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子軒
雙腿緊緊并攏,依靠緩慢的蠕動,Susan把臀部和胯一點點塞進“尾巴”,“尾巴”的底端是單片蹼做成的鰭,然后她鉆進泳池里,不停地旋轉(zhuǎn)、翻身、向前滑動。在Susan創(chuàng)辦的地中海美人魚學校,每個想像美人魚一樣在水中舞蹈的人都要進行這樣的訓練。
Susan出生在西班牙的一座內(nèi)陸城市,因為對海的向往,搬到了緊挨著地中海的塔拉戈納。她在這里學會了自由潛水——不帶氧氣瓶,只靠肺部呼吸,盡可能地往深處潛水。
2013年,一場車禍讓她的雙腿受到重傷。為了腿部肌肉的復健,她每天不停地游泳,朋友調(diào)侃她說,“你游得太多了,像美人魚一樣?!?/p>
那一刻,Susan被擊中了?!拔业膲粝刖褪且雒廊唆~。”她激動地說。于是,她在地中海邊創(chuàng)立了西班牙第一所美人魚學校。
那場車禍本是她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但是也把她帶到了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她由衷地熱愛水底的世界,因為“在水里,不需要任何東西讓自己看起來更美”。
“穿上尾巴的時候,一開始覺得很奇怪,但漸漸地它變成了你身體的一種延伸。當我游起來的時候,我忘記了陸地?!卑腿_那第一所美人魚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Andreina把自己第一次試水美人魚稱為“一種難以言喻的體驗”。
在Susan和Andreina的學校里,有五六歲的孩童,有想通過這種泳姿來減緩身體疼痛、進行復健的病人,也有85歲依然相信“世界上有美人魚”的老爺爺。
11歲的男孩Hug,從小喜歡讀神話、科幻故事。他經(jīng)常會問父母:我可以去海里嗎?我能住在海底嗎?父母給他的圣誕節(jié)禮物,就是一條閃亮的綠色魚尾和美人魚學校的體驗課程。
學員Nuria家的書架上擺滿了和美人魚有關的雕塑、書籍,甚至水杯和書包上都畫著美人魚。她通過閱讀研究和學習美人魚后,認為他們或許真的存在。
也有人將潛入水中當作一種逃離。蠕動著套上魚尾的10分鐘,成了一種儀式。魚尾與腿的每一寸貼合似乎都伴隨著美人魚身份的釋放生長,隨之而來的是潛入水中的自由。
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想成為美人魚和已經(jīng)“成為”美人魚的人。巴厘島第一所美人魚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是個18歲的姑娘,她希望美人魚的體驗能鼓勵女孩們用獨特創(chuàng)新的方式表達自我,做一些脫離舒適區(qū)的事情。澳大利亞的新手媽媽米凱拉,用美人魚泳姿進行產(chǎn)后塑形。24歲的梁錦恩偶然看到網(wǎng)上售賣的“美人魚”尾巴,突發(fā)奇想買了下來,就此開始“美人魚生涯”,并開辦了學校。
每年,Susan會在美人魚學校舉辦一次在地中海邊撿拾被沖上淺灘的易拉罐和塑料瓶的活動。她希望美人魚能為海洋代言,呼吁大家一起保護海洋。
在美人魚學校里,初學者在能像美人魚一樣游泳之前,要反復地練習呼吸和蹬腿。當雙腿綁在一起、身體連成一個整體的時候,發(fā)力和控制平衡都變得困難。在Susan看來,美人魚學校可以給人自信,去做成一些原本以為難以實現(xiàn)的奇妙事情。
(潘光賢摘自人物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