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之 圖片提供:山東歌舞劇院
“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糧,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兒,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親骨肉,血灑戰(zhàn)場?!边@是原創(chuàng)歌劇《沂蒙山》尾聲合唱中的一段詞,情真意切,質(zhì)樸感人,寥寥數(shù)筆便展現(xiàn)了沂蒙老區(qū)人民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歌劇《沂蒙山》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最重要的根據(jù)地之一,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英雄傳說——百萬人民擁軍支前,十萬英烈血灑疆場。直到今天,在山東臨沂,每到臘月的小年,家家戶戶都要祭拜革命先烈,因為這里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鄉(xiāng)鄉(xiāng)有紅嫂,村村有烈士”。
2018年12月19日,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歌劇《沂蒙山》首演。從走進劇場的那一刻,我就被無比熱烈的氛圍所感染。雖然是新作品,但劇場里滿滿當當,座無虛席,據(jù)說兩場的演出票早已售罄,連主創(chuàng)手中都沒有多余的票,足以說明山東人深厚的“沂蒙情結(jié)”。演出中,臺上臺下的互動感很強,觀眾入戲很深,不時會聽到唏噓和抽泣聲。一部新戲,能夠引起觀眾如此投入的真誠關(guān)注和共情實在難得。
對于山東人而言,歌劇《沂蒙山》不僅僅是一部藝術(shù)作品,當那段壯烈感人的歷史在舞臺上再現(xiàn)的時候,塵封的記憶被喚醒,埋藏的情感被復蘇。提起沂蒙山,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紅嫂。紅嫂到底是誰?事實上,紅嫂不是某個具體的人,她是千千萬萬沂蒙女兒中的一員。就如歌劇《沂蒙山》中的海棠,撫養(yǎng)海棠長大的舅舅為了掩護受傷的八路軍犧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加入八路軍走上了前線,又為了掩護鄉(xiāng)親們獻出了生命;海棠為了保護八路軍的遺孤小沂蒙,不得不忍痛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小山子慘死……當年,像海棠一家為了支持革命而犧牲的英烈不計其數(shù),所以這部歌劇塑造的是當年千千萬萬為了革命犧牲奉獻的沂蒙兒女的群像,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的藝術(shù)展現(xiàn)。
OUTLINE/The national operaYimengshanpremiered on December 19, 2018 at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Grand Theatre. For native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work bears far more significance than just art. Deep emotions from yesteryear were unearthed as performers reenacted this historical event.
歌劇《沂蒙山》的故事并不復雜。海棠是核心人物,海棠的舅舅孫九龍、海棠的丈夫林生、八路軍女戰(zhàn)士夏荷、海棠的兒子小山子這四個人物,則通過各種戲劇性事件與海棠產(chǎn)生了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每一事件的發(fā)生,都會帶給海棠一次心靈的震顫,精神上也會得到重生和成長。劇本整體具有非常詩化的意象。編劇之一的王曉嶺尤其擅長歌詞的寫作,很多唱詞文辭優(yōu)美、意境悠遠,更有很多唱詞充滿了純真質(zhì)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傮w而言,下半場的唱詞更加歌劇化,與人物本身的形象也更契合,與戲劇動作的結(jié)合也更加緊密。但是從劇本的戲劇結(jié)構(gòu)上來說,上半場的戲劇相對豐滿,沖突更強烈,下半場比較單調(diào),戲劇矛盾和沖突相對弱一些,這也是作品進一步打磨時需要劇作家考量的。
山東籍的軍旅作曲家欒凱在音樂寫作上,以人們熟知的《沂蒙山小調(diào)》作為主要的音樂動機,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發(fā)展變化,同時將山東快書、秧歌的音樂元素也自然地融入其中。演奏為交響樂隊,配之以民族樂器如竹笛、嗩吶、琵琶、墜琴等,使得音樂上既有歌劇的交響性,又具有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情,喚醒人們很多難忘的紅色記憶。劇中有幾段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林生、海棠的重唱《等著我,親愛的人》,海棠、林生的對唱《一雙鞋子針兒密》,孫九龍犧牲前的詠嘆調(diào)《再看一眼親人吧》,夏荷的詠嘆調(diào)《血水、淚水、奶水》,海棠的詠嘆調(diào)《等上一輩子》等唱段,既有歌唱的旋律,也有人物的情感,同時與戲劇的發(fā)展相吻合。“巍巍蒙山高,沂水長,我們都是你的兒女,你是永遠的爹娘”,劇末尾的合唱《沂蒙山,永遠的爹娘》在頌歌體的旋律中,點明了全劇的主題立意,將情感情緒推向了最高潮??傮w而言,作品下半場在音樂戲劇性的寫作上更加歌劇化,配器方面在某些地方還需要更加細致些。因為樂隊采用擴音,所以對音樂的精準呈現(xiàn)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本劇的二度呈現(xiàn)為這部歌劇的最終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舞臺上巍峨挺拔的高山、土坯小屋,以及小推車、攤煎餅、歡慶的扭秧歌群眾、山東快書攤等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鄉(xiāng)土氣息非常濃郁的服裝造型等,真實地再現(xiàn)于舞臺,讓作品更具有了一種視覺寫實的史詩性般氣質(zhì),宏大而震撼。雖然全寫實,但是舞臺調(diào)度靈動流暢,層次感與畫面感兼具,很有藝術(shù)感染力。近兩年,黃定山導演了多部歌劇作品,都以主旋律和紅色題材為主,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軍旅藝術(shù)家出身的黃定山也善于攻堅克難,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一件原本看起來不容易實現(xiàn)的藝術(shù)構(gòu)想,以專業(yè)的面貌呈現(xiàn)于舞臺。
山東歌舞劇院此次為了歌劇《沂蒙山》,特別招募了專職合唱團。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舉措。合唱團的建立,不僅有利于這次歌劇創(chuàng)排,也為山東未來的歌劇發(fā)展奠定了職業(yè)化的團隊基礎(chǔ)。在這部歌劇中,合唱所占的比例不少,為了實現(xiàn)聲音和表演的最佳舞臺藝術(shù)效果,導演黃定山要求所有的合唱全部在臺上完成。但是,合唱團畢竟是一個全新的團隊,沒有過歌劇演出的經(jīng)驗,在臺上如何站位都不甚明了,更不要說邊唱邊演了。為了訓練這支隊伍,黃定山使出渾身解數(shù),十八般武藝全都用上,最后嗓子都喊啞了!功夫下到了,自然會有收獲!演出時,合唱團不負導演的辛苦和厚望,若非專業(yè)人士,很難看得出他們是“新手”,每個人都非常投入在戲劇的狀態(tài)中,體現(xiàn)出了難得的專業(yè)水準。
本劇女主角海棠由女高音歌唱家王麗達飾演,因為排練時間緊,戲份又很重,下半場基本上都是海棠的戲,繁重的排演任務(wù)使得王麗達在演出前罹患重感冒。好在演出時王麗達的狀態(tài)調(diào)整得不錯,音色亮麗,控制自如,整體完成很好,在人物形象氣質(zhì)的把握上也很到位。楊小勇飾演的孫九龍在舞臺上非常出挑,雖然這個人物的戲份不多,在上半場沒結(jié)束的時候就犧牲了,但是楊小勇的演唱和表演把這個人物的個性特征準確展現(xiàn)出來,讓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躍然舞臺上。張卓飾演的夏荷也給觀眾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最后的那段詠嘆調(diào),完成得非常好,催人淚下。王傳亮飾演的林生雖然戲份很少,但是他的音色高亢,聲音富有穿透力,將一位沂蒙熱血青年塑造得令人信服。
指揮家楊又青執(zhí)棒山東歌舞劇院交響樂團演奏。這個樂團隨著近年來各種演出的增多,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整體呈現(xiàn)都比較令人滿意。
在看劇之前,我就多次被提醒,一定要準備好紙巾,因為《沂蒙山》是一部特別催淚的歌劇?,F(xiàn)場觀看時,我多次體會到了熱淚盈眶的感動。不過,真正讓我無法忘懷的有兩處,一處是當女主人公海棠把自己撫養(yǎng)長大的沂蒙,交還她的親生父親、八路軍的趙團長時,趙團長說:“我要是領(lǐng)走孩子,可就苦了你一個人了……”海棠默默地從懷里摸出一大一小兩雙鞋,深情地摩挲著說:“不,俺的兩個男人永遠陪著俺呢!……沂蒙,跟你親爹走吧!”沂蒙哭著跪在海棠面前:“你就是俺娘!俺的親娘!”還有一處就是謝幕,其感人至深的程度不亞于劇本身,在金黃的麥浪中,海棠終于和死去的丈夫林生、兒子小山子“重逢”,一家三口緊緊相擁在一起……這兩處,我都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淚水如泄洪般奔涌而出。
據(jù)說,排練的過程中,演員們常常因為感動而哭得唱不下去。我想,這種哭泣并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因為情緒中包含著對以主人公海棠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無比崇敬的感情。一部藝術(shù)作品,贏得淚水不難,難的是在流淚的感動中體會到一種崇高的精神,這樣的感動將是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