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音樂在心中”
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演技高超,飲譽世界。然而有一個人十分嫉妒,要出他的洋相。
在18世紀的歐洲,音樂家演奏時有熄滅演奏場地全部燈光的做法,為的是排除各種干擾,達到欣賞的最佳效果。有一次,在帕格尼尼舉世關(guān)注的音樂會上,熄燈后,他嫻熟地演奏起來。拉完一曲,聽眾席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時,燈光亮了,音樂家輕輕地放下琴,向人們舉起雙手致謝。
燈光再次熄滅。當(dāng)帕格尼尼再次拿起琴準(zhǔn)備演奏下一個曲目時,突然發(fā)現(xiàn)小提琴不是自己的。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鎮(zhèn)定自若地對聽眾說:“女士們、先生們,我要遺憾地告訴大家,我的琴被人換了。這反而給了我一個機會:我得用自己的琴聲向世人證明,真正美妙的音樂是在演奏者的心里,并不在樂器上?!?/p>
他依舊拿起那把音質(zhì)極差的小提琴演奏起來,動聽的旋律使音樂會達到高潮。
李斯特和他的“女弟子”
作曲家李斯特雖然聞名全世界,但他一向平易近人,對年輕人更是熱情誠摯,極力扶持。
有一次,一位青年女鋼琴家將在一個小城市舉行音樂會。盡管她的鋼琴演奏水平并不差,然而當(dāng)時如不借名家的聲望,便難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況且她本人又其貌不揚。于是,她靈機一動,在演出廣告上標(biāo)出了“李斯特女弟子”的字樣。這一招果然奏效,音樂會門票很快就被爭搶一空。這個女青年是這樣想的:這個小地方,大名鼎鼎的李斯特是肯定不會來的。
誰知事情偏偏這么湊巧。就在這一天,李斯特正好來到這座小城,一來就看見了那張醒目的演出廣告。更湊巧的是,他又正好住在那位女鋼琴家下榻的旅館里。
年輕的女鋼琴家一眼認出了這位大師,她誠惶誠恐,羞愧萬分,立即前去李斯特的房間認錯,請求寬恕。出乎意料的是,李斯特并沒有責(zé)怪這位冒名者,而是指著房間里的鋼琴,和氣地請她彈奏一曲。
那女青年彈了一首她將要演出的曲子。李斯特認真地聽完后,熱心、誠懇地指出她在演奏上的不足,并一一給以示范。他說:“我已經(jīng)教過你彈琴,今后你盡可以放心地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女弟子了”。
當(dāng)晚,李斯特親自出席了那位青年女鋼琴家的首場音樂會,仔細聽她的演奏,并登臺為熱情的觀眾演奏了一曲,給那位女青年以極大的鼓舞和支持,使音樂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后來,那女青年果然不負李斯特的期望和信任,更加刻苦地鉆研鋼琴演奏技術(shù),很快便脫穎而出,成了馳名歐洲的青年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