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璇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北京 100037)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編輯工作的質量水平,是直接影響、制約甚至決定出版質量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chuàng)作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tǒng)一”,其實包括文藝創(chuàng)作在內的所有精神文化產品都應如此。這就對編輯出版從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優(yōu)秀的編輯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較高的政治覺悟、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等是每位編輯都應該具備的硬實力。除此之外,編輯還應該在培養(yǎng)以下三種軟實力上下功夫。這三種能力不但對編輯工作有所幫助,如果運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也會讓我們從中受益。
深度閱讀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深度閱讀的過程包括知識內化,類比推理與推斷,換位思考與共情,批判性分析與洞察力的產生。它是人的大腦所進行的一項高度復雜的活動。
人在閱讀時一般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問題:一是走馬觀花般閱讀,而不思考文字背后的意義,這種淺閱讀可以適于一些娛樂休閑性質的閱讀;二是閱讀速度過慢,這樣看似是在認真閱讀,但其實注意力比較分散,大腦運轉得較慢,這樣非常容易分心,不能專注于閱讀,閱讀效率很低。深度閱讀要求我們集中注意力,將大腦充分調動起來,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進行積極地聯(lián)想,不斷深入挖掘文本深層的意義。深度閱讀并不意味著閱讀速度的降低,它要求大腦高速運轉起來,其實是提高了閱讀的效率。而且還能讓人避免由于閱讀速度過慢而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況。
深度閱讀力對于編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編輯在收到作者來稿后,要對作品進行認真審讀,運用批判性分析、領會其中的內容,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要思考其中的觀點是否科學、結構是否合理,切不可匆匆付諸加工。加工整理時,在規(guī)范用語的同時,還應關注深層的問題、思考語句之間是否符合邏輯,意思是否說得通。
有些句子,雖然表面上沒有錯別字與語法問題,但卻透著不合理之處。如在一本書稿中有這樣一句話:有的油畫紙厚度可達3cm。在讀到這句話時,腦海中應立刻浮現(xiàn)出油畫紙的厚度。對于一張紙來說,3厘米顯得太厚了,3毫米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還有一些句子,存在著內部邏輯問題或前后矛盾。如這樣一句話:周族在公元前11世紀就在陜西一帶游蕩,公元前1121年武王即位,開始討伐紂王。根據(jù)這句話的邏輯,周族在公元前11世紀時勢力還比較弱小,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壯大,在公元前1121年武王即位時,擁有了討伐紂王的實力。那么公元前11世紀這個時間點應該在前,公元前1121年在后??墒枪?121年是公元前12世紀,要早于公元前11世紀,這就說明兩個時間至少有一個是錯的。編輯在閱讀時切不可過于淺表化,一定要進行深入的思考,要將每一句話都讀懂讀透。只有自己先弄懂了,才能夠清晰明白地傳達給讀者。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淺閱讀、碎片化閱讀變得越來越流行,我們日常中的很大一部分閱讀已經被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所取代。觀察一下我們的周圍即可發(fā)現(xiàn),手機上的閱讀行為迅速普及,一些專門化的知識付費產品頗受歡迎。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一切都在追求高效。這種閱讀的確給一部分人帶來了閱讀效率的提高,但淺閱讀的泛濫可能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后果。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回路會根據(jù)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隨著人類轉入數(shù)字化閱讀模式,構成大腦閱讀能力的神經回路正在細微而快速地變化。因此,當我們習慣于快速而淺表化的閱讀時,深度閱讀的能力就會退化,這可能會造成社會獨立思考的弱化。
深度閱讀力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項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來獲得的。編輯在工作之余應該可以多閱讀原著,進行精讀訓練,慢慢提高深度閱讀的能力。
記憶力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人學習知識離不開記憶。對于編輯來說,記憶力,尤其是短期記憶力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從事圖書質檢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很多時候書中發(fā)現(xiàn)的錯誤,并不是因為本來就知道這個知識點是錯的,而是根據(jù)前后內容的不一致發(fā)現(xiàn)的。不一致現(xiàn)象是書稿加工中一種常見的錯誤類型。如果編輯有很好的記憶力,并對此加以關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發(fā)生此種類型的錯誤,提高書稿的編校質量。
比較常見的不一致現(xiàn)象有以下幾種。一是名稱類。在一本書中,人名地名如果多次出現(xiàn),那么就很容易出現(xiàn)前后不一致的現(xiàn)象。如前面出現(xiàn)了“劉赤城”這個名字,而后面再出現(xiàn)這個名字時變成了“劉赤誠”。根據(jù)這兩處不一致我們可知有一個是錯的。在外語類的稿件中,由于一些名稱較長且不是一些常見的單詞,人們對這些名稱較為陌生,因此在錄入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發(fā)生錯誤。如一篇閱讀理解中出現(xiàn)了一個地名Sandgerdi,而在后面設置的題目中出現(xiàn)這個地名時又寫成了Sandgendi,將n與r這兩個形似的字母混淆了。在引進版圖書中,要注意人名地名中文譯名的前后一致。因為有時存在多個譯者,每個人用的譯名可能不一致。例如,一本書中前半部分將經濟學家Michael Spence翻譯成邁克爾·斯賓塞,而在后面卻翻譯成了邁克爾·斯彭斯。這是由于多個譯者翻譯完成后沒有專人進行統(tǒng)稿所致。
在審稿過程中遇到名稱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記憶一下,以便在下次遇到時進行比對。如果記憶力不夠好,可以記錄一下,養(yǎng)成習慣后,就會提高對此類問題的敏感度。
還有些說法存在著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如一本書稿中開頭有這樣一句話:生產服務業(yè)(Producer Services)一詞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寧和齊格曼于1975年提出。在后面又寫到: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eld最早提出了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對服務業(yè)進行功能性分類時,也使用了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作者這兩處引用了不同的文獻,但并未進行甄別整理,導致了兩處相矛盾。如果編輯有很好的記憶力,就會快速回想起相關的內容,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不同之處。
有些人簡單地認為,編輯加工就是改改錯別字,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1996年10月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新聞媒體和出版物要為全社會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做出榜樣?!边@對我們編輯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在加工整理時,首先應該做好規(guī)范工作,即糾正作者作品中出現(xiàn)的用字、用詞、用語、造句、標點等方面的不規(guī)范現(xiàn)象。但除此之外,編輯還應對作品進行謀篇布局、精心潤色,以提高稿件的表達效果。錯別字有標準可查,再加上有一些校對工具,如黑馬軟件的幫助,因此,發(fā)現(xiàn)文字規(guī)范類型的錯誤變得相對簡單。但編輯的注意力不應只關注對不對,還應該關注語言的質量好不好。編輯加工的目的不僅是糾正差錯,實現(xiàn)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錦上添花。因此,一定要在認真審讀原稿、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圖、尊重作者的風格的基礎上,深化和美化作品,使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有所提高。
“信、達、雅”是我國著名翻譯家嚴復先生提出的關于翻譯的理論,是優(yōu)秀的譯文的標準。同樣,在編輯加工中,我們也可以借用它作為優(yōu)秀的書稿的標準。“信”在翻譯中是指“忠實于原文”,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書稿中用語規(guī)范,知識點準確無誤,這是對不對的層面;“達”是指語言通順流暢,這是好不好的層面。這兩點是編輯加工的基本要求。更高一個層次的要求就是“雅”,即語言生動優(yōu)美,有文學性,這是美不美的層面。這就將編輯工作提升到了一個審美的高度。
出版物不僅應該幫助人提高思想、掌握知識,也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幫助人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判斷力。我們以少兒圖書為例。兒童處于學習語言的關鍵階段,少兒時期是一個人語感養(yǎng)成和審美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少兒圖書語言的生動、流暢就顯得尤為重要。少兒圖書在保證“信”的基礎上,編輯應該將語言的質量提升到與書的內容同樣的高度。要使語言符合兒童的語言特點,便于兒童接受。生硬、機械的語言是應該避免的。編輯不能只改正錯誤,對于質量不高的語言,編輯有潤色優(yōu)化的義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背霭嫘袠I(yè)是我國文化陣線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編輯作為文化陣線的一員,理應擔負著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編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彰顯中華美學風范。我們的作品理應攀登高遠的人生境界,理應培養(yǎng)造就出有理想、有信仰、有擔當、有情懷的懂得真正審美的人,而不是滋生出一批批審美能力缺失的人。
在當前的商品經濟環(huán)境下,產品更新快,出書節(jié)奏快,編輯屈從于考核指標、經濟壓力,放寬了書稿質量的尺度,很難沉下心來做一本好書。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體制機制。”現(xiàn)在,社會效益已經被納入出版社考核標準,這就鼓勵我們多出精品佳作。社會需要具有較高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作為社會精神價值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我們要實現(xiàn)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深度閱讀力、記憶力和語言鑒賞力是一名優(yōu)秀的編輯應該具備的能力。編輯如果能夠用心培養(yǎng)自己的這幾種能力,就會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它能幫助我們將一部作品打造成兼具科學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作品。編輯需要不斷充電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這樣才能肩負起為中華崛起傳播智慧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