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9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東風”2號(DF-2)在酒泉發(fā)射場點火升空,準確按照運行軌道成功擊中目標。這一天,既是中國導彈事業(yè)擺脫仿制、實現自主研發(fā)的關鍵一步,也是中國國防工業(yè)在“兩彈一星”精神鼓舞與帶動下,取得的一項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要成就。
此前,在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制的第一枚地對地近程導彈“東風”1號成功試射,雖然該導彈沒有實戰(zhàn)部署過,但它打破了外國人說“中國的導彈永遠上不了天”的預言,這也是“東風壓倒西風”寓意之所在。
“東風”2號導彈全長20.9米,最大直徑1.65米,起飛重量29.8噸,采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最大射程1300千米或1500千米(DF-2A)??蓴y帶1500千克高爆彈頭,或1枚1290千克的威力為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DF-2A)。
“東風”2號導彈試射成功兩年后就開始裝備部隊,從而開啟我國戰(zhàn)略導彈部隊的通天之路?!皷|風”2號導彈試射成功還打響了“兩彈一星”騰空的發(fā)令槍,僅僅3個多月后,第一顆原子彈就在大漠深處爆響;2年后,兩彈結合飛行試驗成功;3年后,氫彈空爆成功;不到6年后,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天……從20世紀50年代兩彈起步,中國人僅僅用了16年時間,就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機遇,從一個國防科技極端落后的國家,一下子站到了戰(zhàn)略武器的最前沿,與美、蘇、英、法一起位列“核大國俱樂部”。
我國最初是將原子彈、導彈、人造衛(wèi)星稱為“兩彈一星”,后來改成了核彈、導彈、人造衛(wèi)星。無論怎樣稱呼,導彈的地位都無可動搖。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fā)展既依賴于科學與工業(yè)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東風”2號到“東風”5號,從“東風”11到“東風”41,再到高超聲速的DF-ZF,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一種覆蓋各種類型的彈道導彈,“東風家族”現已擁有一系列不同射程、不同戰(zhàn)斗部、不同發(fā)射和部署方式的導彈成員,它們共同構成我國強大的戰(zhàn)略打擊力量。(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