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了一夜的風,過去一年里,天津這樣的風聲并不多,讓我想起了去年太行天路勘線時那同樣風聲鶴唳的夜晚。
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4人,10天,在太行山間重裝徒步150公里,完成太行天路第一段的勘線。
第2 日晨曦之中,行于長城之上。
我,單麟(網(wǎng)絡ID:蕃茄先生),是一名朝九晚五的普通人,一個兒子,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一名機械工程師,一個坐標天津的中年小伙。一名白羊直男戶外旅行者,十余年多種戶外運動參加者、組織者,在家庭、工作和戶外愛好之間平衡。
戶外相關(guān)的活動占據(jù)了我業(yè)余時間的大部分,每每從戶外中汲取的精神和力量則運用于生活和工作當中,這種投入和產(chǎn)出真的讓自己很開心。
幸運地,找到了從心底愿意接受并支持我的愛人,當我遠行在外時,可以處理好家中各種瑣事。朵朵想知道爸爸不在家去了哪里,愛人便帶她來探班我們的步道勘線。在長城上,5歲的朵朵成為了勘線隊員中年紀最小的隊員。讓一個5歲的孩子來完成步道的其中一段,其實是外界對步道規(guī)劃難易程度、接受程度最直觀的認知。
第5 日早晨,蕃茄先生穿行在山谷間。
在線路規(guī)劃上,我們盡量做到大部分線路所有人都能走,一般愛好者也能嘗試走其中一段。利用當?shù)厝顺W叩男÷反?lián)風景及地標,路徑、村莊、風景、地標反復組合,我們不隨意開路,也盡量不建造除了路標以外的人為建筑,它將是一條條自然的、原始形成的徒步路線。
太行山國家級步道(即太行天路),我們把它定義為從長城到黃河的召喚。自八達嶺長城開始,沿著中國一、二級臺階分界線走向太行之巔,直到黃河邊的風陵渡。這條路線承載了厚重的太行山區(qū)域歷史、自然、民俗、人文等。我們將對這條線路上的自然村、山脈、河流、古建筑、民族手藝傳承進行記錄,講述那些塵封的故事。
第一段勘線團隊的四個隊員,包括:馬甲、歐陽凱、悟空和我。我們來自祖國的不同省份——北京、天津、上海、成都,不同職業(yè)——白領(lǐng)、工程師、公務員、自由攝影師,彼此之間也不曾相識,但有著一個共同的愿望,建立中國的步道體系。
躺在帳篷里,耳邊傳來呼呼的風聲,地形所限,臨時營地勉強搭起了兩頂帳篷,稍微平整了一下還是有個坡度。有風的日子就會很冷,尤其是沒有太陽的時候,比如早上起床、晚上趕夜路,冬季太陽一歪下去就會感覺冷冷的。
東靈山下山途中,遇到一堆獸類糞便,歐陽凱正在記錄數(shù)據(jù)信息。
大風天爬山更是痛苦,靈山的盤山小路,走在山脊上。直線距離最短,我還是選擇繞著上,因為這樣至少有一側(cè)臉可以背著風。不知不覺鼻涕流出來,隔幾分鐘就需要去處理這些東西,戴著手套不怎么方便,搞不好就會殘留在手套上,我喜歡用石頭、草根、樹皮之類的再處理一下手套。也許正是這些尷尬的場面不想彼此看見,我們四個人都是各自選擇路線、各走各的。
閑來無事就喜歡看各種地圖,歐陽凱和我的“惡習”一樣,我的手機里專門建了一個文件夾存了5種不同的地圖APP。這一天為了趕之前配合航拍組老師耽誤的時間,大部隊帶著補給先行抵達下一個匯合點,幽州村。我決定和歐陽凱按既定計劃繼續(xù)探路,邊走邊聊。
在幽州大峽谷,這位國際友人連連驚嘆,沒想到在北太行還有這么漂亮的峽谷。因為是走夜路視線不好,他說以后一定要再來欣賞。這條峽谷我也是第一次來。因為有植被遮擋,在地圖上看著是一條斷斷續(xù)續(xù)的小路。后來到當?shù)乩相l(xiāng)家才知道,這條路其實以前很多人走,后來外面的公路修通了——最出名的是太行山的掛壁公路,走的人就少了。
Kyle,中文名歐陽凱,在中國做環(huán)保與探險的攝影師。作為團隊媒體特約攝影師,他來之前和我反復溝通的卻只有一個問題:吃什么。不知道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后勤團隊,讓他如此在意。但其實越是常出來行走的人越是對后勤要求講究而精簡的。環(huán)保、營養(yǎng)、快速補充、口味、重量與體積、新鮮程度、合適的補給時機等吃的要素都是走長線所需要考慮的。
團隊的所有工作和任務,在我們僅有的四個人身上共同分擔。相對于隊內(nèi)的攝影師、科考記錄人員,我給自己定義是計劃、籌備、分工、協(xié)調(diào)、探路等,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計劃的經(jīng)費內(nèi)安全地完成影像、荒野、人文采集等內(nèi)容。
出幽州大峽谷,艱難地攀上一個山脊,寒風瑟瑟中再往下行。
坐在山梁上的背風處分享最后一罐八寶粥,在各種衛(wèi)星地圖中切換著看前行的路線,歐陽凱在給自己加衣服??粗呀?jīng)有破洞的褲子和鞋,于是我問他:“作為贊助運動員的你,不是應該有很多品牌商寄給你的服裝嗎,為什么這個破了還穿?”
“是,破了,可是其他地方還是好好的,換了新的再穿幾天也還是這樣?!睔W陽微笑看著我。
的確是這樣,沖鋒褲褲腳壓膠的地方會因為反復摩擦或者冰爪、石頭等環(huán)境因素特別容易破,我表示贊同的點點頭。
歐陽凱也成了我所認識的贊助運動員中,衣著最為樸素的人。衣物破的時候想一下,如果不影響使用那就繼續(xù)穿吧,這也是日常環(huán)保的一種方式。下次出行我愿意多背兩罐他最愛的花生醬。
在經(jīng)歷了一天一夜的徒步,備選的幾個補給自然村都已荒蕪。沒有合適的補給之后,我們終于來到了一處地圖上顯示為“新莊戶村”的村子。這個村子也沒有什么人煙,找了找,發(fā)現(xiàn)一戶還有些生機的房子,我先過去進行溝通。大爺老兩口,答應給我們做面湯。交談中得知,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了,現(xiàn)在僅有兩三戶人家,之前發(fā)水把電線桿沖了,直到現(xiàn)在家里還沒有電。大爺說90年代以后再沒聽說有人在山里看見豹子等大型貓科動物了,有的話也是野豬之類的走獸來尋些食物。
我們四個人在大爺家吃完面補給完水,臨走的時候給大爺70塊錢,大爺不肯收,又給大娘塞過去才勉強收下。最后,我們招呼大爺一起在院中合影留念。
翻過東西靈山,我們到了縣道附近的高家莊村,老鄉(xiāng)很熱情,把家里的火炕讓給了我們睡。我們借老鄉(xiāng)家廚房自己做飯,買了雞蛋,老鄉(xiāng)還拿來了白酒和啤酒,可惜我們四個誰也不喜歡喝酒。第二天臨走的時候,我們商量給300塊應該差不多,老鄉(xiāng)還是用樸實的方言說了一句“有點少吧”,我們又加了100才繼續(xù)趕路。
為了“帶豹回家”的考察,我們沿途一邊勘察路線,一邊撿拾動物糞便,觀察沿途植物,深入村戶調(diào)查。最終收集動物糞便樣本47份,照片4000余張,沿途訪談村民20余人,生成勘線報告10份。目前項目處于后續(xù)的資料整理及糞便分析階段。
在已經(jīng)廢棄的大安村前野生動物糞便較多,植被也保存得非常完好,唯一的人為垃圾是一些越野跑賽事留下的,除了運動員不能有效地帶走垃圾外,組委會的路條和夜跑反光片是最多的垃圾。帶豹回家,可能需要先讓每個人做到“帶垃圾回家”。
繼續(xù)行進,沿途可見有行政區(qū)一級的步道標識,可惜的是,有幾公里的山路修成了水泥路,希望這些水泥路不是以步道的名義而是以老百姓便利的名義修的。因為從幽州到靈山,這條溝是唯一的一條通道,可以考慮在水泥路旁再踩出一條適合徒步的小徑。
第7天,上山中的馬甲,大風很猛,路面有積雪。
太行天路勘線目前進行了第一段和第四段,預計會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整個太行天路的勘線,未來還將計劃大興安嶺、高黎貢山、秦嶺的步道勘線,完成中國長距離步道“大十字”的基礎(chǔ),同時我們也將繼橫斷山脈之后啟動喜馬拉雅、昆侖山脈的“荒野中國”系列,繼續(xù)推動中國步道研究中心和步道協(xié)會的建立與完善,長距離步道未來將會是國人走入荒野、認知自我的一種時尚而大眾的選擇,而我們正在做的就是它的基礎(chǔ),也希望越來越多的戶外人、朝九晚五的普通人、社會團體、機構(gòu)等加入我們,一起構(gòu)建中國的步道體系和文化。
人類文明越是發(fā)展,越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自然的、淳樸的事物的可貴,它們蘊含的價值是城市文明無法給予的。面對純粹的荒野,可以從中獲取維持生命的物質(zhì),積累生存的經(jīng)驗。
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我們在太行山間重裝徒步150公里,完成太行天路第一段勘線,在此與大家分享我們的路線攻略。
南口站或京藏高速下到南樓村,沿南羊路(南口村—羊圈子)到終點,公共交通可乘昌12路到前莊子然后徒步到達羊圈子。從羊圈子開始沿溝徒步到達一處高壓線鐵塔后,沿防火路可切入長城,最后抵達陳家堡村,全程約16公里。部分路段不成熟,易迷路。陳家堡在國際友人的長城圈子非常出名,有很多留學生慕名而來。
一路沿長城向西南方向,全程約15公里,起伏較大,部分路段較難行走。可在長峪城水庫扎營,長峪城村可作為徒步備選補給點,有很多農(nóng)家樂,豬蹄較為出名。黃樓院可作為上下的備選路線。
繼續(xù)沿長城向西,全程約16公里,起伏較大。坊安峪的氣象站可開車抵達作為上下備選點,有一處小型停車場,但條件不具備作為簡單露營點。坊口村正在進行修舊如舊的文藝改造,村內(nèi)已經(jīng)有較文藝的咖啡館和民宿。
沿長城到樣邊長城然后下到廟港村,過廟港村的公路后沿山邊小路至外井溝村再到化莊村,從化莊村沿幽州大峽谷至幽州村,全程約40公里。樣邊長城前路線較為輕松簡單,廟港村、外井溝村、化莊村都可以開車到達,可作為中間的休整點,目前沒有農(nóng)家樂。幽州村有兩處農(nóng)家樂也是線路的必經(jīng)點。
路線不成熟,全程約7公里,很難通過。中間無補給,山中臨時找的露營點,坐標(117.198523 ?39.145453)。
大安前路線不清晰,過泥皮、大安后到沿黃路(沿河口—麻黃峪)直到麻黃峪村,全程約20公里,麻黃峪有成熟農(nóng)家樂,可作為補給點。
路線很成熟,上下山有多條路線選擇,全程約21公里??诐究谟幸惶幒喴卓蜅?勺∷?。東靈山有游人的時候可以進行補給,也可做上下備選點。
從孔澗口村西側(cè)的言子溝上西靈山,上下西靈山也有多條路線可選,全程約20公里,難易沒差別,中間沒有補給點,也不能下撤。
編者注:
由于是勘線試走,不能作為太行天路的最終路線來走,該攻略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