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倫
在中外交流史上,歷朝歷代有許多官方委任、委派的官員,同外國和外商打交道,這些人就是史上的外交官一族。
漢武帝時代的張騫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外交官,但是要說史上最牛、最瘋狂的外交官,張騫可就不夠格了。因為他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俘虜,不得不趁亂逃跑,所帶的隊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他和向?qū)蓚€人活著回到了漢朝。史上最牛的外交官,非唐朝的王玄策莫屬。這是因為,王玄策作為一個外交官、一個文官,卻率領(lǐng)一支多國部隊消滅了一個國家,干出了武將都不一定能干成的大事。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人 ,唐朝官員、外交家,數(shù)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后升任朝散大夫。在唐代中印兩國的交往中,王玄策四次出使中印度,意義重大。中國古代從事對外交通活動的人最主要有三種,即僧侶、使節(jié)和商人,如果說玄奘是唐代僧侶舍身西行求法的典型的話,王玄策則是官方使節(jié)的突出代表,在唐朝與天竺諸國交往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在貞觀十七年(643年)。這一年,唐太宗以朝散大夫行衛(wèi)尉寺丞上護軍李儀表為正使,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為副使,組成22人的使團出使印度,送天竺使節(jié)返國。他們沿“中印藏道”,經(jīng)吐蕃、泥婆羅,于同年12月到達摩揭陀國王舍城,受到國王尸羅逸多的隆重接待。
李儀表、王玄策等歷游天竺各地,并于翌年正月二十七在王舍城東北耆阇崛山,即著名的靈鷲山鑿石為銘以為紀念。2月又“奉敕”在摩訶菩提寺立碑記事,兩篇銘文現(xiàn)存于《法苑珠林》。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前后歷時4年左右,往返都經(jīng)過泥婆羅國,受到其國王那陵提婆的熱情接待。泥婆羅國與唐朝通使,與王玄策的外交活動有密切關(guān)系。次年(647年),泥婆羅國遣使入獻波稜、酢菜、渾提蔥等物,波稜菜就是今天的菠菜。菠菜在印度斯坦語的名稱叫palak,漢語“波棱”應(yīng)該是來源于與這個字類似的某種印度方言的譯音。菠菜最初可能起源于波斯,所以又稱為“波斯草”。這種蔬菜色味俱佳而且耐寒,從早春一直供應(yīng)到夏秋。蘇軾詩“雪底波棱如鐵甲”“霜葉露芽寒更茁”,就是贊揚菠菜的耐寒特性。王玄策是中國引種菠菜的功臣??!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再次出使印度。這次去程路線很難確定。道宣《續(xù)高僧傳·玄奘傳》載:“使既西返,又敕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隨往大夏,并贈綾帛千有余段,王及僧等數(shù)各有差。并就菩提寺召石蜜匠……”由此很可能說明王玄策此行應(yīng)該是隨大夏使臣繞道中亞,經(jīng)西域古絲綢之路出去的。
這時,摩揭陀王尸羅逸多剛剛?cè)ナ?,國?nèi)大亂,在曲女城的王位被一名叫阿羅那順的大臣所篡奪。阿羅那順拒絕王玄策入境,將使團的禮物搶劫一空,并逮捕了使團的全體人員。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7000人及吐蕃騎兵1200名,再入天竺,與阿羅那順的數(shù)萬大軍展開激戰(zhàn),殺死敵軍數(shù)千、溺斃萬余、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羅那順親自統(tǒng)率的7萬戰(zhàn)象部隊,重回曲女城,打敗并生俘阿羅那順,斬首3000余級,俘虜12000人,獲牛馬30000頭,創(chuàng)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zhàn)績,使中天竺繼續(xù)與唐朝保持友好關(guān)系。
王玄策遇亂不驚、迅速果敢的表現(xiàn),震驚了天竺,轟動了唐朝朝野,顯露了不凡的外交才能。史載:“于是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遂俘阿羅那順以還”;“吐蕃發(fā)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蓖跣呷〉劳罗嗥帕_道歸來,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5月回到長安。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送佛袈裟到印度。顯慶四年(659年)到婆栗閣國,受到國王的熱情接待,國王為唐使設(shè)種種雜伎表演。顯慶五年(660年)9月到摩訶菩提寺,送到佛襲裝?!斗ㄔ分榱帧氛f王玄策從迦畢試國帶回佛頂骨。迦畢試國為西域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交匯的必經(jīng)之地,其地約在今阿富汗西部興都庫什山以南喀布爾河河谷一帶。王玄策取道中亞吐火羅等國,至龍朔元年(661年)春初返回了長安。
王玄策于麟德元年(664年)第四次使印,回國后遇高宗“駕幸東洛陽”。但過去學(xué)者們多對此次使印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證據(jù)不足。近來發(fā)現(xiàn)較多的旁證,說明王玄策的第四次使印是完全可能的。
王玄策四次使印,聯(lián)絡(luò)了中印度和東印度、迦畢試、尼泊爾等國,帶回了重要的佛教文物,了解到印度風(fēng)土、地理、政治、技術(shù)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并著有《中天竺國行記》10卷、圖3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于《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釋迦方志》中。
王玄策出使活動對中印文化交流的許多方面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次奉使時,玄策帶畫工宋法智等同行。法智等人在天竺專門從事臨摹佛像的工作,“巧窮圣容,圖寫圣顏,來到京都,道俗競模”,在長安引起了轟動。宋法智不僅畫藝精湛,而且工于雕塑,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前設(shè)齋,“命塑工宋法智于嘉壽殿豎菩提像骨”。王玄策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范本不僅被廣泛“模寫”,而且被收藏于宮禁之中。麟德二年(665年),東都敬愛寺佛殿內(nèi)雕塑菩提樹下彌勒像,“自內(nèi)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圖菩薩為樣”,并由王玄策本人親自指導(dǎo)貼金。在佛像摹本廣泛傳播的同時,古代印度的繪畫、雕塑技法,必定也隨之流布到了唐朝社會的各個階層。王玄策的《中天竺國行記》記錄了諸多佛教故事,這些故事流傳下來,甚至作為佛教藝術(shù)的重要題材雕入洞窟。直到現(xiàn)在,在敦煌等處的石窟里還能找到按照王玄策帶回的佛像圖樣臨摹的壁畫,如莫高窟的《摩揭陀國須彌座釋迦并銀菩薩瑞象》,今天辨認這些畫,還要借助王玄策書中的記載。學(xué)者孫修身認為,著名的《釋迦如來雙跡靈相圖》也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帶回來的。另外,人們習(xí)稱的“方丈”一詞,就是來源于王玄策的出使活動。據(jù)載,天竺吠舍厘國宮城西北六里寺塔,是說凈名處,寺東北有塔,是凈名故宅基,多靈跡,其舍由磚砌成?!敖拐咄跣咭泽肆恐?,止有一丈,故方丈之名因而生焉”。
王玄策的出使活動還對唐朝與印度的物質(zhì)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歸來時,尸羅逸多遣使獻“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樹”。第三次出使到達摩訶菩提寺時,寺主戒龍為唐使設(shè)大會,“使人已下各贈華氈十段并食器,次申呈使獻物龍珠等,具錄大真珠八箱,眾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許多古代印度物產(chǎn)就這樣隨著唐使傳到了唐朝境內(nèi)。印度的制糖技術(shù)也是王玄策在第二次出使印度時帶回來的。估計王玄策打敗阿羅那順后,俘虜了大量能工巧匠,便從中挑選專業(yè)制糖人員,帶回國內(nèi)傳授制糖之法。王玄策也是中國制糖業(yè)發(fā)展的大功臣。
王玄策反擊中天竺阿羅那順的行動,既維護了唐朝的權(quán)威,又沒有破壞中印關(guān)系的發(fā)展,真可謂外交官中的“戰(zhàn)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