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發(fā)明家富蘭克林有個年輕的朋友,名字叫約翰·湯普森。湯普森原是一個帽店的學徒。他三年學徒期滿后,決定自己辦一個帽店。有人對他說:“帽店門口應該有一個醒目的招牌,以便讓更多的顧客知曉?!睖丈犃?,覺得很有道理,于是自己設計了一個招牌,上寫:“約翰·湯普森帽店,制作和現金出售各式禮帽。”招牌下面還畫了一頂帽子。
湯普森對自己的設計十分滿意。招牌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樣拿給各位朋友評判,希望能博得一片喝彩聲。誰知,第一個朋友看過之后,就不客氣地說:“帽店”一詞與后面的“出售各式禮帽”語義重復,建議刪去。第二個朋友說:“制作”一詞可以省略,因為顧客不關心帽子是誰制作的,只要質量好,式樣稱心,他們自然會買。第三個朋友說:“‘現金二字實在多余。因為本地市場一般習慣使用現金交易,不時興賒銷。顧客買你的帽子,毫無疑問會當場付錢的。”這樣刪了幾次之后,草樣上就只剩下“約翰·湯普森出售各式禮帽”一行字和圖片了。
“出售各式禮帽?”最后一個朋友對剩下的文字也不滿意。他風趣地對湯普森說:“誰也不能指望你白送給他,留這些詞有什么用?”說著,他把“出售”二字也劃去了。緊接著,他提筆想了想,連“各式禮帽”四個字也一并“斬”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畫了一頂帽子嘛!
湯普森認真思考了朋友們的意見,很是佩服。帽店開張時,他掛出的招牌上只有 “約翰·湯普森”幾個大字和一頂新穎的禮帽的圖樣。
來往的顧客見了,都稱贊這招牌做得真是好極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一定要做到言簡意明,出語直擊主題,絕不能拖泥帶水。對那些多余的字、句要毫不留情地刪掉,這樣我們寫出了的文章就會簡潔明了,吸引住人們的眼球,得到大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