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聊城大學文學院
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yǎng)”一詞定義為:“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①在國內,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認識是:“媒介素養(yǎng)是指媒介受眾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應用的能力?!雹?/p>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信息傳播的交互主體性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單一性和權威性,新的媒介傳播表現出明顯的草根性特征。公眾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體,與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形成鮮明對比,不再是純粹的信息消費者,也是內容生產者、活躍的媒介活動參與者。因此,互聯網時代賦予公眾媒介素養(yǎng)新的內容和更高的標準,其高低不僅影響到公眾對新媒介傳播環(huán)境的合理有效利用,決定著公眾自身的生存質量,同時也決定著社會化媒體的發(fā)展方向,并由此影響到現實社會的發(fā)展進程。
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相較傳統媒介,有其獨特的傳播特征。首先,信息傳遞內容多樣化。同一個事件有多個信息源,每個信息源多少會體現傳者的個人傾向,信息的接受者也會對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收、閱讀和反饋。其次,信息傳播途徑方便快捷,公眾僅運用終端設備,就可以擺脫時間和地域的束縛,自由獲取所需信息,即時傳遞和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思考,實時反饋完成信息的再傳播。最后,信息傳播過程雙向互動,真正實現了點對點的傳播和接受,公眾在發(fā)布信息時處于主動狀態(tài),活躍在信息制造、發(fā)布的媒介中。因此,需要從建設者或生產者的角度來擴展對互聯網時代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認識。
互聯網的興起打破了以往信息傳播的壁壘,帶來了媒介的民主化。技術的革新促使資源分配模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媒介把控的話語權逐漸分散,資源充分下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對立,傳者與受者的界限被打破。傳播模式由點到面轉向點到點,信息的發(fā)布與接受從單一模式變?yōu)榻换ツJ?,形成了“人人皆媒,萬物皆媒”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當下,公眾普遍具備一定對信息的選擇、辨別和批判解讀能力,但仍存在很多問題,給生活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對該現狀,本文將從信息、媒介、效果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互聯網的發(fā)展帶來了信息爆炸,其中蘊藏著無數知識,也充斥著各種無稽之談。信息生產和傳播的交互性特征,使得信息的生產者不僅有媒體工作者還有大量的公眾。一方面,媒體工作者為了爭奪受眾、攫取商業(yè)利潤,越發(fā)嫻熟的去迎合大眾心理,利用“眼球效應”,引導輿論。另一方面,公眾也通過互聯網及自媒體直接參與信息的制作和傳播。然而,公眾在更加便捷的獲取和了解信息、增加信息儲備的同時,閱讀、消化、深刻理解信息反而在減少。所以,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過剩,未必會真正帶來公眾對信息理解的加深,過度的網絡信息負荷也并不一定帶來知識的增長和社會洞察能力、判斷能力的強化。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體對受眾的限制,信息的接受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且信息的獲取成本幾乎為零。媒介尤其移動媒體真正成為了公眾肢體的延伸,公眾越來越習慣于通過它們獲取和生產信息,做出決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然而,當公眾過度依賴互聯網時,他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也都會逐漸被無處不在的媒介所控制,進而形成對媒介的依賴。
英尼斯的媒介時空偏向理論認為不同媒介對時間和空間偏好有區(qū)別?;ヂ摼W更多偏好于空間。在公眾更多的使用互聯網時,他們的思維習慣會有所改變,其空間思維和全球意識可能得到強化,但時間思維與伴隨的歷史感會有所缺失。當公眾習慣于網絡上簡單、直白的短文本閱讀后,對長文本及深度報道背后的社會意義和真相的理解與需求必然會相應減少;當公眾對信息的理解愈發(fā)依賴視覺化內容的時候,其思維方式有可能傾向于淺思考和娛樂思考,逐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互聯網具有信息協同過濾的機制,極易導致受眾觀點表達的情緒化,而情緒化的觀點又是構成群體極化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的基礎。在該輿論生態(tài)中,個人受到群體影響所做的決定,往往比單獨決策時更極端。目前,公眾獲取信息不再單純依賴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越來越多的通過朋友圈和微博訂閱等社交媒體。擁有共同興趣愛好或同樣身份的公眾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匯聚成龐大的人群。他們在觀點上彼此認同,只分享近似取向的信息,從而筑起一座“信息繭房”。同時,各種平臺的算法推送對信息過濾進一步推波助瀾。所以,公眾很難獨立識別真實或虛假的信息,往往會屈服于社區(qū)的情感、立場和陳規(guī)舊念,從而導致草率的主觀判斷,最終陷入群體極化的混亂中難以自拔。
互聯網時代,具備與新媒介傳播環(huán)境相適宜的媒介素養(yǎng)是公眾必備的能力,而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高下會直接體現在其上網過程的態(tài)度和行為中。公眾應從個人到群體、從私人生活到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各個層面積極的運用互聯網媒介,懂得不斷的利用媒介優(yōu)化生活,而非讓自己的生活為媒介所控制。
避免信息過載和溢出,形成有效的聯系和理解?;ヂ摼W時代,媒介信息呈現出一種全開放的狀態(tài),傳統“把關人”幾乎無關可把。這要求公眾必須提高自己的信息接受能力。首先,公眾作為信息的接受者,應建立有效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機制。在應對信息負荷時,具備準確搜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學會合理分配注意力資源,盡量接觸最有價值的信息。其次,互聯網平臺虛擬、隱匿的特性為公眾言行噴涂了保護色,令公眾可以無視后果的設置“議題”。面對資訊的洶涌浪潮,公眾接受和詮釋資訊的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公眾要嚴肅對待自身的信息接受行為,區(qū)分辨別信息真假及有用與否,有選擇的加以接受,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
防范信息控制和依賴,培養(yǎng)批判自主意識。任何外在信息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立場,通過互聯網及其社交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包裹著情緒和不確定性,準確性和真實性普遍存疑。公眾作為信息的消費者,必須時刻警醒自身所處的網絡環(huán)境,主動探索某些未知領域的信息,經常性的脫離原有圈子,嘗試進入公共領域,避免自己被封死在“繭房”里。因此,公眾應該增強批判意識,強化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盲目接受并輕信自身社群的資訊,主動將之同公共領域的信息進行對比,這種多方交叉融合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依賴的負面效應,防止自身被信息所控制。
超越娛樂和技術運用,提升公共表達和賦權。公眾不應單純將互聯網當做一種娛樂或社交工具而技術性的運用,應當通過互聯網更好的進行公共表達和理性對話。在公眾的自我技術賦權中,網絡是重要的信息載體和資源,通過它不僅可以滿足個人性的生活議題,還可以進行更多的社會性表達、參與社會治理,甚至推動國家的發(fā)展。
首先,促使公眾負責的發(fā)布信息并進行再傳播,著力引導公眾正確運用話語權。公眾必須認識到言論自由不僅是一種相對的自由,更是一種責任,在發(fā)布信息時應著重思考議程設置的合理性和價值觀的正確性,多方位自我檢視,加強自律意識。其次,加強公眾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建設。由互聯網的信息倫理所引發(fā)的問題日益凸顯,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因此,公眾在接受信息時,必須受到社會道德的約束。理性看待媒介信息,控制自己在群體中的言行,反思媒介使用行為,增強社會責任感,明確進行網絡活動的道德底線,構建和諧健康的文化傳播環(huán)境。最后,提高理性參與網絡社區(qū)建設和公共事務的能力。參與式的社區(qū)行動,即由對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轉為通過“賦權”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區(qū)形成,而非僅僅指責媒介的不是③。加強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不僅在于提升普通公眾積極利用媒介的能力,還在于提高他們對社會的作用能力。
互聯網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面對信息的爆炸,外部規(guī)范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公眾作為互聯網信息的生產消費者,只有在信息的交互傳播中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yǎng),在感性認識泛濫的信息空間中進行解讀和導航,才能正確認識事件或信息的全貌,在享受互聯網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游刃有余地使用它。
注釋:
①張玲.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一個亟待研究與發(fā)展的領域[J].現代傳播,2004(01).
②胡瑩,項國雄.傳者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根本[J].傳媒觀察,2005(8).
③Newspenglan.網絡社會的網民素養(yǎng)[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a28460100gq9b.ht.200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