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嘉
摘 要:“弄狗廚印”于20世紀出土于河南,“弄”為機構名,是“御弄”之省。根據(jù)相關出土璽印封泥的對比以及傳世文獻的記載,可以推斷“弄狗廚”受“弄右般”的管理,負責狗類曹屬人員的飲食,既是秦官也是漢官?!芭窂N印”應為秦至西漢早期遺物。對于該印的探討還涉及“弄右般印”“御弄”“御弄尚虎”“陰/陽御弄印”“尚犬”等印的考釋及相關職官考辨。
關鍵詞:弄狗廚印;弄右般印;陰/陽御弄;御弄尚虎;狗監(jiān)
河南省博物館藏有一枚銅質臺式鼻鈕印,印面為“弄狗廚印”四字。關于該印的文字釋讀學界并不存在爭議。羅福頤曾將此印收入《漢印文字徵》,后來更改觀點,在《古璽印概論》中認為該印是秦官印。而王人聰在《秦官印考述》中也持相近觀點,認為是秦印。
但對于該印中“弄狗”或“弄狗廚”具體所指為何,至今仍不清晰。
曹錦炎認為,“弄狗”是供玩賞之狗,與用于狩獵的狗不同,并引《后漢書·孝靈帝紀》所載“又于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綬”[1]184。這條文獻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唯一有“弄狗”一詞的史料。然而,這句話中雖提及“弄狗”,但“弄狗”在這里顯然是動賓結構,與偏正型的“弄狗”并不相同。且此處文獻記載的是東漢史事,從年代上看也并不相合,因此將之用來證明印面內容是不恰當?shù)摹?/p>
關于“弄狗廚”,學者們猜測紛紜。曹錦炎認為,“弄狗廚”是王宮內豢養(yǎng)“弄狗”的機構或官署——“弄狗署”下設的廚官。而“弄狗署”這一機構的規(guī)模不小,是帝王生活奢靡的反映[2]184。王人聰認為“弄狗”是狗監(jiān)官署的名稱,廚是狗監(jiān)之下的屬官[3]54。牛濟普認為“弄狗廚”是一個廚名,是“管理耍弄狗系機構的廚印”,認為雖然漢代有狗監(jiān)之制,但由漢及秦,秦時應該已經有了狗監(jiān)一類的組織,“弄狗廚”就屬于這類組織[4]66。羅福頤認為“弄狗廚”是“弄狗廚夫”[5]3。李超則明確指出“弄狗廚”是負責“弄狗”飲食的職官,也就是飼養(yǎng)員,并且推測其他動物也有對應的“廚”存在,有“弄虎廚”“弄麋廚”等官職,專門飼養(yǎng)這些異獸[6]58??梢妼W者大多認為“弄狗廚”是狗監(jiān)之類機構的下屬組織。
基于此,我們將對與此印有關的問題進行逐一梳理,從中來探討“弄狗廚”的真正含義。
1 關于“弄”
弄,故訓玩也,有“游戲、玩耍”之意。“弄”與“玩”互訓,“玩”有珍寶之意,因此陳治國認為“弄”也可引申為“珍惜、珍愛”之意[7]118?!芭弊诌€有“做、從事”的意思,與狗連用,理解為從事與狗相關的工作似乎也可通。除此之外,“弄”字還有十余種解釋[8]557,此不一一敘述。由此可見,“弄”字的意義眾多,與此面印文的關系不好直接判斷,我們必須依靠其他旁證。
在出土的秦封泥中,還有幾枚帶“弄”字的封泥,即“弄右般印”“陽御弄印”“陰御弄印”“御弄”“御弄尚虎”。下面我們通過討論這幾枚封泥的字面意思來推斷“弄狗廚印”中“弄”字的含義。
1.1 弄右般印
以“般”為職官名的印還有“尚浴右般”“私官左般”“私官右般”。20世紀80年代西漢齊王墓隨葬坑中出土的有銘青銅鼎上刻有“齊食大官,右般者”[9]351,也出現(xiàn)了“右般”?!坝野恪笔鞘彻俚膶俟伲肿笥也軐??!吧性∮野恪奔簇撠煛吧性 睓C構飲食的職官,“私官右般”是負責“私官”飲食的職官。以此類推,“弄右般”即為負責“弄”內各種人員飲食的職官。這里的“弄”是機構名。
1.2 御弄
秦封泥中有“御弄”印。據(jù)上文觀點,“弄”是一個機構名,所以“御弄”是御府中的一類,專門管理供皇帝消遣玩樂的動物,這些動物的主要作用就是賞玩娛樂。就狗來說,用來打獵、獻祭和食用等非娛樂屬性的狗不在御弄的管理范圍之內,只有那些作為寵物的和只供觀賞逗弄的,才屬于御弄的管轄?!芭野阌 敝械摹芭本褪恰坝钡氖》Q,御弄之下分陰、陽御弄,負責御弄內人員的飲食。
1.3 御弄尚虎
西安六村堡出土的封泥中有“御弄尚虎”多枚,可以確定是秦印。但對這類封泥的定名還有分歧,有“御弄尚虎”“尚虎御弄”和“尚御弄虎”三種觀點。筆者認為,既然“御弄”是管理動物的一類機構,那么“御弄”與“虎”的關系肯定是“虎”從屬于“御弄”?!盎ⅰ睂懺凇坝敝蟛拍鼙砻鳌盎ⅰ笔恰坝钡囊粋€分支,由此可排除“尚虎御弄”一說。
《通典·職官志》中記載,秦時置“六尚”,出土封泥中也有許多“尚某”類封泥如“尚冠”“尚劍府印”“尚寇”“尚佩”“尚佩府印”“尚帷中御”“尚臥”“尚臥倉印”“尚衣府印”“尚浴”“尚浴府印”“尚浴倉印”“尚浴上府”“尚浴寺般”“尚浴右般”等,都屬于宮廷內官?!吧小庇袌?zhí)掌、掌管之意,從構詞角度來判斷,“尚虎”與“尚御弄虎”中“尚”的對象分別是“虎”與“御弄虎”。“尚虎”意思是“掌管虎”,“尚御弄虎”指的是“掌管御弄之虎”。當我們承認“尚御弄虎”時,表明“尚某”類職官高于“御弄”,除了尚御弄虎,可能還有尚御弄鹿,或者尚別處(不止御弄)的虎等。但是這樣的命名方式實在繁瑣,不利于日常管理。只有我們讀作“御弄尚虎”的時候,才不但表明虎屬于御弄,也表示御弄之中設有不同動物種類的曹屬,除了尚虎,還應該有尚鹿、尚豹等。尚虎是御弄的下一級,這樣就合理許多。
所以這枚印的正確讀法為“御弄尚虎”,表明在御弄之下還設有各尚。
1.4 陽御弄印、陰御弄印
在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中有“陰都船丞”“陽都船丞”,由“都船丞”職分陰陽可推斷“御弄”也分陰陽,屬于同一官署但職能有所不同。李超先生更進一步認為陰、陽御弄分別管理囿苑內不同品類的動物,由于動物分陰陽,所以御弄也分陰陽[10]57。筆者認為此見解很可能接近事實,除了李超先生對動物屬性的論述外,傳世文獻中也習見肉食的性味分辨,食用肉類的時機與四時節(jié)氣等都有所關聯(lián),可見動物分陰陽不是空穴來風。
綜上所述,無論弄的本質是“玩弄”還是“珍愛”,都不妨礙“弄”作為一個機構的名稱,反而都暗含了一定內在聯(lián)系。所以,我們認為“弄狗廚印”中的“弄”是一個機構名,是“御弄”的省稱。這個機構專門負責管理供皇家觀賞或娛樂的動物(珍貴的動物)。弄下分各尚,具體管理不同的動物種類,又有陰、陽御弄是各尚的小上級。另外還有右般,負責御弄之中人員的飲食。
2 狗
七八千年以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開始捕食或馴化狗,在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遺址中,狗的遺骸屢有出土。
2.1 狗與犬
“狗”字與“犬”字表示的是同一種動物,在古籍中通用?!墩f文·犬部》:“犬,狗之有縣蹏(蹄)者也?!比绻麑嵲谝獏^(qū)分,可能是“大者為犬,小者為狗”[11]2694,或“(犬)未成豪,狗”[12]77。戰(zhàn)國以前,“犬”字的使用頻率高于“狗”字。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變化,“狗”字的使用頻率逐漸超過“犬”字成為常用詞,“犬”字則逐漸僅作為書面語使用。但據(jù)夏業(yè)梅對典籍中使用的“狗”“犬”字統(tǒng)計,二者在意義上幾無差別[13]31。因此,本文在引用文獻時不區(qū)分“狗”字與“犬”字。
2.2 狗的作用
2.2.1 獻祭
狗最早用作祭祀時的獻牲?!墩f文·犬部》:“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庇脕砑漓氲娜Q“羹獻”,需要“人將所食羹余以予犬”,犬吃后變肥,這樣才能用來獻祭鬼神[14]2747?!稜栄拧め屘臁分姓f“祭星曰布,祭風曰磔”,磔狗攘四方之神以避止災禍。另外在進行燕禮時也要用到狗作為獻牲,即“燕禮則折俎,有酒而無飯也,其牲用狗”[15]2912。
2.2.2 食用
從先秦時起人們就已經對狗肉有了一定認識。在食用肉食時,有一套與主食搭配的原則,即《周禮》中提到的“犬宜粱”[16]1436。以狗肉來說,狗肉與梁配食最佳,另外還要配合季節(jié)?!抖Y記·月令》中講“孟秋食麻與犬”,孟秋時分最宜食犬。“周代八珍”中有一道是“肝膋”,其做法是“用狗網(wǎng)油包裹狗肝,沾水,然后火烤,至網(wǎng)油變焦而成”[17]7。在作為食材的狗選用方面,忌用“狗赤股而躁,臊”者,即不可以選后退部位沒有毛而且走路急躁的,因為這種狗的肉臊惡。另外狗的腎不可以食用,是對人體不利的部位[18]3177。到了漢代,食狗肉愈發(fā)盛行,如馬王堆漢墓遣策食簡中記有“犬羹”“犬巾羹”“犬苦羹”等[19]23。此外,歷史上著名的聶政、樊噲等人都曾以屠狗為事,也可以因此看到狗肉的受歡迎程度。
2.2.3 狩獵、守御、供主人驅使
狗以其對人類的作用被分為不同類型,《禮記》中有“效犬者左牽之”“獻犬則右牽之”[20]2694的記載。大意是指用來食用的犬好齛嚙人,所以要用左手牽著,右手防御;而田犬、畜犬,不咬人,所以不必防御。狗作為一種家畜,能以其吠叫聲示警、看守家園,幫助人們御兇,打獵時幫助人們捕獲獵物,是人類有利的幫手,這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反映。
戰(zhàn)爭中有種叫作“狗附”的夜間守衛(wèi)之陣,指的是“二十人為曹輩,去壘三百步,畜犬其中,或視前后,或視左右”[21]429。狗聽從主人的命令做事,“桀犬吠堯”便是如此。周代有專門負責相犬的人員,以判斷犬的秉性。
《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記有:“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标P于“磔狗邑四門”的文化意義,王子今先生已有詳細分析[22]133,狗是一種陽氣重的牲畜,以狗張磔于城郭四門,可以禳卻熱毒氣。到現(xiàn)在民間還有狗血可以辟除邪祟的說法。
2.2.4 娛樂
張騫通西域之后,“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23]3928,極大豐富了統(tǒng)治者的日常生活。在傳世文獻中,狗與馬常常連用,出現(xiàn)在驕奢淫逸的場景中,但“狗馬之樂”是統(tǒng)治者不可沉溺的。
2.2.5 預兆
《漢書》卷八十四《翟方進傳》記載,翟宣看到狗進入庭院亂咬一氣就跑走的景象感到無比心驚,后來果然大禍降臨。還有《漢書》卷二十七《五行志》載:“賀為王時,又見大白狗冠方山冠而無尾,此服妖,亦犬禍也。……賀既廢數(shù)年,宣帝封之為列侯,復有罪,死不得置后,又犬禍無尾之效也?!衷唬骸徽?,臣欲篡,厥妖狗冠出朝門?!薄叭湣边@個詞就是專指與犬有關的異事兇兆。
天狗星也預示著兵禍。吳楚七國之亂時,天狗星劃過梁野,“遂伏尸流血其下”[24]1348。還有很多與狗相關的異事,比如有狗腦袋上長了角,那么天下就會發(fā)生兵禍;狗與豕交,國家也會有叛亂等。
綜上所述,狗的職能多樣,統(tǒng)治者飼養(yǎng)犬類首先是用于玩樂或守御,也有可能用于食用和獻祭。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此印中的狗是官方所豢養(yǎng)。
2.3 與狗相關的官職
《周禮》中記載司寇之下掌管犬牲的人稱作“犬人”,犬人也負責相犬、牽犬[25]1874。秦漢時期職官系統(tǒng)進一步發(fā)展,與狗有關的職官也有所增加。從璽印封泥來看,除了“弄狗廚印”以外,還有兩枚與狗相關的封泥,分別是“尚犬”和“狡士將犬”。
我們之前討論過“御弄尚虎”,得知“尚”加在動物名之前表示專職管理某類動物的曹屬,因此“尚犬”應是“御弄尚犬”的省稱。
秦璽印封泥中有大量“將馬”稱謂,指管理馬匹的人,所以“將犬”就是管理犬的人。《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載:“可(何)謂‘宮狡士、‘外狡士?皆主王犬者?。ㄒ玻??!盵26]138其中提到“狡士”這個稱呼。另外相家巷封泥中也有“狡士之印”,可知專門管理王犬的人稱“狡士”?!豆攘簜鳌べ夜辍份d:“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北砻髟谙惹貢r期就設有外廄?!稇?zhàn)國策》中有“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27]230的說法,說明外廄中有養(yǎng)狗。但是管理狗、馬的機構一直在發(fā)生變化,僅璽印封泥中所能見到的“廄”類職官名就有十余種,漢時還在長安西二十八里處建了犬臺宮。所以筆者認為“外狡士”指的應該是馴養(yǎng)外廄王犬或所有宮外王犬的人員?!度o黃圖》引《漢舊儀》提到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宮殿、魚臺、犬臺、獸圈”六類建筑,其中“犬臺宮”自為一宮,這在《漢書》中也有例證[28]86。因此,“宮狡士”就是指在犬臺宮內馴養(yǎng)王犬的人員。然而秦漢時期除了犬臺宮和外廄之外,宮內也有養(yǎng)狗?!妒酚洝肪砦迨濉读艉钍兰摇份d:“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意欲留居之?!币虼?,“宮狡士”也可能指在宮內馴養(yǎng)狗的人。
“狡士”與“將犬”分別表明身份和職能,筆者認為“狡士”就是“狡士將犬”的省稱。
從傳世文獻的記載來看,漢代以后出現(xiàn)“狗監(jiān)”這一稱謂。筆者認為狗監(jiān)就是負責所有王室用狗及其相關各類事務的總負責人,可以差遣所有狡士。歷史上最著名的狗監(jiān)是漢代的楊得意,他向漢武帝引薦了司馬相如。唐代詩人劉禹錫詩《酬宣州崔大夫見寄》中的“再入龍樓稱綺季,應緣狗監(jiān)說相如”一句就是借用了這一典故??梢姽繁O(jiān)是十分重要的官員,與皇帝十分親近。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鐘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29]735漢武帝時設置了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上林苑的主要官員有“令”和“尉”,他們的工作是登記禽獸的口數(shù)。還有“上林詔獄”,也是主管上林苑中的“禽獸、宮館之事”,上林詔獄直屬于水衡都尉[30]86。上林苑有犬臺,犬臺宮在長安城外。
3 “廚”官
在璽印中除了“弄狗廚印”之外還有蛇鈕銅印“旃郎廚丞”[31]9,陶文中還有“驪山□廚”[32]319等。廚,廚官之省。廚官在古籍中十分常見,周代以前稱庖,周代有宰夫、雍人、膳夫,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廚人、廚官,秦有廚丞,漢有廚監(jiān)、雍廚等,主要指負責飲食的官員。《敦煌變文集新書》載[33]1237:
昔有楚王共群臣坐食,葅中有水蛭?;萃跤麚舫?,恐法廚官,遂即裹而食之。惠王先患冷病,因食蛭,病遂吐蛭,又腹內冷病,吐出三升,因即宿病永差。王左右及群官等見之,欲追尉官及膳夫等推問罪之。元王曰:“不可為食而罪人。”又欲追宰夫,欲殺罪者,取蛭而吞之。王曰:“天感其意,因此冷病得除。何要令食此蛭?!北闵嵘欧蛑铩?/p>
這段記載中共出現(xiàn)了“廚官”“尉官”“膳夫”“宰夫”四種負責飲食的職官,表明古代宮廷內官系統(tǒng)中與飲食相關的職官系統(tǒng)非常嚴密。
廚官以其職能之故在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妒酚洝肪硭氖多嵤兰摇份d:“釐公五年,鄭相子駟朝釐公,釐公不禮。子駟怒,使廚人藥殺釐公,赴諸侯曰‘釐公暴病卒?!绷碛小妒酚洝肪砥呤稄垉x列傳》:“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反斗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王腦涂地?!币陨蟽蓷l史料都體現(xiàn)了廚官的重要性,甚至在政治斗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秦封泥中與飲食有關的職官還有“羞”類與“飤”類。
羞同饈,指代美食,也表示御膳。與“御弄尚虎”同一地點出土的封泥有“御羞”“御羞丞印”“御羞行府”“御羞陰園”等。其中“御羞”屬于水衡都尉,是上林苑中負責飲食的機構,“御羞丞”“御羞陰園”是御羞中具體的職官名。
飤官在漢印中十分常見。陳直先生曾指出,漢代稱食官為飤官,并且食官在漢代逐漸從“飤官”變?yōu)椤帮暪佟盵34]113。2016年渭河地區(qū)新出土了一枚“飤廚卬章”印,吳鎮(zhèn)烽先生認為“飤廚”是官署名,為飤官屬下的廚官[35]130。王偉先生認為右般是食官的下屬[36]214,這種觀點恰好印證筆者之前的判斷,即弄內有右般,右般在弄中工作或者負責弄中人員的飲食,但本身是由尚食管理的。而弄狗廚又接受弄右般的管理,負責狗類曹屬人員的飲食。既然御弄尚犬的負責人稱狗監(jiān),那么弄內負責所有狗類曹屬食物的廚官稱狗廚也就順理成章了。即弄狗廚的職能是負責狗類曹屬人員的飲食。
通過以上分析還我們還可以認識到,弄為秦官,隸屬于弄的“弄某某”也是秦官,但把與犬類事物有關負責人稱為“狗某”的做法又存在在漢代(漢武帝時期)。因此,我們只能說弄狗廚官在秦代就已經存在了,而漢代也繼續(xù)保留。
4 斷代問題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關于這枚印的斷代問題有過爭論。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弄狗廚官既是秦官又是漢官,因而無法從印文內容來判斷這枚印章的時代。于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觀察其形制。
從尺寸來看,該印邊長2.3厘米×2.5厘米,高1.5厘米,沒有特殊之處。在印面布局方面,此印印面約為正方形,有邊欄有田字界格,白文,一格一字。而這種“有邊欄有界格用摹印篆的白文官印制度,創(chuàng)始于秦代,沿用于西漢初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后才逐步有所改變)”[37]179。該印文字體為小篆,字式略方,筆畫平直,整齊自然,是秦至西漢初期璽印的書寫風格。王人聰先生就其中“印”字的寫法,指出該字“末筆不與上一筆橫劃平齊,而是行筆至中間位置即往下曳,更是秦印的特點”,于是將該印定為秦印[38]2。而事實上,“印”字寫作“”形雖說符合大多數(shù)秦印的情況,但也有部分秦印“印”字寫作“”,如“長平鄉(xiāng)印”“邦司馬印”等,并且在漢印中也有寫作“”的情況,如可以確定為漢印的“建平君印”“軼侯之印”“帝印”[39]26,以及《漢印文字徵》中收錄的“修故亭印”“北鄉(xiāng)之印”“孝成君印”等。因此,僅從“印”字的寫法來判斷該印的時代是不夠準確的,只能說“弄狗廚印”是秦至西漢早期遺物。
參考文獻
[1][2]曹錦炎.古璽通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3]王人聰.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0.
[4]牛濟普.秦印瑣記[J].中原文物,1988(4):66.
[5][31]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10]李超.秦陰陽御弄封泥與苑囿略論[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12):52-60.
[7]陳治國.“陰御弄印”與“陽御弄印”封泥考釋[J].考古與文物,2015(3):118-121.
[8]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9]李學勤.齊王墓器物坑銘文試析[J].海岱考古,1989,(0):351-357.
[11][14][15][16][18][20][25](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2](晉)郭璞.爾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3]夏業(yè)梅.常用詞“犬”與“狗”的演變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9):31-33.
[17]邱龐同.商周戰(zhàn)國飲食史綱[J].中國烹飪研究,1996(3):1-16.
[19]柴波.秦漢飲食文化[D].西安:西北大學,2001:23.
[21]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M].王樹民,沈長云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22]王子今.秦德公“磔狗邑四門”宗教文化意義試說[J].中國文化,1995(2):133-139.
[23][29](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 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4](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7](漢)劉向集.戰(zhàn)國策[M].(南宋)姚宏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8][30]陳直.三輔黃圖校證[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
[32]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M].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
[33]潘重規(guī).敦煌變文集新書[M].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34]陳直.漢書新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35]吳鎮(zhèn)烽.戰(zhàn)國秦印“飤廚印章”釋讀[J].收藏界,2016(10):130-131.
[36]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7]沙孟海.談秦印[J].書法研究,1983(3):177-180.
[38]王人聰.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0.
[39]孫慰祖.歷代璽印斷代標準品圖鑒[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