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 河南省周口市廣播電視臺
互聯網環(huán)境下新聞信息的傳播,正在由電視平臺向網絡平臺方向轉變,微信、微博、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等平臺,已經成為公眾了解新聞的主要渠道。而傳統(tǒng)電視媒體用戶的流失,使其不得不從人才培養(yǎng)方面,對電視新聞記者進行重新的角色定位,開展新聞采集、編輯技能的培養(yǎng)教育,以實現電視新聞媒體的長遠發(fā)展。
近年來我國大量互聯網新聞媒體開始出現,網易新聞、騰訊新聞、今日頭條、虎嗅等新媒體客戶端的興起,嚴重擠占電視新聞媒介的市場占有率。因此為面對與克服電視新聞日益衰落的困境,各電視新聞平臺也紛紛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推出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等客戶端,以及微博官方賬號、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或門戶網站等網絡窗口,定時向外界發(fā)布最新最熱的新聞內容。
在這一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已經成為電視新聞記者自身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當前電視新聞記者思想政治觀念、新聞理念的落后,不僅嚴重影響其在新聞信息采集、篩選的編輯意識,也會導致其所開展的新聞采編活動,仍舊沿用傳統(tǒng)的新聞工作模式,對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內容、新聞細節(jié)進行簡單介紹,產生的新聞傳播效果較差。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需要從新聞理念、采編模式等方面入手,進行新聞內容編輯、傳播流程的創(chuàng)新,才能有效完成電視新聞的準確制作與傳播。
相比于近年來興起的新媒體,電視媒體在長時間信息傳播過程中,有著更廣范圍的人口覆蓋和影響力,其新聞信息傳播的真實性、權威性也更高。根據《人民日報》對“新媒體”調查研究得出,眾多新媒體在網絡中的泛濫,使得標題性、廣告性、推銷性新聞內容層出不窮,新聞信息的虛假化與克隆化,已成為新媒體信息傳播面臨的主要問題。而這些問題在電視媒體的新聞傳播中不存在,普通公眾主要以“新聞聯播”、“央視新聞”等的新聞內容為依據,進行熱門新聞信息的了解與分析,這就為電視新聞記者的新聞采編、新聞傳播,創(chuàng)造了具有公信力的現實基礎。
電視新聞記者長期工作在電視媒體,其對新媒體新聞的編輯模式、信息傳播方式了解較少,也無法按照新媒體新聞傳播的要求,開展一系列新聞采集、編輯活動,這是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面臨的問題之一。首先新媒體新聞審核的門檻較低,電視新聞記者無需對時下的熱門新聞進行精細化操作,只需對采集到的內容進行整合與播出,才能滿足新媒體新聞實時性傳播的要求。其次,新媒體新聞注重新聞傳播者、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而電視新聞更強調新聞信息的單向通報,這也導致電視新聞記者在工作中存在較大失誤。
傳統(tǒng)電視媒體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往往采取電視新聞記者深入實地采訪,來獲取到第一手的新聞資料。通過將拍攝的新聞素材進行篩選、整理,就可以對已經整理好的新聞內容排版,然后再交由播報人員作出報道。雖然這一信息傳播機制的真實性更高,但其所存在的信息時效性低,無法滿足受眾實時性的信息獲取需求。而電視新聞記者仍舊使用這一新聞編輯模式,作為互聯網新媒體新聞的加工方式,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新聞傳播的單向性、滯后性問題。
傳統(tǒng)電視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主要以國際國內新聞、社會新聞的采編為主,將國家大事、國際交流與訪問等新聞作為重要內容,進行新聞素材的編輯、整理與報道。由于電視媒體記者在新聞內容的拍攝、篩選與組織中,常常依照新聞采編慣性作用,以官方口吻進行報道語言、新聞內容的撰寫,具有較強的空洞性、政治說教意味,因此這不僅容易引起普通受眾的反感,也違反了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原則,使得報道的新聞事件過于寬泛化。另外,部分電視新聞記者,仍舊將自身看作單純的新聞采編人員,沒有為新媒體平臺服務的意識,這也對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存在負面影響。
電視媒體記者若想完成自身角色的轉型,其需要從新聞內容的采編方面著手,改革原有固化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減少最新最熱新聞的加工環(huán)節(jié),才能有效實現電視新聞記者的互聯網化。首先要簡化新聞拍攝、當事人采訪等環(huán)節(jié),主要針對重要對象進行問題詢問,以幫助自身了解某一新聞事件的整個經過。其次,適當控制新聞素材的篩選、編輯流程,放寬新聞內容的審核門檻,盡可能主動迎合現代受眾的新聞喜好,讓更多熱門新聞得到較好的編輯與發(fā)布。因此電視新聞記者拋棄原有的新聞編輯模式,以網絡新媒體的采編流程為指導,借助于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途徑,進行電視新聞內容的編輯與發(fā)布,可以達到預期的新聞傳播效果。
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的實時性,要求任何新聞媒體在新聞內容組織時,都必須摒棄過于繁復的新聞形式,而要將重要新聞信息的傳達放在第一位置,這樣才能保證新聞能夠被受眾瀏覽與回應?;诖?,電視新聞記者在新聞信息的采集、傳播時,也要更多搜集那些新聞片段、重要新聞素材,之后將其組合為反映某一社會事件的新聞內容,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新聞重要內容的表達,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另外,電視新聞記者進行新聞組織編輯的過程中,也需迎合廣大受眾的需求,不定時與普通觀眾展開溝通交流,對現有新聞的真實性作出判斷與修正,以引導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與輿論導向。
傳統(tǒng)電視新聞記者對新聞信息的采編,不能僅僅按照新聞事件的發(fā)展經過,對涉事雙方對話陳述進行記錄,這樣容易導致新聞傳播中思想價值觀念的偏頗。尤其面對海量的新聞內容,新聞電視新聞記者更應該去粗取精,挑選那些有價值、有正確思想導向的新聞片段,進行新聞的組織、編輯與報道,傳遞具有正能量的社會觀念,來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可信度。同時還要針對某一新聞的發(fā)展態(tài)勢,挖掘新聞素材中的潛在信息價值,對新聞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經過及結果等進行分析。因此電視媒體記者在參與到新媒體信息傳播后,其只有堅守自身的新聞職業(yè)道德,對原有的新聞采編模式做出創(chuàng)新,才能完成角色的轉型發(fā)展。
電視新聞記者在新聞播報過程中,通常負責新聞內容的采集、編輯與整理,其對新聞信息傳播具有重要作用,而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推動著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在多元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需要掌握多種新媒體信息的傳播屬性、傳播方式,并以受眾需求為導向進行新聞制作,從而實現海量新聞的高效率、高質量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