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清
1
也許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會驚訝:“稱呼”與“自立”有什么關(guān)系?這不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嗎?其實,這二者之間確實有關(guān)系,關(guān)系還不小。
孩子剛出生時,初為人母人父的我們恨不得把那個小小的家伙捧在手心、含在嘴里,生怕他們有一丁點兒的閃失,每天都是“寶貝”“小心肝兒”“小甜心”之類地喊著。出于發(fā)自內(nèi)心的呵護(hù)與寵愛,再肉麻的稱呼也可以自然而然地一天喊上幾百遍。
直到有一天,你口中的寶貝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那躍躍欲試的個頭似乎大有超過你的架勢。可是,他依然像寶寶一樣,不會做哪怕是最簡單的家務(wù),書包、課桌的整理都要別人代勞,甚至連穿衣吃飯都要父母幫忙。
你是不是不止一次地說過:“寶貝,你能不能自己動手整理一下書包???”“寶貝,你的書桌怎么那么亂???”
或許你也會滿腹牢騷:“寶貝,你都這么大了,怎么連這點小事都不會做啊。媽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都會……”“寶貝,你怎么就不動手整理一下呢?“寶貝,你到底什么時候才能長大???”
你的寶貝若無其事地吃著零食,或者看著動畫片,對你的喊話置若罔聞,甚至冷不丁地來一句:“我不是你們的寶貝嗎?我能做什么呀?”
2
是啊,作為父母口中的寶貝,他還那么小(心理年齡),他需要做什么呢?他不是只要安心地享受來自父母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就夠了嗎?作為寶寶的他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幾年前我看到一個關(guān)于家教的片段,一對父母特別迷茫:孩子已經(jīng)升入高中,人高馬大,卻連剝雞蛋都不知從何下手,連系鞋帶這樣的小事都要父母幫忙。這可怎么辦呢?專家建議他們:改變孩子的依賴心理,從改變對孩子的稱呼開始。
稱呼可以最直接地判斷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關(guān)系。在“寶寶”“寶貝”這樣的稱呼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依賴心理,自立能力比較差。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的小寶寶,他們不用長大,而且也沒有長大的機會,因為父母的稱呼傳遞給他們的信息就是這樣的。
直呼其名,雖然有點距離感,顯得比較嚴(yán)肅、正式,但能表達(dá)出對人的尊重與認(rèn)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3
為了培養(yǎng)兒子的自立能力,從兒子上幼兒園中班后,我和孩子爸爸就開始有意識地不再叫兒子的小名,而是直呼其大名。
每次只要我們一喊兒子的大名,他就知道我們有話要說了,總是第一時間做出反應(yīng)——停下手中的事情,用眼睛來詢問你“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直呼其名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但是給孩子提供的消息卻不少。
第一,我們之間是平等的,我很尊重你。
第二,你已經(jīng)長大了,不再是襁褓里不懂事的“寶寶”了。
第三,在這個家中,你和父母一樣也是家庭重要成員之一,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必須承擔(dān)相應(yīng)的責(zé)任。
從孩子上大班開始,我就讓孩子學(xu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比如疊被子、洗碗、掃地等。
兒子如今上小學(xué)一年級了,正如我們所期盼的那樣: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學(xué)會了用電飯鍋煮稀飯。有時吃完飯,他會用小小的手抓著對他來說很大的盆子或碗,努力地夠著水龍頭洗刷;每天晚上,吃過晚飯自己拿出書包開始做作業(yè);到了9點鐘,他自己洗漱,然后上床睡覺……從來不用我們催促。
每每疲憊不堪的我,晚上回到家看到虛掩的門;每每早上起床,看到桌上放著盛滿的豆?jié){或稀飯,我都有一種深深的感動。也許正是媽媽的狠心,才有了兒子小小年紀(jì)的獨立自主與善解人意吧?
改變稱呼僅是讓孩子學(xué)會自立的第一步,卻是給孩子一個關(guān)鍵的成長機會,從今天開始,試著喊一喊孩子的全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