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晨,羅丹丹
(1.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2.吉林省學校后勤管理指導中心,吉林 長春 130032)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又字摯父,安徽桐城人。晚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是“曾門四弟子”之一。光緒十五年(1889),辭官從教,任職保定蓮池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至九月,赴日考察學制,回國后于安徽安慶創(chuàng)辦桐城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正月,病逝于桐城家中。吳汝綸有著特殊的教育背景、社會閱歷,逐步由深受封建正統(tǒng)教育的士子覺醒為具有現(xiàn)代思想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呈現(xiàn)出獨特的歷史價值與人文意蘊。
鴉片戰(zhàn)爭與甲午戰(zhàn)爭使中華民族在震驚、悲憤、屈辱中掀起民族救亡運動。這場愛國運動引發(fā)了中國社會全民深刻反思,使其探尋國家落后及甲午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中華民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覺醒可謂始于挽救國家、民族之危亡之際,其掀起了軍事、實業(yè)、教育等多方面的變革。當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的志士仁人將中國戰(zhàn)敗的根源歸之為清政府的政治腐敗、軍事科技落后和經(jīng)濟衰退于制度時,吳汝綸卻獨具慧眼,將其歸結于中國教育與世界的落伍,開始對幾千年的封建儒家正統(tǒng)教育進行反思和批判。他認為教育的落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八股取士的應試教育鉗制了人們進取開放的思想,科舉制“以為舍時文而用策論,策論之不足得人,仍恐不如時文,以其茫無畔岸,人競抄襲,而考官時文出身,不能辨策論高下?!盵1]132科舉制束縛了人的思想,導致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輕理、重文現(xiàn)象,是自然科學滯后不前的主要原因。“中國書院專講應試之學,國家以此取士,士之學者日眾,止能擴充,不能裁減。來示所謂先多窒礙,自是卓論?!盵1]88
覺醒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科舉制是滯礙國家發(fā)展的絆腳石后,提出廢除科舉。吳汝綸認為“竊謂廢去時文,直應廢去科舉,不復以文字取士,舉世大興西學,專用西人為師,即由學??既「卟?,舉而用之?!盵2]194但他堅持教育體制的變革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不應該讓其他國家染指。清政府醞釀頒布“壬寅學制”時,吳汝綸將自己在日本的教育考察報告通過張百熙及時反饋給“壬寅學制”的制定者,他提出雖然日本的教育經(jīng)過改革獲得成功,但日本的教育改革經(jīng)驗不可全盤照搬,中國還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制定,最終應形成了以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融合西方科學技術的教育模式,“教育之法,大致可得要領,獨施之吾國,尚有須訪諸君然后能定者。此大事,未可草草?!盵2]396
吳汝綸通過對日本的教育考察編訂了《東游叢錄》(1902年10月17日由日本三省堂書店出版),總共四卷,分《文部所講》《摘抄日記》《學校圖表》《函札筆談》。吳汝綸詳細記述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學校的沿革及當時各級各類學校在學科設置、講授方法、管理體制、附屬設施(如校舍建造、圖書館等)、教育經(jīng)費支出等,全方位地考察和調查了日本各級各類學校及相關教育部門的情況(如西京大學預算表、西京尋常中學校宿舍規(guī)則、私立女子職業(yè)學校概則、高等學校預備科課程表等),還將他與日本十幾位資深教育家和教育界行政官員的交往記錄、筆談結果等納入此書,為研究者提供了翔實的史料參考?!皩W堂衛(wèi)生之術最重要,其房屋高矮,間架大小,墻壁色明暗,窗牖位置,坐幾案相距遠近,上下尺寸,皆有定制,皆歷經(jīng)考驗利病,博采歐美善法而成者。其教育精神所注,似亦以強國強種為主。”[3]可見,吳汝綸對日本教育的考察可謂殫精竭慮,其教育改革的總體思想依然以強國強種為主。吳汝綸所處的時代背景讓他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中華民族被瓜分、欺辱的亡國滅種厄運,必須學會自強御侮的能力,其先決條件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他說:“蓋必振民之窮而使之富焉,必開民之愚而使之智焉。今之內治者無所謂富民之道也?!盵4]“以團結國民為主,謂之國民教育。其法務使人人讀書識字,程度不必高,而為教普遍,即能強國?!盵1]286
明清以來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將國人的視野局限在儒家的綱常苑囿中,使其中規(guī)中矩、停滯不前。吳汝綸等末世文人卻在炮火聲中以先知卓見的眼光看到強國之路在教育,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吳汝綸的游學日本經(jīng)歷為其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之源頭,更是他“西學中用、中西兼存”教育思想的根底。有別于洋務派、維新派之處的是,吳汝綸并沒有盲目地將日本、西方的教育思想照搬過來,而是通過自身的教育實踐進行改良,形成獨具特色的現(xiàn)代教育觀。
吳汝綸作為教育改革家,將中西教育融于一體,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教育改革的實踐。他在保定蓮池書院、桐城中學堂期間,努力地實施自己的教育革新思想。他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首先,他通過對日本教育的考察,結合中國教育實情,倡導“西學中用、中西兼存”的辦學宗旨。在中西文化論證中,他認為“國勢孱弱,非盡當國者之過,乃吾輩學校中不能培壅真才,所學不能應時用,以此致貧致弱。雖江河日下,亦緣學問不講,無能知其非者。變易風氣,誠非居下者所能為役,若各盡其勢所能,則惟相勉為有用之學,庶其近之。其西國格致之術,實能彌補造化。”[1]195在中學與西學的取舍上,他針對“此邦有識者或勸暫依西人公學,數(shù)年之后再復古學。或謂若廢本國之學,必至國種兩絕?;蛑^宜以漸改,不可驟革,急則必敗。此數(shù)說者,下走竟不能折衷一是,思之至困!執(zhí)事乃欲兼存古昔至深極奧之文學,則尤非學堂程課之淺書可比,則尤無術以并營之,又眾口之所交攻者也”之說法,認為“西學未興,吾學先亡?!盵1]275日本明治維新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但在教育上出現(xiàn)的新、舊學反復斗爭的局面也讓其走了曲折之路。經(jīng)過對日本的教育考察,吳汝綸改變了自己以往的“新舊二學,恐難兩存”思想,意識到中國引進西學是為強國保種以解“燃眉之急”的治標之舉,鞏固國學發(fā)展西學才是長期的治本之策。他提倡西學,并非一味效法西學,主張翻譯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來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jīng)驗。學習西方,首先要攻破的是語言關。他認為在人的能力有限的先決條件下,應該放棄那些鉗制人思想的科舉文化,在學堂中開設西學,并與中學放在同等地位,才能精通西方文字,閱讀西方科技方面的文獻知識,掌握西學精髓為我所用。1899年他先后開設英文、日文兩個學堂,并聘請英居格豪、日中島裁之擔任英文、日文教習。
其次,提出國民教育。在洋務派探尋救國方針時,吳汝綸就認識到清政府的衰落與國民素質低下有很大的關系,中國自強、民族自立的根基在于加強對全體國民的教育。他指出“今吾國尚難驟幾,然欲自立於世界,則必以國民教育為的。必行國民教育?!盵5]國民教育是以“團結國民為主”,實施國民教育的前提條件是培養(yǎng)師資力量,“必行國民教育,先須開師范學堂?!盵1]286“先立師范學堂,取成學之士,延外國教習,教之以粗淺圖算格致普通之學,蓋不過期年旬月,可望速成。成以散之縣、鄉(xiāng),俾以次為中學、小學之師,庶冀推行漸廣,不以求師為難。竊謂當今急務,莫先于此?!盵2]375最終,“使人人讀書識字,程度不必高,而為教普遍,即能強國。”[1]286他率先提出國民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國民,女子與男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權利。要保證全體國民都受教育,國民教育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制度保障。他認為女子接受教育,要打破傳統(tǒng)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女性是家庭教育的啟蒙者,是造就人才的搖籃。同時,他還提倡要普及國民教育必從小學開始,“小學校所以教育全國男女者是也?!逼占敖逃龖加诨A教育。為了讓市井中的男女老少都能了解和識得詰屈聱牙的古文字,吳汝綸建議清政府采用“省筆字”即簡化字。他認為學會“省筆字”為學習漢語知識提供了一條便捷之路,有助于婦女兒童習得、認知。
其三,創(chuàng)辦現(xiàn)代學堂。光緒十五年(1889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吳汝綸在保定任蓮池書院任主講(院長)一職,對蓮池書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現(xiàn)代改革。他親自編選了一部時文教材來引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古文,開設外文課程,聘請中島裁之、貝格褥為教習,來教授學生學習外文及歐美國家的歷史、政治、憲法等。在學習之外,他密切關注時局變化,購置新譯書報來為學生提供新知。
清末大興學堂運動在全國已經(jīng)開展,但很多都是從舊式書院轉變過來的,教師也多是舊學堂的塾師,傳授的還是程朱理學,與真正意義上的新學堂相比名不符實。吳汝綸旅日歸來后,對其教育革新思想的踐行銳志不減,回到家鄉(xiāng)后繼續(xù)努力創(chuàng)辦現(xiàn)代學堂——桐城學堂。吳汝綸將關于教育改革的全部理念都投注到桐城學堂的建成上。桐城學堂是吳汝綸“畢東西并一堂”理念的一次成功實踐,也開創(chuàng)了安徽省具有現(xiàn)代近代意義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是吳汝綸采納日本文部大臣菊池“今日貴國欲興教育,當先造就一種人材,能當教育之大任者,此為根本之根本”[2]786之建議并結合國內實情創(chuàng)辦的。為了達到“欲求速效”的培養(yǎng)新學傳播人才,早日實現(xiàn)社會開化的目標,吳汝綸在課程開設上進行了專門設置,“專門之業(yè),如天文、理化、博物、制造等,皆精奧難學,不易得師,其農(nóng)工商業(yè),雖家國富強基礎必不可緩之事,而吾國尚區(qū)而別之,以為非士人之業(yè),今亦未便創(chuàng)興。今所延之師,長于法學、理材學,此二學,尤吾國所急需?!盵1]316為引領新思潮,在安徽乃至全國開科學風氣,為新學在更廣范圍傳播創(chuàng)造客觀條件,吳汝綸為桐城學堂撰寫了《開辦學堂呈稿》《開辦學堂章程十七條》,囊括了辦學宗旨、教師選聘、學校管理、設備等,為全國現(xiàn)代學校建設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吳汝綸能夠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同時將西方教育思想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躬身踐行。吳汝綸作為由科舉進身的傳統(tǒng)士子,儒家思想是他平時生活的準則,“汝綸自少釋褐游京師,見公卿大夫在廷百執(zhí)事,凡由科第起家者,無不命為儒,從而叩之,亡如也?!盵6]但面對現(xiàn)實,他并沒有沉流于時下,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社會現(xiàn)狀?!吧礁淞林^吾國人人欲學宰相,語謔而論自精?!盵7]放棄培養(yǎng)“通儒”的教育觀,通過向西方學習“以新為貴”的求索精神,來滿足社會對新人才的需求,順應時勢發(fā)展。
在中國教育現(xiàn)代的變革中,吳汝綸以畢生之力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為中國教育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變、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皡窍壬甲孔R,曠絕一世,日本維新之時,斷無如此人才。大清教育之隆,可以翹企也?!盵2]786他的教育革新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