盡頭,消瘦的∕身影,在木犀草的微香中?!保ㄎ籂杺悺度旰蟆罚?/p>
魏 爾 倫 (1844~1896),法 國 象征派詩人的杰出代表,被譽為憂郁的“詩人之王”。他早年學法律,做過保險公司職員。1871年革命在巴黎爆發(fā),他支持巴黎公社;但他又沒有明確而堅定的政治傾向,革命失敗后很快又對政治喪失興趣。平庸而瑣屑的生活現狀,動蕩不息的社會時局,讓憂郁的魏爾倫沉溺于酒精之中。感情上,他與另一個天才詩人蘭波產生愛恨糾葛的同性戀情,為此,他不惜拋妻棄子,到頭來感情上仍是一無所有。魏爾倫曾自稱“土星人”,預感自己的一生將注定痛苦,最終果然如此,真是一語成讖。他的詩雖然充滿憂郁色彩,但哀而不傷,憂郁卻并不頹廢,在整體上呈現出清新自然的風格。對魏爾倫而言,憂郁不是一種藝術上的矯揉造作,而是在其血脈中汩汩流淌的性格因子?!度旰蟆肪褪沁@樣一首被憂郁而清新的氣息所籠罩的詩歌。
先看詩歌的標題,“三年后”是個表示時間的詞語,看似簡單的表達卻蘊含著無限的意義空間,令人遐想萬千。“三年”在時間的長河中,僅僅是個小小的坐標點,而對于有涯的人生而言,卻是一段并不短的時光?!叭辍崩锟梢园l(fā)生很多的變故:人生可以起起落落,也可以飄泊動蕩;你我可以 “言笑晏晏”,甜蜜溫馨,也可以 “形同陌路”,甚至“因愛成仇”……“三年”中的“我”究竟有著怎樣的經歷,詩歌沒有說明也無須說明,詩人更沒有解釋的義務和必要;因為詩歌不是散文,明晰是詩歌的大敵?!叭旰蟆保@樣的表達能給欣賞者以多樣性的心理暗示,并自然而然地將意蘊向具體的詩歌文本中延伸下去。
“詩人之王”魏爾倫
不同于后來的象征派詩人的晦澀之作,魏爾倫的這首《三年后》并不刻意隱藏 “我”的存在以及“我”的行為。這是一首有“我”之詩,敘述了一件有“我”之事,描寫了有“我”之景,抒發(fā)了幽微的有“我”之情?!拔摇笔秦灤┤姷木€索。是“我”“推開那扇狹小的門”,是“我”“在花園里徜徉”,詩歌起首兩句,就敘述了一個明確的事實:三年后,“我”故地重游,來到一座小花園。顯然,“花園”是“我”的一個私密空間,這里銘刻著“我”不可磨滅的往日印跡。“我”用感官和心神去撫摸“花園”里的一切。“早晨的陽光甜美、明亮”,“甜美”是味覺,“明亮”是視覺,當然更是出于內心的感受。“露水閃爍,把花朵滋潤”,“露水”附著在“花朵”上,而“陽光”又把“露水”照耀,無論是“花朵”還是“露水”都顯出玲瓏剔透之感,這是一幅何等靜美的畫面,而且“閃爍”一詞更是在靜美之中增添了一分微微的顫動感?!伴W爍”本是視覺所得,“露水”之所以會“閃爍”,那是因為“露水”在動?!奥端敝詣樱蚴怯酗L的緣故,或是花瓣不勝“露水”壓迫的緣故,或是“我”故地重游心神迷茫的緣故。簡單的意象無不成為“我”復雜情緒的載體。真如王國維所言,“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切如舊,仿佛時光停止”,眼前所見之景瞬間使“我”出現精神上的恍惚,花園里什么都沒有改變:陽光還是那樣明亮,花兒還是那樣嬌艷,露水還是那般閃爍,“葡萄藤纏繞的棚架”“藤椅”“噴泉”“老楊樹的聲音”……一切都是那樣“熟悉”。詩人的心緒在過往和現實之間起伏搖曳,交織出迷離夢幻般的意境?;▓@仍在,舊物猶存,而人事已非,“我”已不再是以往的那個我,而那人還是原來的那人嗎?“低語”的“噴泉”邊,從前有著與“我”低語的人,而噴泉的“低語聲”依然“喃喃”,從前與“我”低語的人卻不知身在何方!憂郁之情如潮水一般層層彌漫,難怪在“我”聽來,“老楊樹的聲音也依然悲戚”?!拔摇钡乃季w被拉回冷酷的現實。花園之景,繼續(xù)在“我”眼前鋪展。“玫瑰顫動”“驕傲的百合隨風搖曳”,其間一連兩個“恍若昔日”,回環(huán)往復,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因“我”內在的情緒起伏所設置的。眼前的景象,不時將“我”的情感和思緒拉回“昔日”,使“我”又陷入過往和現實的糾結之中。需要說明的是,魏爾倫一向追求詩歌的藝術性,他主張選擇富有流動感的音韻,打造回旋夢幻的音樂效果。此處正是這一藝術主張的體現。
“每只往來的云雀都是我故知”,“云雀”這一意象,包括末節(jié)的“薇莉達雕像”,都無時無刻不使“我”的情緒往返于過往和現實之間,憂郁的潮水也不斷地上漲?!稗崩蜻_雕像”對應隨后的“消瘦的身影”,有意無意地給欣賞者以潛在的性別暗示,“那人”可能是個女性,或者女性化的戀人。是年輕俊美的天才詩人蘭波,抑或是哪位不知名的女性戀人?詩歌沒有言說,詩人也沒有言說,其實,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木犀草的微香中”那道“消瘦的身影”似真似幻,綽約朦朧,就如“我”愈發(fā)濃重的憂郁,以及那憂郁之中的甜蜜溫馨。
“花園”這個小世界,既是經驗的世界,也是實在的世界,更是充溢著魏爾倫的思想和感情的自我主觀世界。在《三年后》里,魏爾倫以“我”之名憂郁地吟唱著動人的有“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