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load
對于主板上連M.2接口都沒有的電腦,其實我們也可以用PCIe卡轉接安裝。這并不困難,花費也不大,但必須注意轉接卡的接口與固態(tài)硬盤接口的適配問題。一般來說,目前的轉接卡都是采用Socket 3(M Key)接口(圖2),一部分使用Socket 2(B key)的M.2固態(tài)硬盤可能無法安裝使用。而與此同時,市場上還有一種使用SATA接口的M.2固態(tài)硬盤轉接卡(圖3)。那么,這種接口差別是怎么回事?又該怎么分辨和使用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其實M . 2 接口的早期標準,即NGFF,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既可以連接高速的PCIe通道,也可以連接相對低速的SATA通道,因此M.2≠PCIe。只是隨著M.2接口的進化,在目前市售的絕大部分主板上,M.2接口默認標準都是PCIe,反而是極少量SATA通道專用的M.2接口會特別注明。
而在采用PCIe通道的M.2插槽中,同樣有不同的類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Socket 2和Socket 3(圖4)。前者可兼容SATA和PCIe ×2通道,后者才是真正支持完整NVMe標準的產品,不僅同樣兼容SATA,而且最高支持到PCIe ×4通道。在電氣結構方面,兩者的差異主要是短插槽部分的金手指數量,Socket 2的SSD接口正反面為5+6個金手指,主板插槽一般可見5個觸點;Socket 3的SSD接口正反面為4+5個金手指,主板插槽則一般可見4個觸點。
當然,實際接入的SSD以哪種標準速率運行,是由SSD的板載總控芯片而非主板或接口就能完全決定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M.2 接口上會注明同時兼容NVMe(PCIe)和SATA。因此,隨著技術的進步和Socket 3高速接口成為主板上的主流配置,高速的NVMe M.2固態(tài)硬盤(即使是PCIe ×2通道的產品)開始逐步統(tǒng)一到Socket 3接口之下,而Socket 2在如今已經幾乎是SATAM.2的專屬接口了。作為使用PCIe 4×插槽的擴展卡,當然更沒必要去兼容最高只有PCIe ×2通道的慢速接口,所以幾乎全部使用了Socket 3接口。
在老電腦上使用NVMe固態(tài)硬盤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還不是安裝,而是很多舊主板不能識別和使用NVMe這樣的新一代傳輸協議,當然更不能在相應的固態(tài)硬盤上安裝操作系統(tǒng)了。
對于不支持NVMe協議的BIOS,我們可以采用自行修改BIOS的方式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圖5),不過這對一般用戶來說確實難度太高,筆者也不是很推薦。現在有一種變通的方法,通過閃存盤模擬引導,加載UEFI分區(qū)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所需的額外設備不過是一個閃存盤而已。
首先下載Bootdisk Utility(http://www.xdowns.com/soft/6/7/201 6/soft_156279.html),下載完畢點擊運行。
選中要用來引導的閃存盤(圖6),點擊“Format Disk”,這個過程會比較長,因為它執(zhí)行的不僅是格式化,同時還會自動聯網下載引導程序,并且自動執(zhí)行分區(qū)。
執(zhí)行完畢后,引導閃存盤會變成兩個分區(qū),一個是2 0 0MB的FAT32分區(qū),另一個是剩余容量并且沒有分配盤符的分區(qū)(圖7)。這時退出Bootdisk Utility,然后打開那個200MB的閃存盤盤符,找到EFI\CLOVER\drivers-Off \drivers64文件夾下的NvmExpressDxe-64.efi文件(圖8),將其復制并粘貼到閃存盤盤符的EFI\CLOVER\drivers64和EFI\CLOVER\drivers64UEFI兩個文件夾中。
完成后,就可以將Windows系統(tǒng)安裝到NVMe固態(tài)硬盤上了。與直接從Windows安裝盤上啟動不同,在啟動選擇引導盤時,我們要選擇剛剛制作的含有200MB分區(qū)的閃存盤進行引導啟動(圖9),然后進行安裝。而且需要注意,在安裝完畢以后,Wi ndows的系統(tǒng)安裝盤可以拔下,但是那個引導閃存盤就必須一直安裝在電腦上當作引導盤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