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峰 孫亞麗 黃顯豐
偏頭痛是常見的神經(jīng)科常見疾病、多發(fā)病,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性的中重度頭痛,表現(xiàn)為搏動性頭痛,多伴有偏側性,伴有惡心、嘔吐、畏聲、畏光等,同時還伴有焦慮癥狀,從而加重了頭痛的程度及發(fā)作次數(shù),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1,2]。減少、減輕及預防頭痛發(fā)作是偏頭痛的治療目標,臨床上治療偏頭痛的藥物很多,但往往效果不佳,目前最有效藥物為鹽酸洛美利嗪。本研究探討心理行為干預聯(lián)合洛美利嗪治療慢性偏頭痛的療效及其機制,為臨床應用提供試驗基礎。
1.1 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偏頭痛患者64例,診斷依據(jù)國際頭痛學會制定的標準,病程大于1年以上偏頭痛,經(jīng)顱腦CT或MRI檢查排除顱內(nèi)占位及腦卒中等疾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試驗組3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60±15.3)歲;對照組3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59±14.6)歲。兩組病歷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偏頭痛類型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口服鹽酸洛美利嗪5mg/次,2次/日,在此期間不增加除洛美利嗪以外的任何治療偏頭痛藥物。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實施心理行為干預措施:每位患者均由培訓主治醫(yī)師進行干預:①偏頭痛的基本知識宣教,包括發(fā)病機制、病因、危險因素、目前治療手段、預防措施、預后及注意事項等。②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理解力、心理承受度)制定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幻燈片,進行個體化的心理行為干預,強化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度及對藥物依從性、配合度、預防知識普及。③生活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多食富含維生素類食物,少食油炸食品、辛辣食物,禁煙酒,積極預防便秘,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避免淋雨及大風天氣出行等。④情緒指導:在癥狀發(fā)作期強制自己控制,保持冷靜,可聽音樂、閱讀喜愛書籍等轉移對頭痛癥狀的關注。對于難以緩解的頭痛,避免緊張情緒,適當應用止痛藥物;平時以積極、樂觀態(tài)度面對生活,積極參加戶外運動等。兩組均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1.3.1 焦慮評估:所有患者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評分標準的分界值是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得分越高說明焦慮程度越嚴重。
1.3.2 頭痛綜合評分:包括頭痛發(fā)作頻率、持續(xù)時間、頭痛程度、和伴隨癥狀的總和。①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4周發(fā)作5次以上記6分;3~4次4分;2次以下2分;無發(fā)作0分。②頭痛持續(xù)時間:持續(xù)48小時以上記為6分,12~48小時4分,小于12小時2分。③頭痛程度:采用0~10數(shù)字自我評定,0分無痛,1~3分為輕度頭痛,4~6分為中度頭痛,7~9分為重度頭痛,10分為極重度頭痛(不能耐受)。④伴隨癥狀: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3項或3項以上3分,2項記為2分,1項為1分。
1.3.3 療效判斷標準:在治療前后比較頭痛評分,療效評估指標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刂疲褐委熎陂g頭痛消失,未發(fā)作或評分減少90%以上;顯效:頭痛明顯減輕,評分減少(60~90)%;有效:頭痛減輕,評分減少(30~60)%;無效:頭痛無明顯改善,評分減少<30%。
1.3.4 安全性評估:每4周評估1次,直到12周末,包括癥狀、體征及生化檢查(肝、腎功)。
2.1 兩組患者心理行為干預前后SAS評分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行為干預前后SAS評分情況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a、Pb<0.05,Pc<0.01;與對照組比較PA、PB、PC<0.05。
2.2 兩組患者頭痛綜合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頭痛綜合評分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d、Pe<0.05,Pf<0.01;與對照組比較PD、PE、PF<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分級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4周、8周、12周臨床療效分級比較
2.4 兩組有效率比較 臨床控制、顯效和有效歸為有效,在治療4周試驗組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為81.3%;8周時,試驗組為90.6%,對照組為87.5%;12周時,試驗組為96.9%,對照組為84.4%。治療4周及8周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423),但在治療12周時,試驗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21)。
2.5 安全性評估 兩組均未發(fā)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試驗組有2例輕度眼瞼水腫,對照組有1例腳踝輕度水腫,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偏頭痛被認為是顱內(nèi)神經(jīng)血管腦膜反應的舒縮功能異常、大腦神經(jīng)炎炎性反應和擴散性抑制。目前,指南推薦的預防偏頭痛藥物大多來自于其他領域包括抗抑郁藥及抗驚厥藥物,存在較明顯不良反應[3]。洛美利嗪為鈣、鈉二元通道拮抗劑,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偏頭痛藥物,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大多數(shù)慢性偏頭痛患者會出現(xiàn)心理或軀體的過度應激反應,誘發(fā)焦慮情緒,從而加重了頭痛癥狀,因為在過度焦慮情緒影響下,人體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減少,導致內(nèi)源性止痛效果減弱,藥物療效變差,而頭痛又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焦慮情緒緊張度,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在對偏頭痛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實施心理行為干預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4,5]。
本研究在基本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SAS評分明顯較治療前減小,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尤其是隨著治療時間延長,作用更為突出,表明心理行為干預作用明顯,減輕了患者焦慮情緒,通過表2、表3看出,從頭痛評分、臨床療效分級上比較,試驗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焦慮癥狀控制有利于增加藥物療效。但從有效率上看,4周、8周比較沒有明顯差異,隨著干預時間增加有效率比較出現(xiàn)差異(P<0.05),考慮可能與患者對疾病總體認識度加深,心理承受能力加強,內(nèi)源性止痛效果增強有關,考慮心理行為干預聯(lián)合洛美利嗪更加有效地抑制了大腦灰質(zhì)興奮,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6]。
綜上所述,對慢性偏頭痛患者在臨床基本治療基礎上積極采取心理行為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