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武漢光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0)
冰箱里存放的食物量以占容積的多少為宜?輪船發(fā)出六聲短笛表示什么?錯峰用電的意義是什么?……2018年8月24日起,武漢地鐵2號線開跑“江城科普快車”,這些充滿生活趣味的科普知識伴隨廣大市民一路同行。
江城科普快車項目是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湖北省科協”)、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聯手武漢地鐵集團的共建項目。2017年底,“江城科普快車”在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上開跑,覆蓋超300萬人次。
2018年新增的“江城科普快車”2號線,以“科學素養(yǎng)100”為主題,充滿了科學的無窮魅力。專列涵蓋“生命與健康”“地球與環(huán)境”“數學與信息”“物質與能量”“工程與技術”“科技與社會”等內容。同時,“江城科普快車”的科普內容兩個月更新一次。公眾還可以通過掃描“江城科普快車”車體內的二維碼,進入“科技大武漢”微信號參與科普知識互動答題、領紅包等活動。2號線項目的落地,使“江城科普快車”輻射力和受眾范圍進一步擴大,它與1號線交叉形成“X”形布局,由原來的“橫跨漢口五個中心城區(qū)”變?yōu)椤俺蔢型布局大江南北”連起整個大武漢,優(yōu)化湖北武漢地區(qū)科普信息化的大格局,成為宣傳科學文化的重要陣地。
這是湖北省科協創(chuàng)新科普傳播方式的舉措之一。2017年上半年開始,湖北省科協為貫徹《湖北省“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實施方案》,充分依托黨報集團的傳播優(yōu)勢和科協系統(tǒng)的組織及人才優(yōu)勢,加快湖北科普信息化建設。2017年8月,湖北省科協以“互聯網+科普”思維和現代信息化手段,聯合湖北日報社打造湖北特色科普信息化品牌——“科普楚天”,構建以楚天科普網為主體、手機報科普版為輔助的科普信息化傳播平臺,形成多媒體的立體傳播矩陣,使之成為湖北省權威的公眾科普陣地。
經過湖北省科協嚴格把關和黨報編輯精心加工的新媒體科普產品,科普資訊前沿、全面、易懂、生動,通過地鐵、電腦、手機、互聯網等平臺,成為廣大受眾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
借助新媒體強大的傳播和精準的策劃,發(fā)揮權威新媒體在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等方面的作用,是近年來湖北省科協著力提升科普工作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楚天科普網、科普手機報兩個平臺依托黨報集團,在科普傳播內容和對象上分別有所側重:楚天科普網主要以青少年、城鎮(zhèn)勞動者、農民等四類重點人群為對象,以基本科學知識普及為主;科普手機報主要以黨政領導和公務員為對象,以現代科學知識和現代管理科學知識普及為主。每個平臺科普欄目設置及科普內容創(chuàng)作主要基于上述內容各自側重展開。
楚天科普網秉承“內容為王”的宗旨,堅持“有趣、實用、特色”的內容建設原則,創(chuàng)新科普內容表達方式,開展科普內容策劃與創(chuàng)作。特別是注重從湖北科普資源等實際出發(fā),緊緊抓住湖北特有的文化沉淀和科普資源,將它作為網絡科普的主要內容,開設一批在網站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本土特色欄目,共設置科普工作站、科學大觀園、科普100問、科普大講堂、科普游楚天、健康咨詢吧、科學競技場七個欄目,并根據不同欄目特色將其做深、做精、做細。通過創(chuàng)新形式,集成和創(chuàng)作“短、小、精、趣”的科學資訊,可視化傳播科學知識、解讀科學熱點、分享科學家觀點,形成獨具特色的湖北省網上科普大講堂。
科普網站作為網絡科普的新形式出現時間還不長,面對占據絕對多數的網民,在游戲網站流行的今天,如何聚集科普網站的人氣,吸引青少年到科普網站上來,這是現實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互動是互聯網絡的重要特點之一。針對網民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的實際,根據年輕人的特點,科普網站在堅持科學性的前提下,在表現形式上強化趣味性和互動參與性,將給科普網站帶來更多人氣。湖北省科協還努力將線上內容與線下場館進行融合,結合運用VR、AR等最新的科學技術,使受眾足不出戶就能暢游省內特色科普教育基地、特色大學自然博物館、特色科普旅游景點,進一步提高網站的用戶黏性,將湖北科普場館用互聯網手段有機地連接起來。
科普手機報以“科普大講堂”專欄形式呈現,通過兩份手機報刊登,面向全省800余萬手機報讀者進行科技知識普及教育,每周一期,每月四期,節(jié)假日不中斷推送。
欄目分為四大子板塊:前沿科技、科普百科、答疑解惑及健康咨詢。每期一個主題,每月輪換刊登。在內容的選取上主要選用前沿科技、科普百科、本省動態(tài)、科普活動預告、健康知識。每周編輯們還會對手機報后臺收集的海量讀者留言反饋、健康咨詢、熱點關注進行梳理,精選內容和觀點并在下期專欄中刊登出來。同時不定期舉行有獎競猜活動,通過科學知識的小問答,增強讀者黏性,對于參與度高、答題準確、表現積極的讀者也會給予適當獎勵。
除了做好兩個平臺的日??破债a品生產外,如遇到科普相關紀念日、全國及本省重大科普活動、與科技相關的重大突發(fā)事件等,編輯團隊都會專門為此策劃制作一期專欄。
在公共場合宣傳科普是湖北省做好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舉措。選擇人流量巨大的地鐵和綠道,通過市民親身參與的方式,不僅普及了科學知識,還化解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矛盾。
“江城科普快車”1號線于2016年11月開通。已經開通的2號線跨越長江兩岸5個城區(qū)的長線優(yōu)勢,使得“江城科普快車”的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受眾更多,尤其是在與1號線交叉形成“X”形布局以后,將把整個大武漢串聯起來,兩條線路所提供的科普服務能力單日即可達到近100萬人次。
為吸引公眾關注和下載“科普中國”“智豆”手機網,提升“科普中國”“湖北科普網”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湖北省科協著重加大推廣力度,乘客通過掃描“江城科普快車”車體內的二維碼,即可參與科普知識答題并能夠領取微信紅包。在2018年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廣州全國年會上,“江城科普快車”被評為全國科普知名品牌,被稱為科普信息化時代的一次創(chuàng)舉。
總長101.98公里的東湖綠道是武漢的一張城市名片,它將原來川流不息的城市交通要道改造成全線綠色出行的市民旅游休閑勝地,讓周邊的市民告別了揚塵滿天、噪聲尾氣,迎來了綠色生態(tài)、靜謐休閑,每天在此散步、騎車、游玩的市民和游客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tǒng)計,湖北武漢東湖綠道開通兩年多來,接待游客總量近4000萬人次,成為游客旅游休閑和當地市民戶外活動的首選地。
湖北省科協還將東湖綠道作為實施科普宣傳的重要陣地,在東湖梨園入口處、東湖漁場、沙灘浴場、磨山入口處、梅園、白馬洲頭驛站、森林公園等位置的電子大屏上固定播放科普視頻,解讀最新科普熱點,努力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讓“科普中國”品牌在湖北落地、唱響,為提高湖北省公民科學素質提供優(yōu)質服務。
傳播形式新穎有吸引力,宣傳內容權威有公信力,推送平臺便捷有親和力,三力合一,效果倍增,自然讓科普知識飛進群眾的心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都明確提出,要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三會”上講話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2018年9月,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召開時,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賀信,再次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求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增強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科學成果共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把科普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是新時代全面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思想指引、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要深刻學習領會,提高政治站位,準確把握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重大意義和時代要求。在新媒體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職能部門都在利用互聯網工具,暢通民意訴求渠道,時刻圍繞群眾所需所求做好本職工作,()讓互聯網成為密切政民關系的新平臺。
湖北省科協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深化科普工作改革,積極應對公眾閱讀習慣“碎片化”“泛在化”“淺閱讀”等新的變化,以及對科學知識的新需求、科普服務的新要求,準確把握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的內在規(guī)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推動科普思想觀念、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的轉變。大力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以信息化推動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務模式的現代化,不斷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科學化水平,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科普的時刻在身邊”。搞好科普融合,充分挖掘社會科普資源,注重資源整合利用,加大文化、旅游、教育等各方面與科普融合力度,推動報刊、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強大活力和競爭力的傳播體系。著力開發(fā)優(yōu)秀科普作品,繁榮科普創(chuàng)作,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科普系列知識,多渠道多形式搭建共享平臺、拓展服務能力,推動“科普中國”落地應用、創(chuàng)建“楚天科普”品牌,為社會公眾提供科學、權威、即時、貼心的科普內容產品。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扎實踐行,成為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一大重要亮點,讓科普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監(jiān)測評估表明,湖北公民科學素養(yǎng)水平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平均增速領跑中部地區(qū),公民科學素質迅速提高,呈現出與本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匹配的特征,為湖北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為譜寫湖北高質量發(fā)展新篇章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