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軍
日前,由人民日報新媒體發(fā)起的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創(chuàng)意體驗館及“年代音樂秀”在京拉開序幕,歌手成方圓作為內地歌壇的杰出代表成為此次活動的開場嘉賓。
上世紀70年代后期,17歲的成方圓考入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二胡,畢業(yè)后在中央樂團任演奏員。上世紀80年代初,內地流行樂壇尚處在萌芽狀態(tài),憑借著對音樂和歌唱的熱愛,成方圓步入歌壇。在那個流行歌曲倍受爭議的年代,放棄二胡演奏“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yè)”而改行唱靡靡之音,無疑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在那個吉他彈唱被誤解成“流氓、混混”的時期,一個懷抱吉他登臺歌唱的女孩自然更是倍受非議。但成方圓一路走過來了,并以《游子吟》《大海啊,故鄉(xiāng)》《童年》《我多想變成一朵白云》等傳唱一時的歌曲贏得了大眾的肯定。
屈指算來,成方圓步入歌壇已經四十余年。這些年她唱過無數(shù)歌曲、上過許多晚會、演過影視劇、當過主持人、開過個人演唱會、主演過音樂劇?;厥锥嗄觑L云變幻的歌壇,成方圓說:不求大紫,但求常青。
在意表達方式,不在意市場
不久前,成方圓驚艷亮相江蘇衛(wèi)視《蒙面唱將》節(jié)目,讓很多老歌迷得以再度領略這位超越時代的歌手的風采。對于參與時下的各類電視節(jié)目,成方圓說:“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唱歌,也從未離開過舞臺,不過是現(xiàn)在的舞臺形式有變化而已。作為一個流行歌曲的演唱者,我始終覺得必須要與時俱進,注入新的音樂元素,這樣才能和時代同步前進。作為一個歌手、音樂家,最幸福的就是可以通過音樂和歌聲表達自己內心的各種情緒。支撐我堅持到現(xiàn)在的就是因為喜愛。有時候我們同行之問的朋友聊天時會問到,你怎么就一直在在演出?。课艺f,就是因為喜歡。我喜歡不同的音樂風格,這個事恰恰是自己的職業(yè),我覺得也很幸運,也很幸福。”
在歌迷眼中,成方圓無疑是“上世紀80年代的歌手”。面對新人輩出的歌壇,成方圓說:“現(xiàn)在面對新人輩出的歌壇,我知道自己能用什么風格來表達自己,不求大紫,但求常青。我有我自己的表達方式,不會在意市場。如果老想著市場,那不會有好的結果。就像一個半老徐娘的人,如果老是想怎么把自己打扮成20多歲的人,跟年輕人比,那是不可能的。人都會有老的時候,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位置。我覺得自己現(xiàn)在沒有壓力,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行了,我的歌迷和我一起成長。我前幾年出過一張專輯,另外還出版過攝影作品集,也開過演唱會和攝影展?,F(xiàn)在我還開了微信公眾號,用文寧和影像來記錄心情,而不是單單是用音樂。我覺得,這就是時代變化。”
很懷念那段《手寫的青春》
藝術生涯與時俱進的成方圓,生活里卻是一個戀舊的人。
“我特別喜歡給朋友寫信,這幾乎成了我生活中的最高精神享受?!痹诔煞綀A的隨筆《手寫的青春》中,她如是說。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公眾人物,成方圓經常能收到大量的歌迷來信,有些歌迷因為通信而成為了朋友。成方圓說自己的交友之道很怪——好惡全看字跡。
回首那一段時光,成方圓說:“那些年的觀眾很熱情,我常收到觀眾的來信,經常是一麻袋一麻袋的信。我也經?;匦?,有一些就此成為了朋友,現(xiàn)在還來往?,F(xiàn)在我的個人網站上的一些朋友,都是那時候的寫信交下的朋友,他們幫助我做網站,交流就更方便了。由于信太多,不可能都回信,就只能挑一些信來回。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那些信的內容寫的好的,或者是字跡寫的好的,我喜歡回這樣的信。例如那時有一個上中學的女孩,寫信來往后成為朋友,后來她也進入了唱片行業(yè)。還有一個外地的大學老師,寫來的信足有好幾十頁,寫的特別好,像論文一樣,他把我分析得特別透徹,尤其是寧寫的特別好,我因此就給他回信。我對書法很喜歡,見字如人。有一個學外語的學生,那時給我寫信,探討一些英文歌曲的翻譯問題,他的寧寫的很好,一來二去就成為朋友。后來一次在飛機上,他認出我,就提起那時寫的信。我說他的寧寫的特別好,他就笑了,說那個字不是他寫的,因為自己的字寫的特別難看,所以就讓別人代筆。我說就是因為肴你的寧寫的好,我才給你回信。他說他當時意識到了這回事,覺得我會注意到寧跡好壞,所以才找人來代抄寫一下給我的信件。那時也就是寫信,沒有見面的機會。我很不念那時的寫信的感覺,因此我寫過一篇文章《手寫的青春》,就是懷念那時紙和筆的年代和生活。這篇文章在很多地方轉載,還收錄進中學生課外讀物。
“現(xiàn)在的人寫字的機會少了,也不注意寫字,不像我們小時候,家長就督促練毛筆字。其實我一點兒不排斥電腦,也享受著它的種種方便快捷,但每當我要給最親近的人寫信時還是喜歡用筆,因為我堅信寧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在書寫的同時我生命的—部分也隨之帶走了。而打字則像是請人代筆,隔著一層什么,就像打電話時盡管你能清楚地聽到對方的呼吸,可有些話就是怎么也說不出來,最后還是得借助筆紙,就是這么神奇,形式的不同、工具的不同,影響到內容的不同。過去沒有電腦,沒有電話,更沒有微信,朋友的思念、親人的關愛都是一個寧一個字地寫在紙上的,閉上眼睛仔細想想吧,生活中有多少讓人柔腸寸斷的故事都是和書信有關系的,翻開那些信眼前就是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想忘也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