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空,韓星,袁野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的規(guī)定,歷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歷史性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可分為歷史文明古都、傳統風貌、名勝古跡、一般名勝古跡、地域特色、現代名勝古跡、特色智能7大類。
從1980年代的探索期到1990年代的成形期,再到2000年以后的深化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經歷了從文物古跡的保護層面到歷史地段的保護層面再到歷史城區(qū)的保護層面的轉變。現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已經由最開始單純的針對文化或城市,逐步擴展到對歷史文化遺址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需要協調適應現代生活所需的各種步驟,盡可能的去引導歷史文化遺產所處城市環(huán)境的變遷與相互協調發(fā)展。與此同時,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需要多學科的融合,以及借助新科技手段,更好的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做貢獻。
2000年以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具有著突出的特點:保護體系的深化和完善,呈現出綜合性、多樣性和層次性。伴隨著城鄉(xiāng)規(guī)劃范圍和城市遺產保護對象的不斷擴大,城市保護規(guī)劃已從以城市總體規(guī)劃為重點的歷史城區(qū)專項規(guī)劃演變?yōu)楦黝惐Wo目標按照保護計劃級別和各種存儲級別進行保護。如南京市的保護計劃有三個級別:市級,主城市和舊城區(qū),它建立了從物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保護框架,分為法定保護、登錄保護和規(guī)劃控制三個層次;蘇州名城保護規(guī)劃決定了城市、城市中心、歷史街區(qū)名城保護的目標。
隨著新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新技術被開發(fā)出來,如GIS和大數據分析,被實驗性的應用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這些新技術為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嚴謹、合理的基礎。
現階段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大多還只是停留在保持建筑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從1982年至今30多年的時間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心由對文物古跡的保護發(fā)展到了對歷史城區(qū)的保護,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自始至終將“古跡”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而作為城鄉(xiāng)主體的人,卻一直處在次要的位置上。在各地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沒有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沒有真正的做到“人與建筑的融合”。
在現行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或保護規(guī)劃文件的制定過程中,參與制定的人員主要為建筑師、規(guī)劃師、文物保護工作者以及一些相關的政府官員等,而后由政府進行決策,很少有其他專業(yè)的人士,或者是廣大群眾的參與,這就使得公眾的參與度降低很多。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數據大爆炸的今天,大數據的分析已經十分成熟,通過大數據分析尋找更加契合當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利用與展示的方法,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實際的保護工作當中,這些新技術僅處于在局部地區(qū)進行過試點應用,并沒有真正地大面積進行推廣,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仍然是以傳統的方式為主,以至于保護工作過于單一化。
4.1.1 政府的具體實施辦法
30多年來,我國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總的來說是一個由簡單逐漸到系統,從不規(guī)則到標準化的發(fā)展過程,隨著規(guī)劃的不斷推進,保護系統也在不斷的進行完善和更新,構成了互相支持的保護計劃體系。然而,在由傳統的城市保護規(guī)劃向“綜合系統、分層分類”方向發(fā)展的同時,如何突出城市特色,突出保護規(guī)劃的重點進行保護工作仍然值得思考,如何保護和傳承歷史傳統文化,保護以人為本的歷史文化名城,使人們與建筑和諧相處,是下一步研究的關鍵問題。同時,對于歷史名城的保護和合理的規(guī)劃也要付諸實踐,才能有真正的意義。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政府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制定合理的相關制度,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提供法律法規(guī)依據,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并且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方式,向群眾普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知識,并在政府網站等平臺上向群眾展示規(guī)劃信息和保護動向,并通過網絡等平臺廣泛的聽取群眾的呼聲,集思廣益,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做到最好。
4.1.2 社會的具體實施辦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傳承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學習傳統的手工藝,而這些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恰恰是一座城市、一段歷史的文脈所在,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護一座城市的文脈。
發(fā)展是最好的傳承。社會上對于傳統文化的支持,在于如何為這些快要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發(fā)展的便利條件。例如眾所周知的“燕京八絕”,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是具有“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但是,這些精妙的技藝一度面臨失傳的境地。幾年前,北京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開設了關于“燕京八絕”的課程,讓這些傳統技藝有了越來越多的傳承人,也為北京保護了重要的城市文脈。
活化是最好的保護。讓“非遺”融入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生活,找到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喚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價值,通過活化作用,使得文創(chuàng)產品更加豐富,并使得歷史文化名城成為非遺展示、創(chuàng)新、傳承的新平臺。所以社會需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去守護住這些城市文脈,幫助發(fā)展、活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4.2.1 GIS系統的使用
GIS系統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通過空間分析技術來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科學的、理性的綜合評估。首先需要將某一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自然環(huán)境要素、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空間形態(tài)、民間歷史文化記憶等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建立歷史文化名城空間數據庫,而后將要素屬性信息與空間位置進行匹配,這樣就給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個系統、全面且隨時可以更新的空間數據庫。通過這個數據庫,可以實現圖形顯示與信息查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價值評估、信息公示與公眾監(jiān)督等方面應用。
GIS系統將傳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與前沿的科學技術相融合,彌補了傳統的工作方式中智能管理、信息公示與公眾監(jiān)督等方面的不足和缺失。早在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與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合作成立了GIS中心,旨在將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在歷史文化名城的規(guī)劃管理中,從而提高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水平。這一技術曾在南京、安徽、鎮(zhèn)江等地進行試點,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4.2.2 大數據分析的使用
大數據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旅游網站、游客游記等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從而可以對游客對現階段歷史文化名城現狀的直觀感受進行系統、理性的分析,更便捷的分析出歷史文化名城在現階段的優(yōu)勢與劣勢,同時可以以此為根據建立完善的數據信息資源平臺。通過數據分析,從而確定文化歷史名城的利用與展示結構、展示主題和路線、展示形式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的利用與展示的策略等。大數據分析的使用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了基礎且真實的數據支撐。
4.2.3 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
目前一些高校在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歷史文化名城中的重點建筑進行修復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展示,也是一項發(fā)展趨勢。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通過對已有的歷史文化名城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不僅可以將歷史文化名城中現有的建筑和自然環(huán)境進行抽象重構,還可以將一些已經消失了的建筑在虛擬的空間中復原,從而讓人們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風貌有更直觀的了解,也可以對歷史文化名城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方式。同時,通過這種手段,可以將現有的古建筑、歷史街區(qū)等進行數字化的保存,為將來城市的規(guī)劃和建設提供最真實、立體的數據。
現階段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已經不是單靠一個專業(yè)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亟待多學科的共同努力。除了建筑師、規(guī)劃師、文物保護工作者之外,還需要景觀設計師對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景觀進行系統的設計,在新數據應用方面以及網絡公示平臺的設計方面,需要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的人員進行技術支持。除此之外,還需要地理、物理等專業(yè)的協助。在規(guī)劃建設意見的征集與實施階段也需要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尤其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
從1978年改革開放起,我國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就已經展開了,在這些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我國不斷積極探索,使得保護制度日趨完善。但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和數據的爆炸式發(fā)展,我們應該站在新的高度上,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進行更加理性、科學的分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應當立足于城市主體——人的角度,以人文本,在實際的保護工作中,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使多學科的融合、新技術的使用能夠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科學、嚴謹地分析,也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科技化、信息化的重要技術支持。我們相信,擁有系統化、科學化等特點的新技術的引入以及多學科的融合,必然會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帶到一個新的高峰。