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汝昭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擺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適應實際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根據(jù)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編寫體例和特點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閱讀和寫作儼然構(gòu)成了教材的主體,特別是其“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設計更加穩(wěn)固了閱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閱讀課文,總體上設置成三種類型,即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和課外閱讀部分(其中包括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閱讀),那么教科書中關于自讀課文的編排設計有哪些特點,該如何高效開展自讀課文的教學,這是筆者此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首先,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單元編排大致是:教讀課文、自讀課文、課內(nèi)古文詩詞、寫作、名著導讀或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誦讀。很顯然,自讀課文在整冊教科書中的位置居前,緊跟教讀課文,雖篇幅設置有限,但單元分布力求均衡,它上承課內(nèi)閱讀,下啟課外閱讀,其存在價值和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小覷。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自讀課文教學不夠重視,或是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育自學,或是挑選關于考試需知內(nèi)容蜻蜓點水式略過,或是把自讀課文當作教讀課文一樣精講精析,這都沒有使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質(zhì)在語文課堂上真正“落地生根”。長此以往,自讀課文在教科書中的價值、作用和地位實在令人堪憂!
其次,筆者認為教師開展自讀課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形式靈活多樣,還要重視其設計特色和特殊功能。因為自讀課文不同于一般的教讀課文,它在內(nèi)容主題上不但緊扣單元主題,而且還充當了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聯(lián)系及溝通的橋梁。另外,它的助學系統(tǒng)安排了除注釋、語文常識以外的各類旁批和閱讀提示,這大大降低了學生自主閱讀實踐的難度,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知精讀課文是教會學生閱讀方法的“試驗田”,而自讀課文是學生運用方法的“操練場”,怎樣使學生在“操練場”上有效地運用所學方法,這是教師教學自讀課文最為關鍵的地方。如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以導學案形式驅(qū)動課堂,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和自主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讀習慣與意識。所以,一線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大膽摸索,敢于嘗試創(chuàng)新,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把自讀課文教出特色、體現(xiàn)價值。
最后,筆者認為研究自讀課文的設計特色和探討其教學展開策略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對自讀課文的編排特點與設計意圖有著正確清晰的認識,語文教學工作才能找到新的教學突破口,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高效且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覺探究、自我提升。
自讀,顧名思義,即是學生自主閱讀,強調(diào)“讀”的主體是學生。那么,自讀課文教學是不是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自流”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筆者認為,教師應擺正自己在其整個過程中的引導地位,不能隨意“缺席”,尤其要重視學習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保駕護航”,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增強自主閱讀的自信心。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編排既有它的科學性,也有它的實踐性。在教讀課文之后緊跟自讀課文這一板塊,對于學生而言,意在幫助其擴展閱讀視野,鞏固教讀課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根據(jù)所學并自覺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從而進一步鍛煉且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對于教師而言,近期目標是幫助教師鞏固教學成果,把握教學重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長遠來看,則是引導教師關注自讀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教師教學自讀課文,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和“知識訓練”的層面,而應從長計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設置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將自讀置于教讀與課外閱讀之間,重新賦予了自讀課文新的地位和價值,使其在閱讀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銜接作用。另外,“自讀課文是教材建設、單元閱讀文本構(gòu)成的有機組成部分”“自讀課文是實現(xiàn)閱讀由課內(nèi)向課外發(fā)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①。正是因為自讀課文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一線教師對此該有清晰的認識,準確的定位,方可科學施教、高效自讀。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建構(gòu),即是該套教材的創(chuàng)新之處,既是亮點,更是特色。而其中自讀課文的設計盡顯編者的匠心獨運,其多元化的助學系統(tǒng)和明確的選文意識,進一步強化了自讀課文在閱讀體系中的功用和價值。筆者對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進行細致整理,發(fā)現(xiàn)自讀課文設計有三大特征:
其一,清晰化的選文意識。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共有22篇閱讀課文,其中教讀課文共16篇,自讀課文計6篇,約占整冊書閱讀篇目總量的27%,由此可見其重要的地位。自讀課文的文章選擇不僅依據(jù)單元主題為導向,還對初中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進行觀照,例如,初一學生還未完全脫離童年的稚嫩,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和新鮮感,因此編者安排了《女媧造人》和《動物笑談》,旨在激發(fā)他們的讀書興趣,喚醒他們的自主閱讀意識;初一是學生童年向青少年轉(zhuǎn)變的關鍵階段,在情感、心理和人生觀上需要正確的引導,據(jù)此編者安排了《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雨的四季》和《荷葉·母親》等篇目,意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感受真善美,思考成長與感悟人生。具體信息詳見表一:
另外,自讀課的選文不僅在題材上追求多樣化,在作者、國家等方面也注重內(nèi)外聯(lián)系,中外作家作品數(shù)量上講究均衡分布,各占自讀課文總量的5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選文作家大多均是現(xiàn)當代作家,古代和近代幾乎為零,筆者認為,這或許是編者有意為之。
其二,坡度化的助學系統(tǒng)。一般自讀課由文章、注釋、旁批、閱讀提示、讀讀寫寫、語文常識幾部分組成。其中注釋、讀讀寫寫和語文常識構(gòu)成助學系統(tǒng)的第一坡度,旨在幫助學生初讀課文時,解決疑難詞匯和理清文章大意;兩類旁批,即精要點評式和問題導向式旁批是其第二坡度,意在幫助學生品讀文章時,及時地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切中文本理解的命脈,穩(wěn)抓研讀的正確方向,為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閱讀提示則是其第三坡度,它有利于學生深化對文本的把握和理解,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自覺意識,“實現(xiàn)了閱讀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由單篇閱讀向更多同類文章閱讀拓展的課程目標”。②簡言之,這三層助學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是層層遞進的,從“感知—感想—感悟”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當然,除上述助學工具外,也有其他例外。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編者在第9-12自然段所處頁面插入了莎莉文老師與小海倫相處的灰白圖片(見圖1),意在引導學生披文入畫,圖文結(jié)合,幫助學生真切地感知課文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還如《動物笑談》中,作者寫到小鴨子在園里青草上戲耍時,有意安排了一幅“鴨子嬉戲”的圖片(見圖2),而后面寫道自己的心理活動時,還巧妙地引入原書中作者自繪插圖(見圖3),可謂其用意至深。
(圖1)
(圖 2)
(圖3)
這些課文的插圖,是助學系統(tǒng)集合中最容易忽視的子集部分,它可以直觀地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相關內(nèi)容,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三,強烈的語文實踐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前言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能力必須在大量實踐中形成,通常情況下,語文學習就是在識字寫字實踐、閱讀實踐、寫作實踐、口語交際實踐過程中,不斷掌握方法,獲取知識,最終形成能力。部編版自讀課文的編排設計更加注重語文實踐。首先,其隨文設置的問題導向式旁批即是最好的例證,如七上第四單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第二條批注“如何理解‘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這句話”,編者意圖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我”身體狀況不佳的信息,揣測“我”下文遇險畏懼的原因;第四條批注“嘲笑‘我’已是不對,更不該棄‘我’而去。如果你是五個男孩之一,會怎么做?”,編者從現(xiàn)實客觀的角度置疑,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指向明確,需要學生調(diào)動自身生活經(jīng)驗加以解決,培養(yǎng)學生換位思考的意識。類似的旁批甚多,均是編者在自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的思考感悟?qū)嵺`。其次,自讀課文在內(nèi)涵上更加注意密切聯(lián)系日常生活,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提示部分寫道“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膽怯而畏縮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樣。你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嗎?是怎樣克服的?文中的爸爸幫‘我’脫險的做法對你有什么啟發(fā)?”還如《再塑生命的人》中閱讀提示部分也寫道“……感受海倫·凱勒在逆境中奮進的精神和意志。假如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想到海倫·凱勒,是不是會產(chǎn)生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呢?”等等這些,都是試圖引導學生廣泛結(jié)合生活實踐,向文本深處探尋人生哲理,從現(xiàn)實生活中攫取人生智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最后,每篇自讀課文的讀讀寫寫部分,全由書法名家精心謄寫的正楷字詞,棱角分明、工整美觀,旨在幫助學生做好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嘗試用楷體正確書寫,做到規(guī)范、端正、整潔,這也是識字寫字教學實踐的基本要求。概言之,自讀課文踐行的語文實踐思想,其實質(zhì)就是要把課堂真正地交給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強調(diào)學生實踐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學實踐的能力。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重新恢復“自讀”課型的提法,摒棄之前“略讀”課型的提法,意在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素養(yǎng)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遷移,促其在自讀過程中養(yǎng)成“讀—思—品—悟”的閱讀習慣,以及掌握應對不同文本閱讀時需要的閱讀技巧和經(jīng)驗,其地位與價值不容小覷。
據(jù)目前初中公開使用的四冊統(tǒng)編教材來看,自讀課文設置數(shù)量,隨年級爬升而遞增,采用不同體裁文本,緊扣單元主題,基本實現(xiàn)各單元全覆蓋。它前承教讀課文,后銜課外閱讀,作者編排意圖深有其意,筆者認為自讀課文既是構(gòu)建“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的關鍵紐帶,也是打通文本閱讀由單篇向“類文—群文—整本書”閱讀渠道的重要助力劑?!白宰x課文是教材閱讀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雹垡痪€教師在教學中應對自讀課文給予科學定位,在教學策略上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科學設計,從而逐步引導學生實現(xiàn)“縱深閱讀”和“廣度閱讀”的教學目標,達到科學施教、科學自讀。
此外,立足課改實踐實際,自讀課文的編排,還旨在改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幫助教師從傳統(tǒng)課堂中釋放出來,進一步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動力和挖掘?qū)W生學習潛力,不斷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和自學能力的養(yǎng)成,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當然,這對構(gòu)建“生本課堂”和“智慧語文”等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日常教學中,自讀課文在教科書的位置被人為邊緣化,諸多教師只是從單純的應試角度出發(fā),擷取關鍵知識點,給學生精講透析,期許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掌握相應考點,達到應試目的。認真負責的老師,或許會對其“精耕細作”,把自讀課文上成教讀課文,完全背離自讀課文的設計初衷與編排理念,不自覺地走向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老路。筆者認為,目前自讀課文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教材理念認識偏差。一是對“自讀”概念認識不精,“多數(shù)教師把自讀課文以教讀的教學模式來教授學生,以為這樣能擴展課堂教學內(nèi)容,能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④,實際上,這是他誤解了“自讀”原本的概念,沒有正確處理自讀與教讀二者之間的關系。“自讀”本意上更加強調(diào)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學實踐,以自讀方式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知識遷移的訓練,從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二是對自讀課文地位與價值的認識不清,部分一線教師仍然觀念滯后,對新課標及部編版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淺薄,難以把握現(xiàn)今教材中自讀課文的地位和價值。單單從數(shù)量設置上看,以部編版發(fā)行使用教材統(tǒng)計,七年級上冊自讀課文占整本書27.3%,下冊占25%,八年級上冊占33.3%,下冊占33.3%,可見自讀課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大體呈逐年增長趨勢。另外,從其編排位置來看,自讀課文巧設教讀課文和課外閱讀之間,它與“教讀課文、課外閱讀之間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不是簡單的平行存在”,意在引導學生逐步由課內(nèi)延伸至課外發(fā)展、由單篇到群文再至整本書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究其兩點,可見其地位與價值不容小覷。
其二,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F(xiàn)如今,自讀課文并沒有現(xiàn)成的教學模式挖掘其特殊的價值,許多教師疲于思考,在教學上存在慣性思維,仍然延續(xù)傳統(tǒng)教讀課文的教學模式教學自讀課文。而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是以教師教授為主,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為輔,這樣的模式到底適不適合現(xiàn)在的自讀課文教學呢?根據(jù)筆者教授《女媧造人》一文來看,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再讀課文—品味人物形象,終讀課文—拓展思維空間??此聘鱾€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科學合理,但施行起來卻出現(xiàn)諸多問題,如學生難以準確把握神話故事的表現(xiàn)手法,教師提問時,學生無法清晰辨別女媧“神性”和“人性”的特征描寫,整個課堂的教學活動缺乏生機和活力。課后反思這樣的教學模式,深覺難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無法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思考空間,很難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閱讀能力的突破。長此以往,不僅容易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還不利于學生正確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其三,助學資源利用低效。許多一線教師切實關注到了自讀課文的助學工具,但對其如何高效利用沒有做深入研究,各類助學工具之間內(nèi)外聯(lián)系如何也未深究,這皆是導致助學資源利用低效的重要因素。助學資源是編者為學生自主閱讀精心設計的“助力神器”,尤其是各式旁批和閱讀提示,它為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提供了科學的路徑。然而,現(xiàn)實教學中,很多教師卻把旁批、閱讀提示和語文常識等助學資源擱置一邊,熟視無睹,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設計順勢引導學生自讀,也有部分教師對其選擇性使用,或直接截取相關考點簡明扼要地講解,草草結(jié)束自讀課文教學,這些做法完全違背了編者意圖。所以,這樣的自讀教學是名不副實的,空有形而無神的,根本無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也難以給學生帶來豐富的閱讀審美體驗。
全國特級教師于漪曾言:“閱讀教學之功在于有計劃有目的地促使學生理解文中各種語言的構(gòu)造與多種表達方法的運用,探求思想內(nèi)容及其社會意義,對各種文體的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與評價能力。”⑤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導向作用非常重要,指導得當,學生受益良多;指導偏頗,學生備受其害,自讀課文的教學更應注重教師科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興趣。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女媧造人》為例,某中學一位語文教師是這樣教學自讀課文的:
三分鐘導入并檢查預習情況;之后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jié),并提示學生根據(jù)同學復述內(nèi)容提煉信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女媧為什么要造人?女媧怎樣造人?女媧造人結(jié)果怎樣?”要求學生分三小組完成,帶著問題,學生跳讀課文,圈點勾畫,寫出批注,要求自主朗讀,組內(nèi)交流,班級展示,學生評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女媧形象,要求學生找出具體語句分析人物形象,其他學生補充發(fā)言。
教師總結(jié):《女媧造人》這則神話亙古永恒,帶給我們的是喜悅,是自豪,是震撼,今天,面對日新月異的大千世界,面對人類尚未涉足的未知領域,我們需要開拓的精神,需要探索的勇氣,需要大膽的想象,用永不停歇的腳步,去迎接神話故事中的詩和遠方!
學生初步學習后,實際上只是對文本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有了大致了解,但對神話類文本的閱讀方法還是懵懵懂懂,無法真正激起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引導學生開展互文對讀和群文閱讀的構(gòu)建活動,方法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這樣的教學,學生難以從中習得有用的閱讀經(jīng)驗。
針對上述教學現(xiàn)狀,筆者在親自進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1)善用助學工具,巧設問題牽引?!杜畫z造人》課后閱讀提示部分提及:“人類童年時期,對自然界許多現(xiàn)象缺乏科學的認識,就想象出各種解釋,由此便產(chǎn)生了神話——女媧造人的故事,就是漢族民族先祖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神奇想象。本文是根據(jù)古代有關記述改寫的,原有的記述像只有枝干的樹木,而本文卻像枝繁葉茂的大樹。對照下面《風俗通》里的記載,看看課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內(nèi)容,哪里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樣的刪減,為何要這樣處理?!雹奚鲜鲂畔⑶逦馗嬖V了學生神話的起源以及《女媧造人》故事的原始記載,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閱讀提示,必然能對神話題材的文本特點有所了解。當然,閱讀提示中涉及文章內(nèi)容“增添或刪減”的問題可以作為教師教授本文的切入點,啟發(fā)學生嘗試運用表格形式呈現(xiàn)自我閱讀的發(fā)現(xiàn),從而增加自讀信心。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章中“這樣處理”的深層原因,這樣的環(huán)環(huán)設問,巧妙引導,減少了學生自讀過程中的無助感,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神話題材文本的興趣。
(2)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尊重閱讀體驗。質(zhì)疑是閱讀中的一種思考方法,學生學會自主質(zhì)疑,是自讀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只有結(jié)合切身的閱讀體驗,對文本大膽質(zhì)疑,敢于批評文本,才能走進文本的世界,與作者進行平等意義上的對話,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突破。沒有問題意識的學生,任何閱讀都是低效的,怎樣啟發(fā)學生在自我閱讀中勇于質(zhì)疑、敢于批評呢?筆者在《女媧造人》教授過程中是這樣嘗試的:
師:同學們,我們東方有自己的神話造人故事——女媧造人,西方也有屬于自己的神話造人故事,你們知道嗎?
生:亞當夏娃造人。
【資料出示】這是《圣經(jīng)》中記載的,傳說神·耶和華用五天時間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第六天,用塵土創(chuàng)造了亞當。亞當是世上第一個人類和第一個男人,后來神·耶和華又用亞當?shù)囊桓吖莿?chuàng)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并讓他們結(jié)為夫妻,共同生活在伊甸園。后來夏娃受蛇的誘惑,偷食了善惡樹的禁果,并讓亞當食用。耶和華發(fā)現(xiàn)后,對亞當和夏娃進行了懲罰,把二人逐出了伊甸園,二人成為人類的祖先。
師:為何東西方造人的傳說不一樣呢?你更愿意相信哪個?
生:自由討論,各抒已見。(各個角度,討論熱烈)
師:無論你持何種看法,我相信任何一種神話傳說都值得我們后輩敬畏,因為它都是我們的先祖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美好愿想,既美好,又神秘!
師:作者袁珂所著的《女媧傳說》寫得怎么樣,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請發(fā)揮想象,動筆改一改。
生:自己修改,小組交流。
師:巡視指導,師生共評,師語總結(jié)。
(3)注重單元整合,明確學習目標。教師設置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盡量避免設計過寬的問題,且要聚焦單元訓練重點,以單元教學目標為導向,以課內(nèi)知識遷移為準繩,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提高自讀學習效率。以部編版七上第六單元導讀為例,“想象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借著想象的翅膀,我們可以超越自身局限,體驗更廣大的世界?!締卧獙W習快讀閱讀,力爭每分鐘不少于400字。閱讀時……尋找關鍵詞語以帶動整體閱讀,提高閱讀速度。還要調(diào)動自己的體驗,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⑦如《女媧造人》在教課伊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讀提示和課內(nèi)閱讀提示,幫助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白想象手法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并為學生點撥閱讀的方法,神話類文本適用速讀法,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善以關鍵詞為抓手,推進自主高效閱讀。這類將教學目標具體化的措施,對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更具有直觀的指導性,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閱讀之法。
(4)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拓展閱讀。自讀課文題材的選擇往往緊扣單元主題,又有意向課外閱讀延伸,旨在通過自讀課文的閱讀實踐,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從而為學生構(gòu)建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體系奠定基礎。筆者認為,自讀課文的出現(xiàn),徹底打通了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拓展閱讀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以及塑造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筆者教學時嘗試了兩個步驟(以《再塑生命的人》為例):
第一步,布置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并撰寫讀書札記或讀后感。
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再塑生命的人》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后,規(guī)定學生未來一周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整本書,并把自己的讀書感想隨文記錄,并整理成讀書筆記。
第二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
(1)分組討論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行確定一個分析角度,討論閱讀感想,并由組長記錄組員發(fā)言內(nèi)容,整理成該組的討論結(jié)果。
(2)自由探討階段:學生自由發(fā)言,就整本書中任何一個角度談自己感受,可以借鑒整本書的精華部分,也可以提出批評意見,供師生共研。
(3)教師總結(jié)階段:針對學生發(fā)言情況,做相應的總結(jié)和補充說明,糾正學生的理解偏差,褒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做到合理客觀評價,在交流中相互學習。
自讀課文設計的終極目的:一是讓學生真正能習得閱讀方法,學以致用;二是能引導學生由單篇文章閱讀走向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谶@個目標,筆者認為一線教師有責任去潛心研究自讀課文閱讀導向的科學設計方案,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其能在浩瀚的書籍閱讀中增添人生閱歷,享受閱讀帶來的審美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