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強
(隴東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甘肅慶陽745000)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與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憑借互聯(lián)網(wǎng)及多元化的傳媒手段而呈現(xiàn)出爆炸泛濫的特點。信息傳播流轉的方式與速度以前所未有的形式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從而也深刻地影響著閱讀文化的發(fā)展。一方面,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大為便捷,可接觸到的信息總量也大為增加;另一方面,人們通過信息獲取知識技能的效率又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海量化的信息影響制約著人們對信息的判斷與選擇,影響著閱讀速度與質量。非科學及負面信息造成閱讀時間的浪費及閱讀效果的下降。人們通過閱讀獲取知識與技能的空間不斷受到擠壓,也導致部分讀者閱讀呈現(xiàn)出“碎片化”“粗淺化”“低俗化”趨勢。閱讀行為并不完全是人們獲取知識技能的手段,很多讀者的閱讀行為變成了“低效率甚至負效率的勤奮”。
閱讀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有多少人在閱讀、有多少可閱讀的讀物、閱讀什么樣的信息或讀物、閱讀對人乃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等諸多重大問題。閱讀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文化發(fā)展的程度,甚至決定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世界。近代英國閱讀文化的發(fā)展是國家文化發(fā)展的中繼站,閱讀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民族語言及民族國家的形成、讀者群體的成長、圖書及其他出版物的涌現(xiàn),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與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成為文化教育、思想傳播、道德培育、陶冶情操的主要渠道,進而推動整個國家文化的發(fā)展,而文化的發(fā)展是引領近代英國崛起的重要力量。研究近代英國閱讀文化對于弘揚傳統(tǒng)的閱讀文化、引領現(xiàn)階段閱讀文化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鑒戒作用。
在漫長的中世紀,英國的閱讀文化和其他文化現(xiàn)象一樣,無不受到宗教文化的制約。宗教活動是文化活動的主導方面,神學為所有學問之本,而且文化活動幾乎為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所壟斷。教育被教會僧侶階層所壟斷,受教育者群體是相對狹隘的精英階層,主要為天主教會的僧侶貴族和世俗貴族,閱讀的書本主要為拉丁文的《圣經》和神學家的著作,還有經院哲學家充滿神秘和艱澀思辨的哲學著作,少量的文學及史學著作大多都充滿神話和宗教色彩。尤為束縛閱讀文化的是這類閱讀出版物大多以拉丁語或希臘語出版或手抄,而廣大民眾被排除在讀書識字的教育對象之外,也就難以成為閱讀文化的主體。自“諾曼征服”之后,“所有的英國方言都淪落到同樣不重要的地位,原有的統(tǒng)一的文學語言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些分歧很大的方言。作家和抄寫家都用他們的方言來進行創(chuàng)作和抄寫,因此早期中古英語文學作品里就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方言的特點?!盵1]2以國王為代表的世俗貴族則主要使用法語,貴族文化更多地帶有法國色彩,采用法語和拉丁語發(fā)布政府命令及行政文告,在司法活動中也廣泛使用法語。而英格蘭廣大下層民眾則使用英語,但英語主要用于口頭交流,即使用于創(chuàng)作,也多帶有方言特點,而且能夠運用英語進行創(chuàng)作的下層知識分子實屬鳳毛麟角,能夠用英語進行抄寫閱讀的人則少之又少,因為下層民眾只會運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這種等級制度的分化對立、僧俗貴族對文化的壟斷、語言的斷層現(xiàn)象嚴重束縛阻礙了閱讀文化的發(fā)展,依靠手抄傳播的閱讀方式也制約著閱讀文化的發(fā)展。
14世紀后半期文藝復興運動在英國的興起以及威克利夫所倡導的宗教改革運動是閱讀文化被解放的起點。以喬叟和威廉·蘭格倫為代表的眾多的人文主義詩人,用本民族語言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詩歌,不僅發(fā)展豐富了中古英語,也推動了本民族語言的運用。這對于喚醒民族主義意識,塑造共同的民族心理方面發(fā)揮了文化先導的作用。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長期持續(xù)進一步激發(fā)了英國貴族階層的自我覺醒,使他們認識到歷經時代的變遷,難以割舍的法國情結已失去了往日的意義。他們已不再屬于法蘭西,而是屬于英吉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和英格蘭民眾在共同的地域上已有了共同的經濟生活及利益,創(chuàng)造共同的文化生活乃是大勢所趨,也是自我發(fā)展的準確定位。共同的文化生活首先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語言才是造就共同民族心理最強有力的工具。“1362年,愛德華三世在召開議會時第一次用英語致開幕詞,在同一年,由于下議院的請求,愛德華頒布一道法令,規(guī)定法庭審訊必須使用英語,而不再用法語。1385年,英語已代替法語成為學校中的正式語言。1386年,人們第一次用英語來寫致議會的請愿書。在倫敦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份用英語寫的遺囑立于1387年,最早的用英語寫的行會章程屬于1389年。1399年的一封用英語寫的私人通信表明在社交生活中英語也代替了法語。這一系列的事實都說明在14世紀,英語已確立了它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1]3隨著英語在文化活動中的廣泛使用,中古英語的分支語言也在相互地潛移默化中逐步消除著各自的方言色彩而走向統(tǒng)一。
農奴制的漸趨瓦解及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大大增強了人們的流動性。人口眾多、連接南北、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相對優(yōu)越、經濟文化相對發(fā)達的以倫敦為中心的英格蘭中東部地區(qū)的方言漸漸成為全國都接受使用的通用語言,即所謂的倫敦方言,這也促使中古英語向現(xiàn)代英語轉變,語言的統(tǒng)一必然促進閱讀文化的解放與發(fā)展。文藝復興在英國的興起不僅促進了英國學者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也激發(fā)了英國學者用英語進行創(chuàng)作的熱情,打破了文化生活中宗教和神學占支配地位的局面,也逐步打破了貴族階層對文化和教育的壟斷。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生數(shù)量在逐年增加,而且起初主要是市民和富裕農民的子弟,到14世紀晚期時貴族子弟也開始進入具有平民化色彩的大學,受教育對象進一步擴大了,這也意味著閱讀群體數(shù)量的擴大。與此同時,英語在語法、語音、詞匯方面也趨向成熟統(tǒng)一,不僅便于口語交流,更能準確地用之于書面表達。在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的基礎上,英語作為聽說讀寫主要語言的地位也得到鞏固和加強。人文主義的回歸與發(fā)展使長期在思想上被動禁錮的群體逐漸變成追求自主的個體的集合,每一個體都追求自身的自由與價值、求知與進取、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從而使更多的學者有了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動力,也使更多的人有了學習求知的愿望和使命,有了閱讀的興趣和必要。閱讀文化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并互相促進,閱讀文化同時也促進著思想的解放和知識的傳播,提高民眾的文化素養(yǎng),有利于加強文化聯(lián)系而塑造共同的文化心理,也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進程。
宗教改革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解除了束縛閱讀文化發(fā)展的枷鎖,同時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各級教會對教育的壟斷,也打破了神學家的教義和經院哲學對文化的壟斷,從而也為人文主義的傳播清掃著道路。英國雖非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但卻是宗教改革的發(fā)源地之一。威克利夫將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羅馬天主教會,而且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主張以《圣經》作為信仰的唯一源泉,認為《圣經》的權威性要高于教會所頒布的任何信條、教皇法令或神學家的著作,為此他曾先后兩次主持翻譯《圣經》,在英國第一次完整系統(tǒng)地將《圣經》譯成了本民族的語言,這在當時的歐洲也是首次,極大地促進了英國宗教文化的解放。由宗教改革所帶來的“所有的這些變化可以概括為首先強調的是信仰而不是實踐,是文字所表達的宗教而不是宗教儀式,并且逐漸強調個人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慣例上的個體責任,這些代表了一個巨大的變革,不僅是大眾文化的變革,而是英國文化整體的變革?!盵2]威克利夫兩次對《圣經》的翻譯有力地推動了“因信稱義”思想的傳播。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廣大民眾在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動中的被動地位,使人們逐漸擺脫了在信仰和禮拜方面對天主教會的依賴,可以通過自己對《圣經》的閱讀來靜心感悟,虔信耶穌、敬仰上帝,并且可以自主選擇祈禱與禮拜的方式,強調重在信仰本身而不是信仰方式、重在主動信仰而不是被動地聽從教士的灌輸、重在通過閱讀《圣經》而不是遵從神學家的教義。這就極大地推動人們對《圣經》的閱讀,也推動了中古英語的發(fā)展演變,豐富并擴充了英語語法及詞匯。
都鐸時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使騎士教育逐漸失去了固有的作用和意義,市民階層也要求打破貴族地主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掌握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以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進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使教育對象相對狹隘的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逐步向世俗和公共教育過渡。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上主要表現(xiàn)在讀寫學校、文法學校、公學的紛紛建立,諸如英國較早的溫徹斯特公學和伊頓公學,就成立于這一時期。在高等教育上表現(xiàn)為原有大學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和新的高等學院的建立,諸如牛津大學的林肯學院、萬靈學院、莫德林學院等,劍橋大學的凱斯學院、三一學院、國王學院、圣·貝爾納學院、圣·凱瑟琳學院等。
教育對象的擴大以及讀書識字群體的增多不斷推動著閱讀文化的發(fā)展,也推動著大眾文化登上了文化舞臺,與精英文化開始同臺爭妍。以前,精英文化主要集中于王室和貴族的家宅,體現(xiàn)在富麗堂皇的建筑、奢華的陳列、精致的藝術品,由這些組成了熠熠生輝的舞臺,皇家的悲喜劇就在這樣的舞臺上上演。這些藝術從傳統(tǒng)上以來主要依靠王室和貴族的贊助,而從17世紀晚期開始,這種上層文化逐步走出朝廷,走進城市多元化的空間——走進咖啡廳、閱覽室、會議室、俱樂部、藝術館和音樂廳,從王室的仆從變成了商業(yè)活動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商業(yè)化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社交活動的場所,諸如咖啡廳、旅館、酒店、酒館等,還有自發(fā)組成的各種協(xié)會、劇院、娛樂性的花園、舞會等[3]。
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到喬治三世繼位的一百多年里,文化產業(yè)在倫敦的溫床里得到了茁壯成長。各個級別的新聞工作者隊伍迅速擴大,雇傭文人、出版商及其他文化工作者從咖啡館而不是從王室尋找創(chuàng)作的源泉、認可和贊許,在創(chuàng)造新型富有想象力的共同體中,咖啡館是才是至關重要的贊助者[4]35。大眾文化的成長使普通民眾逐步由文化活動的被動參與者成為文化活動的主體,進而成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從而使得閱讀文化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許多測算的手段可以發(fā)現(xiàn),文學史研究者一致認為,隨著大眾讀者的數(shù)量的增加,從18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文學產品的經濟杠桿發(fā)生了偏轉,書商和日益擴大的讀者隊伍或通過個別資助,或通過訂購,逐步取代了以前貴族對文學的資助作用。”[4]35
大眾文化的搖籃是城市,并隨著城市發(fā)展而得到了茁壯地成長。都鐸時期英國社會的轉型促使市場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而市場經濟不僅使原有的大城市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也哺育了小城市及鄉(xiāng)村城鎮(zhèn)的形成和發(fā)展。大眾文化也逐步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鄉(xiāng)村城鎮(zhèn)傳播。閱讀文化則乘借大眾文化的東風而得到迅速的發(fā)展,無論是讀者群體,還是閱讀物的數(shù)量和種類,都呈增長擴大趨勢。
都鐸時期,宗教改革運動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不僅新舊教派的斗爭較為激烈,新教內部也分化出許多激進的派別,要求進一步清除英國國教中從教義到禮拜儀式等各個方面天主教會的殘余。為禁止保守或激進教派勢力宣傳其思想主張,維護英國國教的統(tǒng)治地位,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英國王室及英國國教對圖書出版制度實行嚴格限制,圖書出版許可制度早在亨利八世統(tǒng)治時期就已經開始。瑪麗女王授權書籍出版經銷同業(yè)公會壟斷所有的出版印刷。伊麗莎白時期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懷特基福特規(guī)定了法定出版社的數(shù)量。17世紀的政治和宗教沖突使這些限制得以維持。1662年的《出版印刷法》實質上是對17世紀前半期1637年“星室法院”頒布的出版印刷法令許多條款的重申[5]130。
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里,不僅王室及教會用各種手段控制出版印刷業(yè),倫敦的圖書銷售商也控制著出版物的銷售與分布。集體的力量已經使他們能限制或促進某些出版物的流通,這就給予了他們以支配地位,而且他們逐漸壟斷了圖書印刷的版權。圖書銷售商非常小心謹慎,他們首要的關切是確保他們所銷售圖書的知識產權,獲得皇室授權公司的許可與保護,從而得到國王許可的有利可圖的出版的壟斷權。他們一般不會出版有政治不滿、宗教異端、流言蜚議的作品而使自己疏遠于政府。
然而到17世紀中期時,出版印刷的控制者與主張開放者的力量平衡被徹底打破了。內戰(zhàn)和空位時期,出版印刷的管理體系漸趨崩潰,大量關于政治和宗教爭論的作品被印刷出版。這一制度在內戰(zhàn)時期趨于瓦解,議會也無法管理關于政治和宗教的小冊子。單頁的報紙刊登最新的政治事件,而且在這一動蕩時期成倍增長[6]57。因為需要大量的臨時性論戰(zhàn)的作品,加之對出版印刷控制的削弱,使印刷廠老板能夠繞開與他們相競爭的圖書銷售商而擴大印刷量賺取更多的利潤。新的印刷廠紛紛成立,數(shù)量幾乎翻了一番。對時事問題進行辯論的小冊子、報紙、期刊和印刷的傳單,在內戰(zhàn)和空位時期第一次蓬勃發(fā)展[5]136。
查理二世復辟之后,又重新加強了對出版印刷的控制,圖書銷售商再次取得支配地位,印刷廠老板的數(shù)量被限制在20人以內,正如專制主義國王路易十四,限制巴黎印刷廠老板的最多為35人。印刷工人的數(shù)量也是固定的,倫敦的印刷行業(yè)雇工人數(shù)不得超過200人。但是空位時期已經發(fā)展起來的印刷業(yè)已勢不可擋,他們已建立起了一套體系,通過街頭小販和攤點來銷售關于時事和熱點問題的作品。1660年后,非法出版印刷雖然受到限制但并沒有完全被消除[5]131。
1662年通過的《出版印刷法》規(guī)定,所有的出版印刷商都必須注冊登記,所有書籍在出版印刷前都必須接受閱讀審查并授予印刷發(fā)行的許可。為了有效地貫徹落實這一法律規(guī)定,出版印刷大多只限在倫敦進行。同時對其他像牛津、劍橋、約克等地的出版印刷業(yè)規(guī)定了極為嚴格的條件。牛津、劍橋的出版要通過兩所大學副校長的監(jiān)督審查,約克的要經過大主教的監(jiān)督審查。這一管理規(guī)定存在的時間并不長,光榮革命后就難以為繼,政治上的權宜之計是其不能繼續(xù)存在的主要原因。1695年,《出版印刷法》被取消,其所有的限制,包括在地域上及內容上的限制都被廢除[4]56。
1695年,《出版印刷法》被廢除了——這也是在立法方面的一次意外事件——最終卻取消了對日益擴張的出版印刷業(yè)主要的法律束縛,但是并沒有完全消除政府的控制或者建立起完全自由的市場。出版審查制度終結了,但是法律依然反對帶有褻瀆神明、淫穢內容的作品,經常會以煽動或擾亂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提起控告[5]131。
《出版印刷法》的失效對出書籍出版經銷同業(yè)公會還帶來了兩方面的后果:首先,書籍出版經銷同業(yè)公會在法律上失去了對出版印刷的壟斷地位,各地出版印刷業(yè)發(fā)展的最大障礙被清除了。而地方上的反應與轉變也隨之而來,在這一法律被終止的幾周后,布里斯托爾市政廳就要求威廉·博尼在當?shù)爻闪⒁粋€出版社。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內,出版商在什魯斯伯里、??巳睾椭Z威奇等地都建立了出版社。地方性報紙對于出版印刷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到18世紀30年代,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一份報紙。到19世紀中期時,報紙的發(fā)行網(wǎng)絡已經遍布英格蘭、威爾土大部分地區(qū),蘇格蘭低地至少也有一種地方性報紙。地主性報紙搭建起一個廣告網(wǎng)絡,把各地與倫敦連結了起來[5]131-132。
《出版印刷法》的終止所帶來的第二個后果是威脅到了當時存在的圖書版權體系,這是倫敦圖書銷售商的權力的關鍵。在實踐上,圖書銷售商通常要購買作者的版權后進行出版印刷,之后知識產權被不斷轉手買賣而賺取利潤。但是從1695—1709年,新的《版權法》付諸實施,對于現(xiàn)存的版權法不再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對于再次出版時誰擁有版權的問題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沒有確定圖書銷售商所宣稱的一直擁有版權的慣例。按習慣法來解釋新的法律,作者或代理人才有永久的版權,直到1774年永久版權法被貴族院宣布無效。這最終打破了倫敦圖書銷售商對出版印刷行業(yè)的控制。
這一切變化或改革并沒有給英格蘭出版印刷業(yè)帶來像19或20世紀時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但相對于歐洲其他大國,它的確帶來了較大的自由,它沒有過多的干涉??偠灾瑳]有出版審查制度,政治家和政黨可以購買有影響力的報紙的所有權,用公共資金連續(xù)進行經營管理,用以服務于自己的目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的150年間,英格蘭印刷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被用于各種各樣的目的,也表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形式[4]52。隨著限制和管理的放松,出版印刷業(yè)迅速擴張。18世紀20年代,當理查森學徒期結束而成為印刷廠老板時,倫敦已有75個印刷廠老板,到1761年他去世時,已經超過了120個,隨著業(yè)務和數(shù)量的擴張,印刷廠的廠房數(shù)量也在增長。每一個大的車間都需要一個排字工人、兩個印刷工人、一個校版者,但是較大一些的印刷廠老板,都雇傭了更多的熟練工人。到18世紀50年代,理查森已使用9臺印刷機器,雇用了約40多個熟練工人,還有很多年輕的學徒工。而他主要的競爭對手諸如蘇格蘭人威廉·斯特雅漢的印刷廠,就與理查森印刷廠的規(guī)模相當[5]137。
地方上印刷廠的數(shù)量也增加了,但是規(guī)模并不是很大,印刷報紙的車間通常只有兩臺印刷機,而《約克報》(York Courant)的印刷廠老板約翰·懷特有3臺印刷機并雇用了少量的助手。多塞特舍伯恩非常成功的一份地方性報紙的所有人,羅伯特·戈德比在1778年去世時,他經營印刷廠已有三十多年,一直印刷《西部騰飛郵報》(West Flying Post),有3個熟練工人和一個學徒。地方性印刷廠數(shù)量急劇增加的同時,地方上的書店也在增加,從英格蘭南部到米德蘭新的商業(yè)中心及北部,到處遍布書店。當《帕梅拉》(Pamela)出版時,在近200個鄉(xiāng)鎮(zhèn)上,大約有四百多家書店。到18世紀90年代,在300多個地方上有近1000個書店。在較大的鄉(xiāng)鎮(zhèn)上,有一系列印刷和出版服務。1790年,泰恩河畔紐卡斯特不僅有20個印刷廠,也有12個書店和文具店,裝訂商和雕刻師也有13個,其中包括一家工藝品店老板托馬斯·比威克。在印刷形式上第一個出現(xiàn)變革的就是報紙。17世紀晚期時,報紙印刷行業(yè)出現(xiàn)了較小幅度的技術革新,使得印刷過程較為快捷并易于操作。這時期從荷蘭引進了一種新型的打字字樣,以現(xiàn)在的標準,這種字樣也是非常先進的,它使閱讀更加容易。在18世紀中期時,兩個英國人,威廉·卡斯龍(William Caslon,1720-1778)和約翰·巴斯克威爾(John Baskerville,1706-1775)作為活字印刷的設計者而享譽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過去較為落后的英語活字印刷技術[4]52-53。
最早的報紙出現(xiàn)于內戰(zhàn)前,在內戰(zhàn)期間報紙雖然較多但受到嚴格控制,的確都處在共和國或護國公的高壓之下。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之后,對報紙內容的控制和以前基本一樣嚴格,直到17世紀70年代,在詹姆士二世統(tǒng)治開始之后,對報紙的控制才有所放松,報業(yè)逐步走向繁榮。第一份日報出現(xiàn)于1702年,第一份地方性的報紙出現(xiàn)于1701年。在18世紀的英格蘭,報紙的確成為最典型的也是人們最熟悉的印刷品之一。到1750年時,每年印刷的報紙超過了700萬份。在18世紀70年代,倫敦已有9種日報,地方性的周報已有50多種[4]53。
18世紀時,大家所熟悉的一種出版印刷物就是介于書與報紙中間的期刊雜志。這是17世紀晚期時的一個創(chuàng)新,仿照1665年出版的《學者》(Journal des Savants)雜志,英國也引進了這種出版物。盡管17世紀的雜志大多都是曇花一現(xiàn),但到17世紀末期時,人們對這種出版印刷形式已有了濃厚的興趣。雜志的變體就是刊登論文的期刊,其典型的代表就是《觀眾與閑談》(《The Spectator and The Tatler》),每期由一系列單篇論文組成,而由編輯進行挑選。1732年,由愛德華·凱夫創(chuàng)辦的《紳士》雜志卻使人們普遍對英國文化及文學產生了較大的興趣……這一雜志一直創(chuàng)辦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成為英國雜志的原型和標本[4]53-54。
書籍、報紙和雜志只是18世紀英格蘭印刷出版物的一部分,當然這三種基本的印刷品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和內容。小冊子也是進行宗教與政治辯論一個重要手段,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比較突出,但其大量的出現(xiàn)是在17世紀90年代到18世紀40年代,之后其功能逐漸被報紙和雜志所取代。單頁的廣告也常用來進行宣傳,有時也印刷敘事詩來刊載當時人們所感興趣的主題,其最后的繁榮出現(xiàn)在詹姆士黨人叛亂時期。到18世紀晚期時,更為精細復雜的圖表繪畫技術被政治漫畫家所廣泛使用,但這一傳統(tǒng)印刷品直到19世紀20年代才達到其頂峰。
到18世紀末期時,印刷廠顯然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陬^表述雖在教育教學、傳教布道等過程中被廣泛應用,但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種綜合因素已經證明了出版印刷物是首要的交流媒介。印刷廠是文化和文字傳播最突出最重要的地方。在印刷出版的內容上,盡管宗教問題在數(shù)量上還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文化主流的形式已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市場銷售份額最大的依然是宗教著作,同時,世俗的戲曲文化、音樂及一些印刷品在中上層人們之間較為流行,特別是在一些大的鄉(xiāng)鎮(zhèn)尤為如此[6]45。
塞繆爾·約翰遜曾經這樣提倡讀書:書籍對于人們的理解總是有一種潛在的影響,我們總會體會到這樣的樂趣,在他讀關于科學的書籍時,盡管他沒有提高自己特定的目的,但是也會增進他的理解力;他如果沉浸在關于道德和宗教的書本中,他的美德就會在不經意中得到提高;書本給頭腦所提供的思想,最后終將在某一時刻會幸運地發(fā)現(xiàn),這種思想已經被他們所接受[5]167。閱讀文化的發(fā)展對于知識的傳播、思想的培育、道德的培養(yǎng)、技術的傳承和整個社會精神面貌的塑造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所有這些都將匯聚成文化的力量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口頭表達是思想和信息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但是印在紙上的文字和圖像已經成為知識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傳播的重要方法?!盵4]67
從16世紀到18世紀晚期,不列顛一個長期的趨勢就是讀書識字的人越來越多。最為可靠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能夠讀書識字的男性的比例有著持續(xù)的上升,從1500年的10%上升到1714年的45%,而到18世紀中期時,這一比例上升到60%。女性讀書識字人的比例相對較低一些,1500年時只有1%,到1714年時上升到25%,1750年時,上升到40%。這種長期增長的趨勢隱含著一個相當大的變化,貴族精英、鄉(xiāng)紳和富裕的商人文化程度普遍要比窮人高,到1600年時,他們幾乎全部都能讀書識字。在社會精英階層以下,店主老板群體中讀書識字的人是最多的,到18世紀后半期時,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95%。與此同時,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則根本不能讀書識字。城鎮(zhèn)居民能讀書識字的人的比例要高于鄉(xiāng)村。據(jù)記錄來看,倫敦的讀書識字率是最高的,特別是女性的讀書識字率增長特別快,從17世紀60年代的22%上升到18世紀20年代的66%[5]167-168。
讀書識字的動力或許更多地來自經濟和社會方面而不是文化方面,在18世紀后半期,城市經濟日趨完善復雜,如果缺乏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交易就無法進行。在鄉(xiāng)村或城市的工人階級中,緊迫性雖然不明顯,但到18世紀90年代時,隨著宗教和政治改革的進行,動員城市工人階級無論是參加宗教運動還是參加政治運動,最終都要依賴于教會他們讀書識字。
圖書市場的多樣化,是18世紀讀書識字的人增加和經濟繁榮最重要的文化結果,導致了讀與寫本身及表現(xiàn)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公眾大量地參與閱讀是19世紀的事情,但是其基礎的奠定卻是在1800年之前。從很早時期,就要求有各種各樣的印刷品以滿足不同性別、不同經濟和社會地位人們的需求,同時也要求適合于他們不同的文化興趣和教育程度。高雅文化在主宰英格蘭出版印刷品200年之后,逐漸被大眾文化所補充和取代,其主流的讀者通常是大量的沒有高深學問的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當然,高雅文化也繼續(xù)存在[4]63。
如果沒有持續(xù)近兩個世紀讀書識字率的增長,就沒有1700年之后閱讀群體的快速增長。如果沒有這些閱讀群體,也就沒有17世紀后半期開始蓬勃發(fā)展的出版業(yè)。讀書識字不可能植根于貧瘠的土壤,或者更確切地說,就根本無法進行。使這一切發(fā)生變化的,與其說是對出版印刷業(yè)的要求提高了,倒不如說是形勢的發(fā)展已能提供大量的出版印刷物:國王對出版印刷限制的消除、保守的圖書銷售商聯(lián)合起來共同反對以往的傳統(tǒng)。這一改革不是因為讀書識字率的增長,而是可閱讀物供應量的日益增長,這一發(fā)展改變了閱讀文化的本身。這一讀書方式的改變有時被描繪為從“精讀”轉向了“泛讀”,所謂精讀,出現(xiàn)在書籍很少的社會里,因為書籍少而且貴,被視為神圣之物,應當反復閱讀和仔細閱讀。另外一個方面,“泛讀”是出版印刷文化充分發(fā)展的結果,有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書可供閱讀。個人的圖書不再被視為神圣之物,讀者也更有興趣,閱讀速度也快[5]169。
閱讀文化的進步也從需求方面也拉動了供給側的發(fā)展。到18世紀中期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期刊雜志的大量出版,才使倫敦職業(yè)作家群體成長了起來。期刊雜志使職業(yè)創(chuàng)作成為可能,期刊雜志的創(chuàng)辦者被各種不期而來的信息和資料淹沒,一些免費的、而且同其他雜志的競爭要求有更多的材料以供選擇,這樣一來職業(yè)作家就應運而生了,他們撰寫散文、評論、詩詞或批評性的文章以豐富大眾生活或啟迪教育大眾。出版印刷業(yè)的發(fā)展就能使職業(yè)作家來維持生活,“到18世紀60年代時,職業(yè)作家為倫敦超過30份的期刊雜志供稿,而到18世紀末時,期刊雜志的種類已經超過了80份?!盵5]142
在圖書供應的源頭,作者創(chuàng)作條件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印刷品數(shù)量的激增,特別是報紙和期刊雜志的增加,第一次使相當數(shù)量的人通過寫作來維持生計成為可能。在內戰(zhàn)前,僅有一少部分職業(yè)作家,但在復辟時期之后,特別是在1720年之后,職業(yè)作家的人數(shù)有了較大幅度地增長。這一時期,所有文章的作者都是匿名的,雜志和報紙上的文章也都是未署名的,或者最初是署名的,但在出版時則用了筆名。
閱讀文化的進步也促進了知識分子階層隊伍的擴大?!坝袑W問的職業(yè)——僧侶、律師、醫(yī)生——數(shù)量龐大且非常活躍。據(jù)統(tǒng)計學家格里高利·金估計,到1700年時,大概有10 000多人從事法律職業(yè),僧侶的人數(shù)與此相當,大約有16 000人從事與科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相關的職業(yè),其中包括醫(yī)生?!盵4]41在整個18世紀里,從事這被艾迪生稱作“三大職業(yè)”的人數(shù)在持續(xù)地增加。正是這些人從根本上控制著公眾環(huán)境,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相關的專業(yè)技能。特別是醫(yī)生和律師能插手一切事務,探索有利于個人發(fā)展的機會,滿足新型的并不斷擴張的商業(yè)社會的需求。
這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圖書的銷售和寫作。到1800年時,英格蘭工商名錄中有近1 000家書店,比1660年的書店數(shù)量增加了好多倍。也許還有數(shù)千家的書店并未收錄在這一名單中,收錄的大多是規(guī)模較大、銷售量較大的書店。購買圖書也不再困難,在整個18世紀,書店的數(shù)量和圖書發(fā)行的范圍和效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以前能擁有書的人,只局限于少數(shù)的精英,而這時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已經能買得起書了。在上層社會,一個紳士的特點之一就是擁有很多書,家里通常都有一個圖書館。1660年以后,英國鄉(xiāng)村所建的房子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會設計有一個圖書館。它或許只是一個小房間,或者像位于查茨沃思的丹佛郡公爵的宏偉的圖書館,但其基本的原則是相同的,那就是書籍擁有自己的屋子,在家庭的社會或文化活動中,書籍也有一席之地[4]64。
流通性圖書館,其主人往往也是一個圖書經銷商,可以對其登記注冊的人借書并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僅是一種類型。還有訂閱性的圖書館,很多人在一起組建一個圖書館,他們就是共同的主人。每個成員每年交納一定數(shù)量的訂金,用以購買這些人或其中一個成員挑選的圖書,買回的圖書每個成員都可以借閱。這種訂閱性質的圖書館或所有關系,具有俱樂部的某些特點。利物浦的圖書館(建于1797年),就是這種圖書館在地方上的一個典型代表。還有一些基本的圖書館,諸如像利茲的圖書館(建于1768年),規(guī)模都相對較小。
通過圖書館借書要比僅從書店買書就會看到更多的書,這使得讀書的人在看書時不一定就必須要買,同時,這也拓展了另一個圖書市場,到18世紀末期時,圖書館用于購書的錢,已成為出版商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隨著圖書數(shù)量的增長和圖書發(fā)行渠道的增加,圖書更容易得到,可以購買、也可以通過商業(yè)機構或私人圖書館來租賃借閱。
長期以來,書店和圖書館都作為獨立的機構而發(fā)展,但在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兩者的歷史卻交織在一起。即使較大的圖書館,也依然向顧客提供售書服務。例如,紐卡斯爾教堂的支持者約瑟夫·巴伯,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流通書籍超過5 000冊,是倫敦之外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之一,也向顧客出售《圣經》、學生的課本、文具和信紙,是地方上比較重要的書店。較大的流通性圖書館的附屬職能并不限于售書。在三個王國的首都、還有地方性主要城鎮(zhèn),諸如巴斯、馬蓋特等地的流通性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了舒適寬敞的環(huán)境,讀者可以在圖書館里聊天閑談、談情說愛、閱讀瀏覽報紙和評論,在各種各樣的書籍中進行選擇性地閱讀。18世紀晚期時,馬蓋特的雕塑圖書館,是由圖書館的主人和雕塑家共同經營的,想創(chuàng)設一個集休閑、展覽和學習的地方。根據(jù)一些較大圖書館的目錄,倫敦著名的約翰·貝爾圖書館藏書超過了8 000冊;1786年時,愛丁堡的錫巴爾德向其讀者提供的圖書超過了6 000冊;安·愛爾蘭在萊斯特的圖書館盡管沒有巴伯在紐卡斯爾的圖書館規(guī)模大,但是藏書也有2 500多冊。這些圖書館的藏書不僅僅是小說。關于小說和愛情故事的圖書數(shù)量從來沒有關于歷史、旅行和地理方面的圖書多[5]176-177。
18世紀晚期時,不列顛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城鎮(zhèn),大多都出現(xiàn)了訂閱性圖書館,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當?shù)厣鐓^(qū)的擴張。1758年,利物浦出現(xiàn)了第一個訂閱性圖書館,緊隨其后在沃靈頓(1760年)、馬克斯菲爾德(1770年)、謝菲爾德(1771年)、布里斯托爾(1773年)、布拉德福德(1774年)、惠特比和赫爾(1775年)、利茲、哈利法克斯、卡萊爾(1778年)等地,都建立了流通性圖書館。到1800年時,這類性質的圖書館據(jù)估計已有100個。其中最好的有兩個,一個位于布里斯托爾,該圖書館的訂閱讀者已達200多人,訂閱書目約5 000本;另一個訂閱圖書館位于利茲,訂閱書目4 000多冊,由450個讀者共同訂閱。加入訂閱性圖書館的讀者大多是一些上層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對1760年利物浦圖書館的記錄表明了其讀者的基本情況。大約有一半的讀者是商人,其所經營的包括紅酒、蠶絲、糖和鐵等,其余讀者則分布于利物浦各個職業(yè)和商業(yè)階層[5]180。
閱讀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文化發(fā)展的程度,甚至決定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世界。構成閱讀文化的各個文化層次相互制約又相依相成,在對立統(tǒng)一和矛盾斗爭的基礎上共同促進著閱讀文化的發(fā)展?!皶缀趺恳槐緯?,都成為有文化和有教養(yǎng)的象征。書籍普遍存在及其主旨就是了解世界,特別是了解一個人未曾直接經歷過的世界,促使其熟悉神人同形同性論。書籍開始成為伴侶和朋友。正如戈德斯密斯在《世界公民》中所指出的,當我第一次讀一本好書,對我而言就像遇到一個新的朋友,當我詳細地讀完一本書,它就像老朋友和我在一起一樣。與書籍在一起、同書籍成為最親密的朋友,可以陶冶情操,進行美好的對話。”[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