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菲
最近上映的兩部青春成長電影《狗十三》和《悲傷逆流成河》,雖然反映的主題不同,一個關注校園霸凌,一個直面孩子成長,但同樣無法忽視的是所有悲劇的產生,一定與原生家庭脫不了關系。而家長最應該學會的第一課,就是在適當的時機放手,不以自己的標準定義孩子的成長,這樣才能真正懂得并進入他們的世界。
青春片《狗十三》圍繞著“兩條狗”的去留,講述了少女李玩青春期的成長蛻變故事,也深刻地揭示了一段普遍存在的家庭關系。
父母離異后,李玩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父親再婚重組家庭,并且很快有了兒子。為了彌補女兒,父親特意買了一條狗送給李玩。李玩對待狗從最初的冷漠變成了后來的形影不離,癡迷物理的她甚至給狗取名叫“愛因斯坦”,與它同吃同睡,互相為伴。李玩對這只孤獨無助小生命的照顧,何嘗不是對“另一個”自己的愛護與陪伴。她熱愛物理卻被家人老師逼著加入英語興趣小組,爺爺奶奶愛她卻不懂她,爸爸媽媽各有家庭卻獨獨沒有給她歸宿,成長中的孤單在這種“相依為命”中得到慰藉。
只是平淡的日子被“愛因斯坦”的走失打亂,李玩近乎瘋狂的反應得不到理解,得來的只是責罵。為了尋找狗,爺爺受傷,奶奶走失,父親暴怒……最后,李玩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完成自己的成人禮,咬唇含淚從“不懂事”變?yōu)椤昂芏隆?,在一夜間妥協于父親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之后,李玩開始默默接受和遵循大人的意志成長:聚會上向父親的合作伙伴敬酒;看天文展的計劃因父親應酬而延期也不再哭鬧;第二只狗因為絕食死掉后,她極其冷靜地對父親說了聲“謝謝”;聚會上面對長輩夾來的狗肉,她會靜靜地一口一口吃掉……
這樣的生活看起來似乎一片祥和,李玩的父親和大多數家長一般,以自己所認為的成功去標榜孩子的未來,那些好成績、好工作、好未來……才是優(yōu)秀孩子的人設。然而在這樣的愛之下成長的李玩,為了迎合父母,拋卻自己的興趣愛好,努力學習、乖巧馴從。雖然這樣成長的孩子后來得獎且成績優(yōu)秀,甚至有的十八武藝樣樣精通成為父母心目中的驕傲,可他們卻也逐漸失去了生命中最難能可貴的東西,漸漸成為父親乃至家庭的附屬品。李玩看似長成為社會所接納的樣子,卻只是“假大人”,并不是真正地長大。
另一個同樣來自單親家庭里的青春少女,是《悲傷逆流成河》中的易遙。父親離開后,她和沒有正式工作的母親在擁擠、陰暗、沒有陽光的弄堂里相依為命。生活的打壓、鄰里的白眼、客人的騷擾……母親忙于生計,不僅不關心女兒的學習與成長,而且冷言冷語,只知道打罵,將女兒視作“賠錢貨”,將自己生活的不快、命運的不公化作戾氣,一并發(fā)泄到女兒身上。
在這樣一個缺乏關愛與溫暖的家庭中長大的易遙,是敏感脆弱的。沒有新校服的她,在學校里是卑微軟弱的存在,她處處抬不起頭,只能在內心深處黑暗的角落中顧影自憐。
在陰霾籠罩中長大的易遙,察覺身體不舒服想去醫(yī)院檢查,非但沒得到媽媽的關心,還惹來一頓猜忌、懷疑與責罵。所以,當她發(fā)現自己感染嚴重的性病沒錢醫(yī)治時,寧可跑去私人小診所開藥,也不愿向媽媽說出實情。后來,易遙在偷錢治病時被媽媽發(fā)現。得知她生病的媽媽還沒有問明原因,就對她劈頭蓋臉地打罵一頓。
正是母親的不耐煩,讓她成為同學發(fā)泄的玩物。軟弱的易遙在學校里,被大家排斥、疏遠、捉弄,甚至遭到言語侮辱。在一次暴力欺凌中,心里極度自卑與受傷的她,選擇了自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同一個弄堂、同一個班級的男同學齊銘。他學習成績優(yōu)異,是老師的寵兒,也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除了與他良好的家境有關,還因為他享受到父母的關心與疼愛:每天早上出門前媽媽塞進包里的一瓶牛奶,還有與家人共享晚宴的溫馨陪伴……這些都成為照亮齊銘生活的光。正如劇中易遙對齊銘吼出的:“不要因為你自己生活在光亮里,就覺得世界都是光亮的?!币驗樯钤跔N爛的光亮中,齊銘才自信、陽光,他所看到的世界也明媚光亮。
故事的最后,易遙的媽媽發(fā)現女兒生病是因為自己,可是如若她平時對女兒多一絲關心,多一份照顧,為她樹立一個好榜樣,能夠給女兒一個健康與正確的教育環(huán)境,或許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
《狗十三》中,伴隨兩只狗的去留,原生家庭在李玩的內心深處狠狠地扎了一刀。第一只狗丟失時,繼母找來一只同樣的狗說是“愛因斯坦”。李玩識破后要扔掉狗,但是不光家里人指責她,連她信任的表姐都站在了家人一方勸她。其實,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繼母,他們的初衷與父親口中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一致。李玩的父親,像絕大多數的父親一樣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負擔全壓在他的身上,忙于工作與應酬,雖以“愛”與“關心”的名義,卻給不了孩子真正渴望的了解與陪伴。最后,李玩取得了好成績,拿到了好名次,遇到麻煩不吵不鬧,學會配合父親完成成人世界的表演……可是,這樣懂事的孩子還是孩子嗎?這種懂事只是被家庭威權馴服的結果,這種“假大人”的成熟與年齡那么不相符。
《悲傷逆流成河》中,絕望的易遙其實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別人的家庭,不理解媽媽為什么會這樣對自己。只有當翻箱倒柜找到信封中媽媽藏的一堆整齊的零錢,得知那是媽媽為她攢的大學學費,她才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墒?,那么多日月里,母女之間卻鮮少坐下來交流。母親不知道女兒在學校遭受多少毆打與侮辱,女兒也不知道母親對自己的良苦用心。如果母親能夠收斂起脾氣,耐心地聽女兒說完一句話,哪怕一絲絲的關愛,都能夠照亮易遙心中的那片黑暗;哪怕一點點的溫暖,都會慰藉一下她的抑郁情緒,而不至于讓她最后因不堪重負而自殺。
比起物質滿足,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與陪伴更珍貴。只有精神富足,才能讓孩子學會愛與被愛,才不至于讓他們隱藏最真的內心,在花季雨季的美好旅途中只學會孤獨與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