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波
隨著禁止體罰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懲戒學生似乎成了教師們不敢觸及的“高壓線”,即便是教師正常的教育懲戒行為,也可能被一些對孩子過度保護及過度干預的家長冠以“體罰或變相體罰”之名,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對“任性”學生的想管而不敢管、沒法管,學校德育工作面臨新的難題。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思考:學校教育懲戒功能的弱化,到底傷了誰?教師究竟還能不能懲戒學生?
眾所周知,沒有人天生就能適應社會規(guī)則、擁有強大的自控能力。在早期教育階段,孩子違反規(guī)則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適當的懲戒能夠更有效率地引導他們完成社會化。
但讓人感到尷尬的是,在當下,面對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敢于嚴厲批評、適度懲戒的教師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一是隨著社會上賞識教育的興起,教育懲戒被貼上了“反人道、反現代”的落后標簽。二是部分學生抗挫能力弱,受到批評教育很容易做出過激行為,再加上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于“適當懲戒”并未做出具體說明,也沒有相關細則出臺,導致了一些“熊家長”會因此將責任一股腦地推到學校和老師身上,如此一來,很多學校和老師便投鼠忌器,連正常的“管”也不敢了,即“只授知識,不再教做人了”,真是可悲可嘆!
事實上,賞識教育與懲戒教育并不相悖,獎懲分明才更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教不嚴,師之惰”。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的要求。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犯錯是正常的,犯了錯受到應有的懲戒也是理所應當的,懲戒與尊重學生并不矛盾。對犯錯誤的孩子施以適當的懲戒,能夠培養(yǎng)他們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品質,有利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使之具有現代人必備的心理素質。所以,要培養(yǎng)健康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教育就不能沒有懲戒。并且,懲戒犯錯學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錯學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警示作用,讓其他人也引以為戒。
因此,在必須懲戒的情況下,懲戒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教育者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孩子適應集體領域的社會規(guī)范,懂得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如果一味地順著孩子、害怕傷害孩子,只會把孩子傷得更深。
只不過,“教育懲戒”說起來容易,拿捏的分寸卻也很難把握。從理論上講,懲戒針對的是事,體罰針對的是人,懲戒的初衷在于“戒”,而體罰的要害在于“罰”,所以體罰多指向人格、尊嚴,而懲戒則不乏教育的成分。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體罰辱罵學生自然不可取;但對學生的失當行為從不懲戒或是少有過問,這樣的教師同樣也難言稱職。
當然,要想真正放開懲戒權,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明確底線,并細化學校和教師適當懲戒學生的相關規(guī)定,尤其是哪些手段與方式不能使用,必須詳詳細細、清清楚楚地規(guī)定下來。
此外,在當下這個全媒體時代,極個別教師的行為失范個案,常常會被輿論片面無限放大,這不僅削弱了教師群體的權威感,同時也使得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的關系日益緊張。這顯然也要求,無論是自媒體還是主流媒體,都應當堅守科學、客觀和公正的立場,正確宣傳引導,不能教師和學生或家長一發(fā)生沖突,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板子打到教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