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壽貴
延伸文本《安塞腰鼓》拓展閱讀——
記得孩提時代,除了過春節(jié),最喜歡的是五月初五過端午節(jié),看龍舟比賽。相傳,賽龍舟興起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怒投汨羅江以死殉國,人們自發(fā)向江里投放粽子喂食江魚,以免江魚啃食屈原遺體。江面上大船、小船穿梭上下,搜尋屈原遺體。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賽事,以示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到現(xiàn)在演變成了一項體育賽事。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賽事,更體現(xiàn)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賽龍舟也能讓更多的信息、文化在活動中得以傳播、交流,增進友誼,激發(fā)感知。實際上,龍舟賽也是展示當?shù)仫L貌的窗口和對外交流的平臺,既為青年男女提供了談情說愛的機會,也為旅游興起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舊社會每條龍舟額定36人,叫作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船身13檔,劃船的26人,船面管旗1人,后梢2人,唱神1人,司鼓2人,掌鑼2人,托香斗2人,正合36之數(shù)。劃船者穿白衣、戴白帽,以示悼念屈原之意。新中國成立后,劃龍舟的人數(shù)就沒有這樣復雜了。劃龍舟24人,旗手1人,鼓手1人,梢手1人。鼓在船頭,兩旁劃槳的人要聽鼓聲。鼓聲很有節(jié)奏,船轉身時鼓聲打得密集。船尾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船向。所以說鼓是令,梢是命,鑼是聽鼓聲的,也起到助威的作用。旗的作用是標明船隊,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
洣水河龍舟賽區(qū)通常設在豆巷至古城熏迎門河段。龍舟賽在初五下午的兩點鐘左右舉行,觀看的人員早早從十里八鄉(xiāng)來到?jīng)λ觾砂?,熱鬧非凡。大人、小孩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就像千萬朵爭奇斗艷的鮮花,盛開在洣水河兩岸。
龍舟前安龍頭,后置龍尾。船中27位參賽隊員頭戴白帽,上穿白衣,下著黃褲,腰結白巾,手拿木槳,精神抖擻。在我童年深刻的記憶中,有一年的冠亞軍爭奪賽是船廠隊對下東鄉(xiāng)隊。下東鄉(xiāng)隊的參賽隊員個個身材魁梧、體格健壯,整齊站在龍舟上,一派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tài);而船廠隊隊員從身高和體格上看去略遜下東鄉(xiāng)隊一籌。觀眾議論紛紛,認為下東鄉(xiāng)隊必勝無疑。一聲令下,比賽開始,龍舟立刻沖出起點。在鼓聲的引領下,隊員齊刷刷地喊著號子,木槳激水,龍舟行走如飛。一開始,下東鄉(xiāng)隊遙遙領先船廠隊。但到龍舟轉頭劃逆水時,兩艘龍舟幾乎齊頭并進,你前我后,我前你后,奮力緊追。接近終點百多米時,船廠隊勇超下東鄉(xiāng)隊,下東鄉(xiāng)隊不愿失去即將到手的冠軍,奮力猛追船廠隊。
沿江兩岸人山人海。觀眾看到這場盛況,情緒高漲,高聲吶喊下東鄉(xiāng)隊加油,喊聲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天空。龍舟劃得水逐浪飛,岸上一片歡聲雷動,氣氛十分熱烈。在兩岸觀眾的吶喊助威聲中,下東鄉(xiāng)隊使出了全身力氣,猛追船廠隊,船廠隊更是在急促的鼓點指揮下,龍舟飛馳,棹如飛劍,最終沖過終點的錦旗彩竿,奪得冠軍。
這場精彩的龍舟賽,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選自2018年6月17日《株洲日報》,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本文和《安塞腰鼓》一樣,譜寫了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贊歌。為了展現(xiàn)賽龍舟的力量之美,文章極力鋪陳,寫得氣勢磅礴。例如寫下東鄉(xiāng)隊的隊員:他們“個個身材魁梧、體格健壯,整齊站在龍舟上,一派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tài)”,給人以力量之美。寫賽事:兩只龍舟更是劃得“水逐浪飛”,“龍舟飛馳”“棹如飛劍”。寫岸上的觀眾:“情緒高漲”,助威的喊聲“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天空”。這些詞語短促有力,令人仿佛置身于熱鬧沸騰的龍舟賽現(xiàn)場,跟著參賽隊員和岸上觀眾一起情緒激昂。
文章句式駢散結合,長短句錯落有致,讀來動力十足。大量排比和比喻的運用,也使得文章很有氣勢。
讀有所思
1.文章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龍舟賽的盛況的?
2.說說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船中27位參賽隊員頭戴白帽,上穿白衣,下著黃褲,腰結白巾,手拿木槳,精神抖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