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一)課程設置上缺乏。目前本科院校開設的五門思想政治課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但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課主要開設包括《形勢與政策》《基礎》和《概論》。其中《概論》《綱要》課程部分內容有交叉,但教學目標與定位不同。《綱要》注重歷史素材、背景,以事實闡述近代史的理論、觀點,達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歷史意識的目的。而《概論》課更多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以及對中國革命實踐所作的指導,從內容上說本科院校往往先開設《原理》與《綱要》課程,學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近代史課程后,再開《概論》課,學生就可在史實的基礎上學習、消化、吸收《概論》課程內容,效果更佳。相對高職學生而言《綱要》課的缺失,導致《概論》前期史實材料缺少,學習內容不易理解,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充分整合課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補充課堂上必要的史實,達到提高思想政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的效果與目的。
(二)缺少歷史意識。當前社會中在多元文化、社會轉型等因素的不斷影響下,高職生普遍關注歷史較少,缺少必要的歷史知識,在情感上易出現虛無感與民族自卑感情結,思想政治教師尤其應當注意,在受到社會流行文化、歷史態(tài)度等影響時,喜歡追求新意,甚至歪評歷史,這樣其結果很容易導致歷史知識認識的錯誤,更不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思考與觀察社會。
(三)缺少必要的歷史知識、歷史行為能力,欠缺思想理論的上升。不假思索的僅僅是人云亦云,沒有將歷史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智慧。提高其思想理論水平,高職生在歷史態(tài)度,社會流行文化潮流的影響下,喜歡追新求異,甚至歪評歷史,體現出對歷史知識學習的不全面不科學,缺少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思考觀察。鑒于高職生歷史意識積淀較少,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與時事結合。
(四)目前在校教師的學歷背景、教學質量普遍存在差異。許多高職院校是由大中專校合并而來,此類院校中教師學歷層次有??粕?、本科和研究生,專業(yè)也是多樣,涵蓋政治、歷史、民族學與法律等社會學科,即與院校合并有關,也容易出現“思想政治課誰都能上”的現象。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存在問題,單看授課形式與效果,會發(fā)現許多問題,看似個性但實際明顯違背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求,對政治性、思想性強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教師僅是為理論而理論,欠缺歷史支撐,不少教師僅追求學術卻違背政治性,部分教師僅考慮課堂的趣味性,而把歷史課堂娛樂化、惡俗化,這些現象應引起思想政治教師的思考與關注,如不及時糾正,亦會造成學生歷史意識思維的不當培養(yǎng),甚至造成對學生的誤導。
(五)當前校園文化偏于實用,明顯阻礙了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發(fā)展。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當前社會的大環(huán)境之下,特別是高職院校注重課程設置的短期實用;二是思想政治課并不像其他路橋建造、機械加工專業(yè)容易被衡量、評價與顯現。思想政治課教育更多的是養(yǎng)成性教育,本課程具有長期性、隱藏性與顯微性,本課程在應用上并非立竿見影。如果學生能夠做到上述目的,自然會對思想政治課程感興趣,所以個人覺的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通過自身積極向上的努力拼搏來獲得外界的認同與支持。
(一)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想政治課教師還需不斷加強自身歷史素養(yǎng)。如果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的教學大綱還要寬泛的時候,這時教師才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真正的教育家、詩人與藝術家。高職思想政治課程就應該這樣,高職思想政治課程也同樣適用于上述理論。
如何提高歷史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第一,應該加強歷史知識的學習,廣泛涉獵尤其是近代史實的專著,以便與《毛澤東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課程內容結合,融會貫通。第二,不斷加強思想政治課背景交流,注重學科間的互動、請教,杜絕交流的表面化、形式化。
(二)加強歷史觀的科學培養(yǎng)。高職學生屬于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形成階段,其中他們的認知、知識結構還有心理特點都非常容易受到當下流行的多元信息文化、互聯網文化的不斷沖擊影響,存在部分錯誤的不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錯誤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學會引領學生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解決問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方法,形成科學的唯物史觀,不能將非主流社會輿論及歷史事件娛樂化,應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修養(yǎng),做好學生稱職的引路人。
(三)為思想政治課教學而努力。思想政治課是近年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能力,第一,應樹立主體主導性的理念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引領、尊重、促成激發(fā)學生主體作用,學校課堂內外配置合理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積極促成思想政治課多層次多方位教學展開;第二,依據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背景再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置課堂內容,安排整合教學內容,筆者認為應當分清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合理的刪減;第三,需要重視兩點內容:一是注重結合學生所熟悉的中學階段所學習的政治、歷史知識;二是注意《概論》課和《基礎》課的重合內容。高職階段增加了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性知識,中國近代時事及中國史事知識,但實際上高職學生缺少史事知識,基礎較差,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方法,幫助學生追根索源,要盡量增加學生的歷史史實基礎,盡量做到史論結合,來增加思想政治課程的學術性、說服力,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當時當地的歷史人物、地理環(huán)境、民情風物,盡可能地把當地的風土、人物、資源與思想政治課堂相融合,以增加教學親和力,形象性增加授課內容。在教學方法上,盡可能多地加入案例教學、實地參加調研與考察、專題研討、辯論等方法,激發(fā)學生歷史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及合作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歷史思維的方法能力,并不簡單是史料的堆砌,形成以能力為導向的發(fā)展。
(四)充分重視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高職教育一般具有人文性與職業(yè)性兩個屬性,但從高職院校的發(fā)展來看,他們多重職業(yè)性這一特點,從校園文化上看非常實用,而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公共課,如語文、思想政治課程不太重視,通過學生學習發(fā)現,他們在思想上亦更看重技術類課程,但從長遠來看,學生不僅要掌握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具有自主學習、授人以漁、適應并推動社會的能力和態(tài)度,這樣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特別是通過公共課程的教學,最終促成學生在道德、知識、人格諸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高職的素質教育,思想政治課才能獲得學生、社會的普遍認可,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價值得到徹底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