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在遵義市鳳凰山南麓小龍山上的“遵義紅軍烈士陵園”,有一座在黔北人民中廣為傳頌的紅軍衛(wèi)生員的墳墓,墓前刻著“紅軍墳”三個大字。這座“紅軍墳”是1953年建造“遵義烈士陵園”時,由松林坡遷到陵園的。但“紅軍墳”的主人是誰,卻鮮為人知。
1995年8月,筆者去遵義旅游才知道這座“紅軍墳”的。當?shù)厝酥恢缐炛魇羌t軍的衛(wèi)生員,但不知道他的姓名和所屬單位。當時我立即就想到:紅三軍團5師13團2營最后離開遵義時曾失去一位優(yōu)秀衛(wèi)生員龍思泉,會不會是他?做了一些調查后,筆者確認“紅軍墳”里埋的就是龍思泉。
龍思泉中等身材,身體壯實,廣西人,在家讀過幾年書,算是有點文化。他的父親懂得一些中草藥和土法子,常給村里人看傷治病,且不計報酬,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龍思泉雖然年幼,卻對治病很感興趣,也學了不少他父親治傷治病的辦法。1929年,龍思泉參加百色起義后當了紅軍,參軍不久就當了衛(wèi)生員。
1933年7月,紅軍以紅三軍團為主力組成“東方軍”入閩作戰(zhàn),橫掃閩西大地,赤化地域數(shù)百里,龍思泉在戰(zhàn)斗中積極搶救傷員。在延平地區(qū)作戰(zhàn)時,紅13團與敵61師366團遭遇,敵火力很強,戰(zhàn)斗激烈。龍思泉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時,正遇到敵366團衛(wèi)生隊,人員被我方打散了,繳獲了10多個紅十字箱。龍思泉知道這些藥品器材極為寶貴,絕對不能丟失和損壞,但戰(zhàn)斗還在繼續(xù),自己要去搶救負傷流血的傷員,不能留下來看守。為此,他立即對一位負傷不能參加戰(zhàn)斗的排長說:“你同這些負傷的同志把這些藥箱看守好,不能損壞,不能被人拿走,戰(zhàn)斗結束我就回來?!睉?zhàn)斗結束,敵366團被全殲,繳來的武器把全團的裝備都換了;衛(wèi)生隊的裝備也換了,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玻璃瓶,水、丸、散劑排列起來非常好看,藥品器材豐富充足。紅13團被授予“英雄模范團”的稱號,龍思泉也受到團的表揚,由共青團員轉為共產(chǎn)黨員。
廣昌戰(zhàn)役后,紅13團奉命在高虎垴設防,戰(zhàn)斗開始,敵人10多架飛機輪番向我方陣地猛烈轟炸,接著大炮轟擊,企圖摧毀我方防御工事,真是地動山搖。龍思泉在硝煙彌漫與地震般的爆炸聲中給傷員包扎止血,左臂負了傷,卻一點也不知道流血和疼痛。他利用敵步兵進攻前飛機大炮停轟的空隙,把傷員一個一個地背到山后隱蔽處,由擔架隊運下山。這時,他身上的血水和汗水同傷員的血水和汗水早已混在一起。戰(zhàn)斗非常激烈,最后進攻的敵人傷亡慘重,狼狽逃回。營教導員對龍思泉的工作很滿意,常說他在2營“頂半個醫(yī)生”。
1934年12月,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的紅軍,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到達貴州。1935年1月,紅13團奉命進駐遵義后,2營衛(wèi)生員龍思泉整天忙碌著為全營進行防病治病工作,同時還給群眾治病,他既懂西醫(yī),也會用中草藥和民間土辦法給人治病。
一天中午,一位中年農(nóng)民來到2營衛(wèi)生所,看龍思泉剛忙過一陣時,雙膝跪下,兩手合掌說:“紅軍先生請到我家去給我父親看看病,救我父親一命吧?!痹瓉磉@位農(nóng)民是松木嶺人,一家五口全靠他父子勞動生產(chǎn)。他父親突然生病,高燒不退,因此請紅軍醫(yī)生救他父親的命。松木嶺離營地近20里路,龍思泉向營領導匯報請假,經(jīng)批準后帶著紅十字包隨著這位農(nóng)民前往。到了他家立即給病人檢查治療,病人吃了藥安靜睡了一會兒,出汗后病情減輕。臘月的天,日短夜長,龍思泉當夜住下,對病人繼續(xù)進行治療護理。
這件好事很快就傳遍全村和鄰近地區(qū),人們說:住在遵義的紅軍,昨天半夜來到村里,給病人治病,一副藥剛吃下肚,病就好了一半,是“神醫(yī)”帶來了“神藥”。天一亮在門外一塊小小的曬谷場上擠滿了人群,有的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來求醫(yī)求藥的。
龍思泉一面向來人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和紅軍的紀律,一面給來求醫(yī)的群眾治病。原來準備下午回部隊的,但來求醫(yī)的群眾不斷,故又住了一夜。第三天,病人情況大有好轉,龍思泉留下了藥,告知注意事項,早飯后方才離開這個山村。熱情的群眾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看見遵義時才返回。龍思泉快到部隊駐地時感到有點異常,怎么看不見自己部隊的人呢?是搬房子了?他加快步伐來到房東的家,房東熱情地接待他,告知他:你們紅軍昨天天亮前就開走了,你的長官臨走時留下話,要你迅速趕部隊去。
龍思泉聽了房東的話心里有些著急,茶水也顧不上喝,趕緊向房東告別,背起紅十字包,依照房東講的部隊所走的方向迅速趕路。
突然間,右前方樹林里發(fā)出叫喊聲,一陣槍聲響徹整座山川,地主武裝的三顆子彈打穿了龍思泉的胸膛,龍思泉倒在路邊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熱情相送的那幾位老鄉(xiāng)聽到前面的槍聲,立即來到出事現(xiàn)場,只見鮮紅的血染紅了大片土地,“神醫(yī)”犧牲了。遠處山溝里,20多個地主武裝分子正在慌忙逃竄。附近村莊的群眾聽到槍聲后,也都擁到松林坡來,出事的路前路后,山坡上下擠滿了人群。人們選擇了向陽干燥處,將這位大伙兒尊敬的紅軍衛(wèi)生員埋在路旁的山坡前。隨后他們共同商定要給這位紅軍戰(zhàn)士立塊石碑,刻什么字?又不知姓名,是何處人士。商量來商量去,最后在石碑上刻上“紅軍墳”三個字豎立在墓前,過往行人老遠就可以看清。
這件事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不僅在遵義,而且在黔北各縣,以至云南、四川,人們爭相傳頌:遵義有座“紅軍墳”,埋的是紅軍的一位“神醫(yī)”,生前給貧苦老百姓治病,病人只要吃了他的藥立即見效,百病皆除。從此以后,每天到這里來燒香求醫(yī)的人越來越多。
這件事漸漸傳到遵義國民黨政府官員耳中,他們便命令當?shù)乇iL去處理,不準老百姓去燒香。但這命令毫無效用,求醫(yī)燒香的人同往常一樣多。又經(jīng)過一段時間,國民黨遵義當局認為群眾贊揚紅軍是嚴重的事情,命令保長把“紅軍墳”挖掉。保長指派人去挖,但派到誰的頭上誰也不去。保長又說誰去挖就給誰錢,但給多少錢也沒有人去。上面官府催得緊,保長沒有辦法,只好自己扛著鋤頭去。保長在前面走著,后面跟著一大群男女老少,你一言我一語:“莫要挖啰!”“要積德啰!”“子孫后代會缺嘴巴喲!”人們講的話,保長一句一句地聽進耳朵里,走到“紅軍墳”前,他越想心里越慌,腳步就有些不靈,手也有些發(fā)抖,尚未動鋤頭挖,腳下踩中一個石子一滑跌倒在地。人們大聲喊道:“紅軍墳顯靈了!”保長更加慌了,又跌倒在地。最終,保長狼狽不堪地沿山邊溜走了。
遵義國民黨官府仍不死心,又派兵去挖,但數(shù)百人民群眾結隊提早到達松林坡,又一次保護了“紅軍墳”。就這樣,“紅軍墳”一直被完整地保護到遵義解放。1953年在小龍山建造“遵義紅軍烈士陵園”時,政府將其遷到陵園里,重新立了一塊高大的“紅軍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