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論吳闿生《詩義會通》

        2019-03-15 17:07:18潘務(wù)正

        潘務(wù)正

        (安徽師范大學(xué)中國詩學(xué)研究中心,安徽蕪湖241001)

        桐城派既是文派,也是學(xué)派,在儒家經(jīng)典的研究上,該派投入較多精力。然而與其他學(xué)派不同的是,該派比較注重儒家經(jīng)典的文學(xué)性研究,代表者如方苞《左傳義法舉要》、劉大櫆《孟子評點》、方宗誠《論文章本原》等。至于《詩經(jīng)》的研究,文學(xué)性更是關(guān)注的要點。然不同時段,其側(cè)重的方面有所不同。吳闿生關(guān)于《詩經(jīng)》學(xué)的研究有兩種著作,一是《詩經(jīng)大義》,一是《詩義會通》[1]513。前者似已亡佚,后者成書于1927年。作為一位傳統(tǒng)學(xué)者,探討其在此時如何從事儒家經(jīng)典研究,是一個頗有意味的話題。

        一、《序》與續(xù)《序》

        解讀《詩經(jīng)》,繞不開《詩序》、毛傳、鄭箋、孔疏。傳統(tǒng)學(xué)者于此大體尊之,而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則欲棄之而后快。錢玄同于1921年12月7日致函胡適說:“我們是決心要對于圣人和圣經(jīng)干‘裂冠,毀冕’,撕袍子,剝褲子的勾當?shù)?。那么打‘?jīng)字招牌’是很要緊的事了。”在儒家十三經(jīng)中,錢氏認為“誰也比不上這部有文學(xué)價值的《詩經(jīng)》”,因此,得先“趕緊請它洗一個澡,替它換上平民的衣服帽子不可”[2]104。其實胡適在此前就已經(jīng)倡議“以二十世紀之眼光讀三百篇”[3]60,早在1911年讀《詩》時,就著手“推翻毛傳,唾棄鄭箋,土苴孔疏”,并“一以己意為造‘今箋新注’”[4]22。為此,他從好攻《詩序》的朱熹《詩集傳》、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崔述《讀風(fēng)偶識》、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等著述中汲取學(xué)術(shù)資源,形成其研究成果[5]112-127。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堅力量,其言論在當時產(chǎn)生極大的反響。

        吳闿生少年時代曾留學(xué)日本,1912年以后還曾在新政府的部門中短暫任職,因此,其思想與桐城派傳統(tǒng)學(xué)者有所不同。桐城前輩如錢澄之《田間詩學(xué)》“一以《小序》為斷”[6]5,馬其昶《詩毛詩學(xué)》“一以毛傳為宗”[7]340,至于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更是恪守毛傳,形成桐城的“毛詩學(xué)”傳統(tǒng)。對于這一鄉(xiāng)邦詩學(xué)路徑,吳闿生并不十分滿意。然而,對于新文化運動主將們的“廢序”之舉,他亦不能完全認同,在《詩義會通自序》中他說:“篤守而信從之(筆者按:指毛序)者,非也。一切掃而去之,抑亦未為得也?!盵8]1對于《詩序》與毛傳,他既不盲目信從,也不一概廢棄,而是以一種折衷的眼光看待。

        吳闿生肯定《詩序》、毛傳的作用,認為如果不通過二者,就很難讀懂《詩經(jīng)》。《國風(fēng)·唐·椒聊》序云:“刺晉昭公也。君子見沃之盛強,知其繁衍盛大,子孫將有晉國焉。”朱熹否定小序“必為沃而作”的觀點,吳氏又不贊同朱子的看法,肯定此詩刺昭“絕無可疑”,并說:“《序》末三語,尤能闡發(fā)詩人言外之意……末二句詠嘆淫溢,含意無窮。憂深慮遠之旨,一于弦外寄之。”由此,他感嘆:“此等詩若不得《序》,則直不知其命意所在,埋卻多少高文矣。”[8]101《小雅·沔水》毛傳云:“疾王不能察讒”,吳氏贊賞其“能傳其言外之意”,由此而云:“此經(jīng)學(xué)大師所以為超卓。”[8]162在吳氏看來,毛公超絕之處在于其作為漢初大儒,“持論宏通,往往單言片詞,能發(fā)詩人微旨”[8]自序,因此,其與《詩序》都有宗仰的價值。

        不過,吳氏完全贊同《詩序》之處并不多見,而是往往持否定的態(tài)度。在十五國風(fēng)中,他對《周南》各篇《序》深表不滿,指出其弊端在于“穿鑿”,在《自序》中他說:“《關(guān)雎》,三家皆以為刺詩。《芣苢》,魯、韓皆以為傷惡疾。而《兔罝》‘公侯腹心’,自郤至已謂譏亂世之作,其不系于周初明矣?!缎颉纺宋鹕暾f,悉以傅之后妃。此陋儒強經(jīng)就己,以自逞其私臆者耳,曷足信哉?!本唧w分析中,逐篇批駁《詩序》。如《卷耳》,《詩序》云:“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nèi)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于憂勤也。”對此,吳氏說:“《序》之不足信,于此最著?!辈⒕唧w駁斥道:“《左傳》以此詩為能官人,乃推衍而得之義……作《序》者取以說詩,又須牽合于‘后妃之志’,后妃不能官人,故必云‘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然于‘朝夕思念,至于憂勤’,終不能以強合也。復(fù)自解之曰:‘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謁之心?!渲щx窘曲,可具見矣。”對于《魏風(fēng)》七篇,他亦認為“《序》皆未得其事實”[8]95,且由《序》與詩意的不合而總結(jié)道:“凡《序》中無事實可指,推衍而為之辭者,多未足置信。”[8]94

        對于《詩序》,吳氏否定更多的是所謂的“續(xù)《序》”部分。他將《序》分為兩個部分,即首句與后續(xù)部分,稱首句是古《序》,最能得詩之本意,而后續(xù)部分為續(xù)《序》,乃后人補作,其妄者多在于此。他的根據(jù)有三。一是《詩》之《序》有僅一句者。如《小雅·出車》之《序》云:“勞還率也?!薄稏毝拧分缎颉吩疲骸皠谶€役也。”二者均為一句,相當于《序》之首句。吳氏由此得出結(jié)論:“前人謂古《序》本止一句,續(xù)《序》與首句非出一人之作,于此尤信?!盵8]146二是續(xù)《序》不符合史實?!肚亍の缄枴分缎颉芬詾榭倒姡m(xù)《序》又云:“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詩。”吳氏認為重耳卒后七年,康公始即位,無緣復(fù)述此事。由此,他更加堅定地認為,“《序》固非出一手,妄人增為之也”[8]114。三是《序》與毛傳不合。在《自序》中吳氏說:“《傳》之與《序》,同出一原,必不容其有異,而今《序》《傳》之不合者,往往有焉,此不獨《序》之失正,即《傳》亦未可盡憑?!彼l(fā)覺二者不合的詩篇有《山有扶蘇》《宛丘》《衡門》《澤陂》《狼跋》《四牡》《湛露》《酌》等。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說明毛傳有后人竄入的可能,由此也可以見出《序》中存在的問題。

        吳氏此種觀念,有所淵承,一是家學(xué)。其父吳汝綸曾遍點諸經(jīng),《詩義會通》動輒引“先大夫”之言,可以看出家學(xué)所在?!恫堋ず蛉恕分缎颉吩疲骸按探∪艘?。共公遠君子而好近小人焉。”曹共公與楚成王同時,然《晉語》楚成王享晉公子,即引此詩,則不可能是刺共公。因此,吳汝綸云:“此足見《小序》之誣也?!眳顷]生由此引申云:“大抵《序》文非出一家,固難盡信?!盵8]126可見吳汝綸否定《小序》,亦是指所謂“續(xù)《序》”而言。這啟發(fā)了吳闿生關(guān)于《詩序》的認識。二是鄭玄、蘇轍等的《詩》學(xué)研究?!吨茼灐そz衣》之《序》云:“繹賓尸也。高子曰:靈星之尸也。”對于《序》中高子之言,孔疏引《鄭志》答張逸云:“高子之言,非毛公,后人著之?!眳顷]生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則《序》為后人所續(xù),康成已言之矣?!盵8]290其后蘇轍《詩集傳》大張其旨,吳氏受其影響頗多,《鄭·揚之水》吳氏案云:“《序》于《鄭風(fēng)》各詩,多指為刺忽,朱子譏之,良是……莊公之子至多,而詩稱終鮮兄弟,其為非忽固至明也。自蘇子由以來,學(xué)者多謂《序》惟首句可信,以下則后儒所臆加。蓋此《序》亦然?!盵8]80可以說蘇轍的觀點對吳氏的啟發(fā)僅次于其父。

        在這些淵承之下,吳闿生于“尊序”“廢序”之外,提出折衷的觀點,以適應(yīng)新的時代學(xué)術(shù)研究的需求。正如他論詩既反對老師宿儒的“泥古”,又不滿新學(xué)者“不窺簡編,不究音律,侈口騁臆,欲以盡易古先之成法”的“顛冥”之舉,而是主張在這“世運之發(fā)皇,為曠古所未有”之際,應(yīng)“融液古今,創(chuàng)鑄無前之偉業(yè)”,而尖銳批評“泥古者不化,顛冥者妄行”,“致使天地方昌之運,亦將有所蟄滯而不行”的后果[9]卷七。說的雖是詩歌創(chuàng)作,亦可通之于學(xué)術(shù)研究??偟膩碚f,他的觀點雖仍是屬于“尊序”一派,以此對抗新文化運動者“打破《詩經(jīng)》的經(jīng)字招牌”之舉,維護《詩經(jīng)》的經(jīng)學(xué)地位,但與“泥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以文義裁《詩》

        傳統(tǒng)說詩者或以漢學(xué)的訓(xùn)詁考據(jù)釋詩之義,或以今文經(jīng)學(xué)的方式探究微言大義,此兩種途徑均是以釋經(jīng)之法解《詩》;而吳闿生釋詩,“一以文意為主”(曾克耑《詩義會通序》),即從文學(xué)的角度體察《詩》之創(chuàng)作宗旨,是以文學(xué)與經(jīng)學(xué)結(jié)合看待《詩》,桐城派于經(jīng)學(xué)多采取此種研究方式。這種學(xué)術(shù)路徑承自其父,吳汝綸研究諸子,“一以文義為歸”,因為“舍文固無以見其道”[9]卷三。正因從“文意”來考察《詩》,故吳氏說經(jīng)時,盡管也用訓(xùn)詁之法,結(jié)合史實細繹詩意,但最主要的還是從《詩》的文學(xué)表現(xiàn)進行品讀?!囤ゐ锌嗳~》之《序》以為“刺宣公淫亂”,朱熹也以“刺淫亂”釋之,吳氏少有地一概否定,他通過“味其詞”,得出此詩為“隱君子之所作”,因為“若以為刺淫亂之詩,則語意不符,而神理胥失”[8]29。在具體分析中,他指出首章“深則厲,淺則揭”是“遭時制宜”;次章“濟盈不濡軌”是“喻涉亂世”,“雉鳴求其牡”是“喻小人各有仇匹”;三章“士如歸妻,殆冰未泮”是“喻求仕以待天下之清”;而末章“以須友為詞,婉言以謝之”[8]28。通過這番詩意品味與神理揣摩,從而認定此詩為隱士之詩,非刺淫之意。其大膽否定相沿已久的觀點,正是以“文意”本身為基礎(chǔ)。吳氏動輒以“詳其詞氣”“詳味詞旨”“味詩意”“察其詞”之語,表明他揭示詩旨的途徑。

        詩語中蘊藏潛在的含義,吳闿生稱之為“微文”,揭示微文是他詮發(fā)《詩》旨的主要方式?!缎⊙拧ねチ恰穫鹘y(tǒng)的解釋是“美宣王,因以箴之”,從詩本身看,美顯而箴隱,吳氏說:“詩但寫勤政戒旦之殷,而箴之之意自在言外,此所謂微文。《三百篇》及三代高文多如此?!盵8]161顯然,“微文”即是文外之意,在他看來,這是儒家經(jīng)典最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通過對微文的揭示,吳氏得出的觀點有時與《詩序》相左?!洞笱拧め赂摺分缎颉芬詾椤耙γ佬跻?。天下復(fù)平,能建國親諸侯,褒賞申伯焉”;《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序》以二詩美宣王親諸侯、任賢能,而吳氏則以為,二者都是“譏宣王疏遠賢臣,不能引以自輔,語雖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為微文深遠?!缎颉方晕茨馨l(fā)其義”。而這一結(jié)論的獲得,主要是涵詠詩意而來?!夺赂摺吩姅?shù)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王命申伯,式是南邦”“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王遣申伯,路車乘馬”,而之所以反復(fù)稱“王命”,蓋“深著王之遠賢”,正如鄭箋所云:“申伯忠臣,不欲離王室?!薄稛A民》亦屢稱“王命仲山甫”,吳氏父子認為,立魯戲、料民太原,仲山甫皆諫宣王,宣王疏遠之,命其筑城于齊,所以此詩乃“深惜其去”,而非美宣王。詩之第六章語氣“反復(fù)低徊”,正寫出其“以直諫不容而出”的不舍之情[8]261-263。吳氏父子立足文本,從詩語中品味詩旨,揭示其中隱含的深意,在傳統(tǒng)之見外別立新解。

        當然,吳闿生通過微文,往往是為了印證《詩序》所闡發(fā)的意旨?!霸娭⒁猓缎颉范竺鳌盵8]50,但《序》簡質(zhì),通過“微文”的方式可以為之疏證?!多崱ご笫逵谔铩分缎颉芬詾椤按糖f公”,不過后人多以此詩為頌詩。吳氏父子則以此詩是“親愛太叔者之所為”“將叔無狃”二句乃“以微詞深風(fēng)太叔,非愛之之詞”,作者將此句置于“獻于公所”之后,“以故滅其跡”,而編《詩》者存此詩,自是刺莊之旨[8]69-70。《齊·還》序以為“刺荒”,吳氏以為“此序得詩之指”,在他看來,詩表面所寫雖為“矜夸相得之詞”,但“刺意自在言外”,這就是“微文諷喻”的手法[8]84。《秦·終南》亦是如此,《序》云“戒襄公”,朱熹駁之,以為是秦人美其君之辭,吳氏從微文稱《序》是“得其意于辭旨之外”[8]111。以美為刺,《詩大序》稱之為“溫柔敦厚”,吳氏所要揭示的正是此旨。除此之外,通過“微文”能更好地理解詩的寫法。后世學(xué)者在理解《鄘·二子乘舟》所寫為二子已死或未死時有分歧,吳氏覺得若未死而憂念,則“其意甚淺”,而若明知二子已死,傷悼之時仍如未死憂念之言,“則詩人之所為微至也”[8]38,是一種更為深情的懷念方式。顯然,這樣的理解更能得詩之深處。

        因為強調(diào)“微文”,所以吳氏父子對《詩》的言外之意尤其推崇。朱熹批評《詩序》解《唐·有杕之杜》為“刺晉武公”是“全非詩意”,吳氏贊同段玉裁以枤杜“特貌”闡釋“武公寡特,故以起興”,并說:“古人高文往往意在言外,如此者甚多?!盵8]105《大雅·假樂》末章戒“百辟卿士”意在戒王,吳氏贊其為“古人用筆妙處”,意承其父認為的“戒王意,就朋友發(fā)之,妙遠不測”,并自信地說歷來解經(jīng)者“皆未有明此義者”,而“古圣哲之微旨端在是”[8]243。吳氏將“微文”之妙視為“三代高文”,呂祖謙分析《齊·猗嗟》之“刺魯莊公”云:“是詩譏刺之意皆在言外,嗟嘆再三,而莊公所大闕者不言可見。”吳氏贊同此意,稱此為“古人微文之妙”,而且不僅此詩,“三百篇妙處多如是”,甚至“三代以上高文大氐皆如是”[8]91。他將言外之意視為《詩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最有特色的表現(xiàn)方式。

        吳氏推崇《詩》之微文,應(yīng)得自于研究《左傳》的啟發(fā),他著有《左傳微》《左傳文法讀本》等,并稱此書是儒家經(jīng)典中“微文”之至者[8]91?!蹲髠魑ⅰ肪褪恰皩R园l(fā)明左氏微言為主”[10]1。誠如弟子賈應(yīng)璞所說,經(jīng)吳氏闡發(fā),“左氏微言密旨乃得昌明于世”[10]1195。他將研究此書之法運用于《詩經(jīng)》之中,屬一以貫之的學(xué)術(shù)路徑。

        如果從《詩義會通》的成書背景考慮,則其重微文甚有深意。其時胡適等新文化運動者將《詩經(jīng)》世俗化,由文而重其“情理”,徹底否定其中隱含有微言大義,俞平伯云:“說《詩》最要緊的是情理,而且比較有把握的也是情理……至于微言大義,不傳者多矣,臆造者亦多矣,不起作者于九京,誰與定其是非哉!”[11]111因為否定微言大義,重視情理,不僅朱熹、姚際恒、崔述、方玉潤等定性為“淫詩”者被看作愛情詩,他們還搜集當時的民歌發(fā)表在《歌謠周刊》上,用民歌的眼光看待《詩》,由此認為:“《詩經(jīng)》本來是歌謠,只有《雅》《頌》中的一部分是朝廷宗廟所用的樂曲。不幸給漢儒附會到美刺上去,竟弄成了政治的評論詩,失其歌謠的本色?!鳖欘R剛甚至想用歌謠去講《詩經(jīng)》,“說明起興不必有意義”[12]70。對于這股將《詩經(jīng)》往淺處說的思潮,吳闿生顯然是不能贊同的,要維護《詩》的儒家經(jīng)典地位,必然肯定其微文。在評析《小雅·小明》時,吳氏認為末章“無恒安處”是自慰之詞,卻“反若泛戒凡百君子者,此所謂‘深隱’,所謂‘微至’,正古人之高文也”[8]194,結(jié)合以上所論,他反復(fù)稱道《詩》之微意是“三代之高文”“古人之高文”,推崇得無以復(fù)加,顯然是針對新文化運動者的學(xué)術(shù)路徑而言:他要將被拉下經(jīng)典寶座的《詩經(jīng)》重新扶上原位。

        同時,“求微意”在吳闿生等傳統(tǒng)知識分子看來也是一種經(jīng)世致用的方式。其《重印古文讀本序》云:“文之不知,則前人之微意莫得而明,前人之微意不明,則才識無自而開,而末由變通以為世用。”[9]卷三由文探知微意,開通才識,變通而為世用,這就是他研究《詩經(jīng)》《左傳》《孟子》等經(jīng)典的真實用意。其弟子賀培新《后序》亦云,君子“生當亂世”,不得已而“掇拾補苴”“歌三代之余音,想黃虞之治跡,冀挽世風(fēng)于萬一,其用心亦苦矣”;而讀其書者,“以究極乎古作者之微言奧旨,以冥會乎溫柔敦厚、興觀群怨之精義,而求合乎雅頌韶武之遺音”,如此,“古樂雖不可復(fù)見,而吾夫子垂教救世之本恉”,則庶幾存矣,可謂深得其師著述隱衷。吳氏引《六帖》之見,認為《小雅》中《四牡》《采薇》《出車》《枤杜》諸詩皆君上之言,而反托為臣子之言,“具道其明發(fā)之懷,仳離之恨,往來之眾,思望之勤,臣下之隱衷伏慮,畢達于前”,這種“微文”的效果,“真足使人截脰碎首而不悔”。由此他不禁感嘆:“文章之用乃能動天地感鬼神者,凡以此也。”[8]139文章通過微文產(chǎn)生經(jīng)世致用之功效,所以微文成為他研究《左傳》《詩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的核心內(nèi)容及學(xué)術(shù)取向,其用心亦可謂“微至”矣。

        三、桐城文法的《詩》學(xué)印證

        在西學(xué)東漸、傳統(tǒng)文化受到?jīng)_擊的晚清,為保存民族根本,吳汝綸極為重視“文”,他說:“鄙意西學(xué)當世急務(wù),不可不講;中學(xué)則以文為主,文之不存,周孔之教熄矣。”所說的“文”,指文學(xué)而言,是以姚鼐《古文辭類纂》及曾國藩《四象古文》兩種古文選本為代表的古典文學(xué),他贊賞在“世亂文字絕響”之際賀濤“獨以古文立教”之舉[13]353。作為華夏根本的儒家之道關(guān)乎種族的危亡存滅,而此又賴文得以流傳,六經(jīng)之文與“中學(xué)”息息相關(guān)。同時,在儒家經(jīng)典被唾棄的時代,重視其文學(xué)價值也能為之續(xù)命,盡管這是不得已之舉。在此情勢下,“六經(jīng)皆文”的觀點成為晚近桐城派的共識,方宗誠、馬其昶、姚永樸、姚永概、吳闿生等人均從文法角度研究儒家經(jīng)典。而六經(jīng)之中,“《詩》獨以葩艷麗則著”(曾克耑《詩義會通序》),其文學(xué)性明代以來就備受關(guān)注,晚近桐城派的《詩經(jīng)》學(xué)研究,文法的分析是重要的方面,如方宗誠《說詩章義》、徐璈《詩經(jīng)廣詁》、馬其昶《詩毛氏學(xué)》等即是如此,吳闿生《詩義會通》在這方面超過前輩。

        作為桐城派后學(xué),吳氏對《詩經(jīng)》文法的分析也顯露出宗派的色彩,正如蔣天樞所說,該書“所附‘舊評’及采用前人評語,尚未能脫去桐城派風(fēng)范”[8]308,不僅如此,吳氏本人所下按語也是如此。茲舉以下數(shù)例:

        一章言車,而“駕我騏馵”豫以起次章之馬。二章言馬,而“龍盾之合”既以起卒章之兵;“鋈以觼軜”,又以蒙首章之車。三章言兵,而“俴駟孔群”復(fù)蒙上章為文。此章法錯綜之妙。(《秦·小戎》顧廣譽評語)[8]109

        三四章借朋友作襯,七八章借妻子作襯。二、三、四章言喪亂,六章以下言安寧。第五章承上起下。(《小雅·常棣》舊評)[8]141

        首章始行,次章相宅,三章寄舍,四章燕勞,五章定居,六章作室。四章所言,乃初至?xí)r于廬旅飲犒耳,說者以為落成,非也。(《大雅·公劉》吳汝綸評語)[8]244

        首章先述文王之神明陟降在天,先言此者,以詩為祭文王而作也。次章言文王能施,所以造周,而其子孫之所由盛也。三章言人才之盛,文王亦賴以寧。四章言文王之德在敬,因嘆天命之遐遠,商之孫子若是眾多,命既有歸,皆臣服于周矣。五章承上言,殷士歸周者,祼將助祭,而猶服其黼冔,觀此,足見天命之無常也。王所進用臣,得不念厥祖乎?厥祖謂誰?謂文王也。此明告成王之詞,不敢斥王,因呼藎臣而告之耳。六章復(fù)申言之,謂不可不修德以永配天命,自求多福,無恃天命而驕,殷之未喪師,亦克配上帝也。大命不易,不可不鑒于殷矣。故七章遂結(jié)之曰:命之不易,無遏止于爾躬,宜宣昭令問,又思殷之興亡,所以承于天者,天之禍福人,無跡象可求也,當善法文王,乃獲為萬國所歸耳。反復(fù)深切,無一字泛設(shè)。古今諸家解釋未有能條暢一貫者。(《大雅·文王》吳闿生評)[8]222-223

        第一條評點者顧廣譽為浙江平湖人,咸豐元年詔舉孝廉,以戰(zhàn)亂不獲赴召試。晚年主上海龍門書院,甫三月而卒。著有《學(xué)詩詳說》三十卷。其為古文詞,“由桐城而上溯震川,以斟酌唐宋,而原本史漢”[14]5,與桐城淵源甚深?!对娏x會通》引顧氏之語有26條,多為釋經(jīng)之言,可見對其經(jīng)學(xué)成就的推崇。此條評詩之文法,注重章法的錯綜承接,正是桐城文章講究“言有序”的傳統(tǒng)。第二條為“舊評”,《詩義會通》于絕大多數(shù)詩后引“舊評”以點評文法,這些評語今雖尚未能考察出其來源,然就其用力處而言,當亦是桐城后學(xué)所為。至于第三、四兩條,更不用說具有鮮明的宗派特色。方苞之“言有物”與“言有序”的義法論為晚清民初桐城派繼承,姚永樸以“義法”為文學(xué)綱領(lǐng)之首,“法”是“極變化難測,特終歸于有條不紊”[15]23。姚永概亦云“行文之序,不可紊也”[16]3,故在評析《孟子》文法時,極重其條理。吳闿生為姚永概弟子,鄉(xiāng)邦之學(xué)自然貫穿在其學(xué)術(shù)研究中。

        桐城詩派自姚鼐之后好以文為詩,亦偏愛以文論詩,方東樹《昭昧詹言》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吳氏父子論《詩經(jīng)》文學(xué)成就時,也常以文法論之。上述行文之序的梳理,很能看出這一特征,又如用來評文的術(shù)語“峰斷云連”也被用于評《詩》:

        此(筆者按:指《小雅·斯干》)成室頌禱之詞,而其文周密詳備,無美不盡。后半特申禱祝之意,而由莞簟、寢興、占夢蛻蟺而下,尤有蛛絲馬跡,嶺斷云連之妙。古人之圣于立言也[8]167。

        (《大雅·生民》)前五章盛稱后稷功德,而推本于姜嫄。后三章敘郊祀之事。第六章由后稷遞入祀事,語意一貫,無痕跡可尋。先大夫曰:以上敘后稷,以下敘祀后稷,即用降種貫下,是謂嶺斷云連。案:此古人文法之妙也。[8]238

        “峰斷云連”是用來評論《史記·田單列傳》“贊”與正文之關(guān)系,歸有光云:“贊后附出二事,承前淖齒既殺滑王于莒及燕長驅(qū)平齊,與《世家》相為跌宕,而著齊之所以轉(zhuǎn)亡而為存也。史公此等,見作傳精神洋溢處,昔人云峰斷云連是也。”[17]吳氏對此法極為推崇,評語中不吝褒揚。

        就技法來看,吳氏于《詩經(jīng)》逆筆的分析值得關(guān)注。何謂逆筆?他在一封書信中說:“凡常人胸中無此接語,而能手乃為之者,皆為逆筆,退之所云‘口前截斷第二句’也?!奔闯鋈艘饬现Z。在他看來,這種技法在“六籍經(jīng)傳”中“比比皆然,不可悉數(shù)而盡”[9]卷七。在評點《孟子》時反復(fù)贊嘆其行文“用逆之妙”“用逆筆之妙”,評點“矢人”章時云:“起句飄忽而入,令人不知,所謂用逆之妙,一至于此?!盵18]此外,方宗誠、姚永概等在評點孟子時,也對這種筆法推崇備至。在這封書信中,吳氏以《詩經(jīng)》中的三首詩為例談逆筆之妙。第一首是《大雅·崧高》,他評云:“本贈申伯者,而先言‘崧高維岳’,此逆筆也。繼言‘維岳降神’,又逆筆也。第四句始倒落申伯,又以生甫及申陪襯言之,亦逆筆也?!钡诙资恰洞笱拧A民》,他評道:“本贈仲山甫,而先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此逆筆也。再接以‘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又逆筆也。再接以‘天監(jiān)有周,昭假于下’,而后始倒落生仲山甫,亦逆筆也?!钡谌资恰吨苣稀じ瘃?,他于此詩逆筆評價最為細致:“歸寧父母之作耳,因歸寧而及污澣,因污澣而及绤,因绤而及葛覃,而其詞乃從葛起,且縱極筆勢,至于黃鳥灌木,其鳴喈喈,令人讀之頓有高情遠韻,幾欲棄百事而往從游。其于歸寧,則僅篇末一語及之耳。此其用逆之妙,為何如乎!”[9]卷七在《詩義會通》的按語中,除《葛覃》外,雖不用“逆筆”一詞,但對逆筆之法的揭示隨處可見,如《召南·行露》舊評云:“起勢陡峭。”[8]1《5大雅·大明》吳氏評云:“首章先憑虛慨嘆,神理至為妙遠。‘天位’二句,借殷事作指點,以喝起下文,而恰與后半收束處密合無間,古今之至文也?!盵8]225均特別點明詩的首句突兀而來,這其實就是逆筆。

        關(guān)注逆筆,是與晚近桐城派論文重陽剛與陰柔融合的美學(xué)理想相關(guān)。吳氏之文,早期繼承曾國藩及其父的主張,尚陽剛以藥桐城古文偏于陰柔之不足,所以其古文“頗得氣勢之美”(吳汝綸評語),“真力彌滿,磅礴雄渾”(賈佩卿評語);而入民國以后,則踐行曾國藩“合雄奇于淡遠之中”的美學(xué)理想,求陽剛與陰柔的融合,故其文“時而風(fēng)霆噴薄,時而云物夷猶”(武合之評語),“局勢闊遠,摶捖有力,尤妙含意深婉,非徒以才氣見長”(劉際唐評語),追求以陽剛為主兼融陰柔之美的境界。吳氏認為《詩經(jīng)》就具有這種美,他贊美《大雅·韓奕》“雄峻奇?zhèn)ァ⒏呷A典麗兼而有之,在三百篇中亦為杰出之作,更無論后人追步矣”[8]265,具有此種美,在他看來就是至高無上的典范之作。而欲實現(xiàn)此種美,逆筆的運用必不可少。此法可以制造陡峭的氣勢,有陽剛之美;文中之逆筆,打破行文的正常語序,形成語句及語意的斷裂,而又通過內(nèi)在的意脈將上下文貫穿,形成綿邈風(fēng)神,又具陰柔之美?!对娏x會通》評《葛覃》最能體現(xiàn)吳氏的美學(xué)追求:“此詩止言歸寧一事。因歸寧而及绤,因绤而及葛覃,而其詞乃從葛起,歸寧之意止篇末一語明之,文家用逆之至奇者也。黃鳥三句,于事外起興,與本旨無涉,而神理乃益妙遠,故為文外曲致。凡此情境,皆后代文字所無有也?!盵8]3此詩可謂筆筆逆,“縱極筆勢”,是謂陽剛之美;又逆入“黃鳥”一句,神理妙遠,又見陰柔之美。逆筆造就此詩成為文學(xué)史上絕無僅有的文字,吳氏對兩種美學(xué)范式融合的向往及對逆筆的推崇于此表露無遺。

        四、《詩經(jīng)》的文學(xué)史地位

        與“六經(jīng)皆文”相關(guān)聯(lián)的命題是“文本于經(jīng)”,自劉勰《文心雕龍·宗經(jīng)》將文體追溯至六經(jīng)之后,這種觀點深入人心。晚近桐城派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不僅探尋文體之源,還將經(jīng)典對后世作家作品的具體影響抉發(fā)出來,如方宗誠《論文章本原》、吳闿生《孟子文法讀本》《左傳文法讀本》即是如此。這種理路的形成是在經(jīng)學(xué)受到“廢經(jīng)”的時代思潮威脅之際,轉(zhuǎn)而凸顯其文學(xué)史地位,實現(xiàn)經(jīng)學(xué)向文學(xué)的轉(zhuǎn)化,為經(jīng)學(xué)提供庇護所,從而維護其存在價值的學(xué)術(shù)方式。

        吳闿生引用的“舊評”中常點明《詩經(jīng)》某篇的文學(xué)史意義,他肯定此種評價,并且在按語中也常做出這類判斷?!对娊?jīng)》顯然是后世詩歌的源頭,在詩學(xué)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如《召南·甘棠》舊評說是“千古去思之祖”[8]14;《王·大車》:“沉郁切至,杜公《三吏》《三別》所本?!盵8]65;《小雅·北山》舊評:“連用十二‘或’字,開退之《南山》詩句法?!盵8]192《小雅·白華》舊評:“后人‘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二語,從‘英英’二句化出。”[8]216從題材類型、風(fēng)格、句法及技巧諸方面探究《詩經(jīng)》對后世詩歌的典范意義。

        在看似普通的評點中,展示了晚近桐城派的美學(xué)追求。一是吳氏較關(guān)注《詩經(jīng)》在古文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對《莊子》及韓文的影響。前者如評《小雅·鶴鳴》為《南華》之祖[8]163,《白華》舊評又云:“是篇之妙,在借喻意寫正意,《南華》所祖?!盵8]216《詩經(jīng)》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莊子提供了藝術(shù)資源。韓愈看重《詩》的“正而葩”(《進學(xué)解》),并以之作為創(chuàng)作的美學(xué)標準,吳闿生及書中所引“舊評”都關(guān)注此點,如《小雅·出車》舊評:“高壯激越,發(fā)揚蹈歷,處處提唱天子。退之《祭鱷魚文》祖此?!盵8]147《大雅·抑》:“此詩千古箴銘之祖。韓退之《五箴》,曾文正公《五箴》皆導(dǎo)源于此?!盵8]255《江漢》舊評:“通篇極典則,極古雅,極生動。退之《平淮西碑》祖此,而詞意不及?!盵8]266《韓奕》舊評云:“首章‘纘戎’以下,古奧如《尚書》,此退之得之以雄百代者?!盵8]265《詩經(jīng)》與古文看似不相干,吳闿生及舊評卻從中發(fā)現(xiàn)其與韓文的關(guān)系,而且除莊子、韓愈及曾國藩外,并未提及后世其他古文家得益于《詩經(jīng)》的啟發(fā),顯然是文學(xué)趣味使然。

        二是特別重視《詩經(jīng)》對漢賦的先導(dǎo)作用?!百x者,古詩之流”,班固將詩與賦連接,這一觀點成為詩賦關(guān)系的經(jīng)典判斷。如果說班固還是粗線條勾勒的話,吳氏及“舊評”則進行細致梳理。如他們尋找出《詩經(jīng)》“開漢賦之先聲”的所在,在于“鋪張揚厲”(《魯頌·閟宮》舊評)[8]300;“開詞賦之先聲”的是“文情俶詭奇幻,不可方物”(《小雅·大東》)[8]189。這是漢賦繼承《詩經(jīng)》的風(fēng)格,漢賦陽剛與陰柔之美,均受益于《詩經(jīng)》。又如篇章結(jié)構(gòu),漢賦往往“曲終奏雅”,以頌為諷,他們認為這與《詩經(jīng)》筆法有聯(lián)系,《大雅·常武》舊評云:“召公以德可常武不可常,故先言兵威以快其意,卒陳戒詞,言乃易入。漢賦本此?!盵8]268再如技法,漢賦最喜將平凡之物夸大為神異之物,吳氏以為此亦源于《詩經(jīng)》,其評《周頌·振鷺》云:“以似為真,漢賦多學(xué)此種?!盵8]280所論即此種技法。至于具體篇目,吳氏亦偶有觸及,如評《小雅·斯干》:“舊評‘如跂’四句,古麗生動,孟堅《兩都》所祖?!盵8]167《車攻》:“‘四黃既駕’八句,尤為舂容大雅,王者氣象,孟堅《東都賦》之所自出?!盵8]159班固《東都賦》折以法度,頌揚王朝,在氣象上與《車攻》有同工異曲之妙,二者間的淵源不言自明。

        三是點明《詩經(jīng)》與辭賦尤其是楚辭、抒情小賦之間的關(guān)系。如風(fēng)格,《邶·綠衣》舊評:“哀艷,《離騷》所祖。”[8]22如創(chuàng)作心態(tài)及藝術(shù)風(fēng)貌,《小雅·節(jié)南山》按語引何一碧評云:“此與《正月》《桑柔》等作,忠愛迫切,詞繁不殺,蒼茫百感,惝怳迷離,意無端緒,語無倫次,并是《離騷》之祖?!盵8]171吳氏評《大雅·召旻》云:“賢者遭亂世,蒿目傷心,無可告愬,繁冤抑郁之情,《離騷》《九章》所自出也?!盵8]271再如技法,《小雅·正月》舊評云:“正喻錯雜,已開《離騷》門徑。”[8]17《3小雅·大東》吳氏評云:“后半措詞運筆,極似《離騷》,實三代上之奇文也?!盵8]18《9邶·終風(fēng)》引姚鼐評云:“后二章即屈原《漁父》《卜居》之權(quán)輿。”[8]25至于后世抒情小賦源于《詩經(jīng)》,吳氏亦有所涉及,如悲情,《豳·東山》舊評:“‘果臝’六句,寫凄涼景況,《蕪城賦》之祖。”[8]13《4豳·鴟鸮》舊評:“通篇哀痛迫切,俱托鳥言,長沙《服賦》所祖。”[8]132如女性舉止的描寫,《衛(wèi)·碩人》吳氏評云:“生動處《洛神》之藍本?!盵8]50《鄭·有女同車》舊評云:“‘將翱’句,《神女》《洛神》諸賦所祖?!盵8]74。

        吳氏并未全面評點《詩經(jīng)》對后世文學(xué)的影響,而是主要就其與辭賦及莊子、韓愈、曾國藩古文之關(guān)系立論,這顯然受時代心理及審美取向的支配。

        首先,時代心理。清朝滅亡,吳闿生雖曾在新政府中任職,不過這并不能消除其遺民情懷。在評析《小雅》諸篇時,不自覺地流露出亡國之悲,他反對小序以“刺幽”釋《弁》,以為是“同姓宴樂之詞”,并從末章體會到“憂危之旨”,由此斷定此詩“為亂世悲愁之作”[8]204。他將《離騷》與《小雅》關(guān)聯(lián),主要是在哀艷之類情感基調(diào)上的相似。而這類情感,最能觸動其作為遺民的隱憂。不過,根據(jù)“聲音之道與政通”的理論,他對此類趨于陰柔的風(fēng)調(diào)又懷有戒心。對于清代以來的宗宋詩風(fēng),他深表不滿,因為“宋體詩以淡莫微眇相夸尚,英思壯采屏斥都盡,非不詭雋可觀,而去質(zhì)厚峻雄之境日遠”[9]卷五。而若“壯往感激之意氣”受挫,則“遭時多故,國勢亦晻忽不振”[9]卷五。顯然,一方面,《離騷》哀艷之情能打動其敏感的心理,另一方面,從國運出發(fā),他又呼喚“質(zhì)厚峻雄”“壯往感激”的篇什,因此在重視抒情辭賦的同時,又向往漢大賦及《莊子》、韓文、曾文的剛健瑰瑋境界。

        其次,審美取向。吳汝綸評析桐城文風(fēng)得失,指出其特色在于“氣清體潔”,而不足則是缺乏“雄奇瑰瑋之境”,即偏于陰柔而陽剛不足。有鑒于此,曾國藩“以漢賦之氣運之”[13]51-52,形成“宏肆雄放,光焰熊熊”[9]卷五的風(fēng)格。因尚陽剛,故韓文亦受重視,曾選《經(jīng)史百家雜鈔》錄韓文12篇,居諸家之首;《四象古文》太陽氣勢中選韓文12篇,亦居諸家之首;馬其昶撰《韓昌黎文集校注》,均意在以韓文救桐城之陰柔。同時,桐城傳統(tǒng)亦重《莊子》,錢澄之著《莊屈合詁》,姚鼐著《莊子章義》,曾國藩對此書情有獨鐘,吳汝綸謂“往時寫藏曾文正《四象古文》目錄,《莊子》中多節(jié)鈔”[14]172,今本此書少陽趣味之下鈔《莊子》五整篇及十小節(jié)。其“獨嗜”《莊子》,在于“莊生之恢詭恣睢”[19]18,而“恢詭”正得益于比喻的運用。正因如此,吳闿生在其父教導(dǎo)下,于《莊子》、漢賦及韓文用功頗多,故在品評《詩經(jīng)》時,能領(lǐng)悟到其對諸家的浸潤之功。正如他所云:“桐城之義法,固不免隘矣。有志乎文者,要必源本六經(jīng),泛濫于周秦諸子,屈宋之騷,馬揚之賦,左、《國》、馬、班之史,瑰奇?zhèn)?,汪洋恣肆,夫亦極斯文之大觀也已。”[9]卷七從對《詩經(jīng)》的評析中,亦能看出他的文學(xué)趣味所在。

        綜上所論,吳闿生《詩義會通》在《詩經(jīng)》學(xué)史上雖算不得鴻篇巨制,但因其成書于特殊時代,對詩的解讀中蘊含著特殊的情感與學(xué)術(shù)意旨,濃縮著桐城派的文學(xué)主張與審美趣味,因此,其書又不失為一部獨具特色的《詩經(jīng)》學(xué)研究著作。

        内谢少妇xxxxx8老少交| 今井夏帆在线中文字幕| 日本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7成人精品国语自产拍|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胳膊肘上有白色的小疙瘩|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夫| 午夜精品人妻中字字幕|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免费看| 少妇伦子伦情品无吗|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亚洲乱精品中文字字幕| 三上悠亚亚洲精品一区| 国产 麻豆 日韩 欧美 久久|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蜜桃网站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国产免费专区|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无码免费| 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乱码一二三入区口| jjzz日本护士|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国内国外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av香蕉一区二区三区av| 日本高清视频永久网站www|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88| 国产在线拍91揄自揄视精品91|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性无码专区无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免费视频 |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性色av| 久久老熟女乱色一区二区|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 日本岛国大片不卡人妻|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